胡燕
【摘 要】對于幼兒來講,其通常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而優美優雅的互動式墻面環境不僅能對幼兒的審美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能夠進一步拓展幼兒認知視野。因此,為了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綜合素養得到更全面的培養鍛煉,其教師應科學整合現有資源構建良好的班級環境。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互動式墻面環境;創設探究
環境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在教育培養中,幼兒園通過環境的科學創設來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在進行班級互動式墻面環境創設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到,環境與幼兒擁有著共存的關系,幼兒對環境有一定的依賴性,而幼兒生活也會給環境創設帶來一定啟發,對此,教師應給予準確把握和充分體現。
一、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在精心布置墻面過程中,為了充分體現出藝術性,應對幼兒不同階段的興趣愛好與關注點給予全面考慮。墻飾不僅要發揮出良好的環境裝置、美化作用,還要體現出一定的教育價值,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其中,讓其真正成為自身學習生活環境的主導者,使其自我表現欲望得到充分滿足,也讓其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得到進一步培養拓展[1]。
比如:在開展完“粗心的小動物”這一主題活動之后,就可以組織幼兒與教師一起進行班級墻面環境的布置,先將沒有耳朵的兔子、沒有尾巴小老鼠、沒有鼻子的小豬等動物提供給幼兒,讓其找一找、看一看那些部位是自己一看到就可以辨別出來的,并找出來,布置在墻面上,看看怎樣擺放最好,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夠進一步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和諧班級環境。
二、增加幼兒與墻面的互動對話
環境就如同幼兒的身心發展一樣,會在心智不斷變化中發生改變你,且還能夠將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內容更生動、直觀且真實的呈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語言方式來提醒幼兒,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與態度之外,還可以通過環境的精神設計來讓幼兒感受到相應的暗示[2]。
例如:教室內粘貼的小提示“你吃了嗎?”其實就是提醒幼兒要記得吃點心和水果等;而“小心別碰我”則是提醒幼兒不要觸碰帶點的插座等部位,時刻注意安全等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更適合的暗示方式,還如,針對小班幼兒程序記憶力較弱,但具有良好形象思維的特點,教師就可以通過卡通形象來盥洗室的鏡子上張貼“洗手五部曲”以此來讓幼兒根據圖片的提示來完成各項洗手步驟。通過不斷增強幼兒與班級墻面環境的互動,不僅有助于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也能夠促進其綜合素養的逐步提升,為幼兒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另外,還應盡可能多的為幼兒創設實踐操作空間,讓幼兒通過積極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來增加感知與經驗。 比如,在圍繞“三只熊”來進行班級墻面環境創設時,就可以在每個小熊下面粘貼一個紙盒,讓幼兒通過給小熊分禮物來對大小、多少的概念有深入感知,或者是通過讓幼兒給小熊“喂食”來培養其懂得關愛別人的良好品質,此外,在喂食投擲過程中,也可以培養、鍛煉幼兒的專注力與身體素質,從而將互動式墻面環境的優勢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三、有機整合墻面與主題區域
墻面環境的內容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幼兒興趣愛好、季節等因素的變化而不斷更新改變的,可以進行重新布置,也可以給予不斷豐富創新。在此過程中,對布置的改變創新教師不應給予強制性的限制,應盡可能提供獨立空間讓幼兒進行自主協商交流,以此來真正實現班級環境與各項主體區域的科學整合。
例如:在創設“美麗的高郵湖”主題環境中,就可以讓幼兒通過網絡等渠道來對美麗的高郵湖做出更全面的了解,或者是通過視頻播放來讓幼兒對高郵湖的美有真實的領略,全面激發幼兒各項感官,對高郵湖的美有深刻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照片、圖畫,以及桃花等素材,讓其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圍繞“美麗的高郵湖”這一主題進行環境布置,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的讓幼兒去進行自主構思、布局,而自身可以給予適當的啟發與引導。并通過墻面環境、主題區域的科學整合,來對幼兒的觀察、實踐操作與創新能力做出進一步培養,使其在輕松掌握新知識的同時,自身的操作、創造能力也能夠得到全面發揮與不斷拓展[3]。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幼兒來講,環境其實就是一本多彩且立體的教科書,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個篇章,班級互動式墻面環境的創設可以讓幼兒在觀察、探索中積累更豐富的學習經驗與情感體驗,啟迪其智慧,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為了將互動式墻面環境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應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中,并改將不同階段的認知發展需求,積極引用更新穎、靈活的創設理念與方式素材。
參考文獻:
[1]徐月琴.淺談幼兒園班級互動式墻面環境創設對幼兒發展的作用[J].學周刊,2015,(29):239-239.
[2]周瓊.省級示范性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創設的特點及問題的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省級示范性幼兒園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張艷梅,陳澤婧.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以綏陽縣C幼兒園為例[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