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華
家園共育: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著名幼教專家陳鶴琴曾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一席話語,告誡我們幼兒園和家庭二者必須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家園的溝通交流、支持合作、資源共享才能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才能促進幼兒、家長、教師三大人群的共同成長,才能為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幼兒園家長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家園共育,而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綱要》精神,既要更新觀念、轉換角色,又要在實踐中加強研究與探索的力度,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策略。然而,在實際工作當中,幼兒園在家園共育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家庭教育重視早期智力的開發,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突出表現為家庭教育小學化問題嚴重,忽略了培養孩子的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遷就孩子、保護孩子,必然導致幼兒片面地發展。
第二、家長、教師均忽視相互溝通。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家長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于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成為不能參加幼兒園活動"最合理"的理由。即使參與了,也是來去匆匆,對活動的目標不作深究或視而不見。有些家長認為,交了學費,孩子就該歸教師管,教育應該是教師的事情,家長只要能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就行了;由于家長對教師工作不夠理解、教師的家長工作不到位,使得幼兒園開展的家長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徒增了家長和教師的負擔,并沒有達到家園合力的效果。
第三、教師與祖輩家長的教育觀念上存在很大差異. 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托付給祖輩們照料。而祖輩們對孩子的教育與現代教育觀念存在較大差異。許多祖輩家長仍用老觀念要求孩子,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一、有效實現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對策
1.了解幼兒園教育內容,實現家園共育
為了實現家園共育的目標,首先我們應該要讓家長全面地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以便家長更好地配合幼兒園教育。為此,我們要做到:
(1)召開新學期家長會議,公布學期幼兒培養目標及幼兒園工作行事例,讓家長清楚地了解到每個月每一周的活動內容,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兒園的活動。
(2)在家園聯系欄里公布月工作目標及每月的主題教學內容,讓家長每月都能清楚地了解到班級的工作重點,并做出相應的配合。如“三八主題活動”,讓家長準備一張和媽媽的合影帶到幼兒園,教師會帶領孩子們做各種美麗的相框或裝飾畫;“尋找春天活動”,會讓家長帶領孩子去公園或野外踏青,并畫出來;“秋天的色彩主題活動”,會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撿拾落葉,做成一幅幅美麗的樹葉畫;“十月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會讓家長帶領孩子們拍攝和愛國有關的照片,并進行攝影比賽。
(3)每周公布一周的周計劃表,并且在家園欄中增設了“請您配合”一項,請家長及時地協助完成教育目標。如中班的環保活動,老師在消息欄中提到:“為了樹立幼兒的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心和義務感,我們將開展‘小小義工活動,請家長配合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垃圾袋帶到幼兒園”。短短幾句話既使家長明確了教育目標,又使家長知道了為配合目標的落實自己應如何做。
(4)充分利用走廊、教室展示墻等空間,讓幼兒在園學習的內容和作業展示給接送的家長朋友們。
2.以幼兒園特色活動為載體,促進家園有效共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家庭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 組織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是家園共育的重要方式。
(1)主題活動“家長助教”。新學期伊始,我園的家長助教活動又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了!主要是“爸爸老師”。當前幼兒園,女性教師普遍居多,將爸爸引進課堂,很好地調和了這種不平衡,無論是在意志還是氣質方面對于孩子都有很大益處。從個性品質看,爸爸身上大多具有勇敢、無畏、獨立及堅強的意志品質,富有陽剛之氣,這是幼兒園女教師所欠缺的。從知識結構看,他們從事的職業也是豐富多彩,藴藏著極大的知識來源,能有效地豐富幼兒園教育內容,開闊孩子的社會知識視野,擴寬幼兒的思維,所以,爸爸們的加入不但對幼兒的意志、個性、思維拓展等方面起到較大作用,還對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新鮮感有很大好處。
(2)主題活動“小百靈暨故事大王比賽”:本著給每個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提高幼兒的藝術素質,培養自信、開朗的性格及良好協作精神,每年我園都會開展“小百靈暨故事大王”主題活動。教師精心輔導幫助班上的每個幼兒,使得每個孩子都能獨立的站在舞臺上,大膽自信的表演自己的歌曲或故事,家長們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幫助幼兒選擇內容、協助輔導。
(3)主題活動“家長開放日”:每期舉行的家長開放日活動。從孩子的進餐情況、早操活動、教學活動、區角活動、游戲、親子活動等,都讓家長參與,引導家長有目的地觀察、記錄孩子在活動時的表現,提升家長的科學育兒能力。
(4)主題活動“春季幼兒運動會”:每學期舉行的春季幼兒運動會,通過大班跳繩、中班拍球、小班跳圈、中大班跳皮筋等項目,充分展示幼兒一年來的鍛煉成效。同時運動會邀請家長參加,以游戲為主要素材的親子體操,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蹦蹦跳跳,一起體驗親子活動的快樂,同時也感受到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應承擔的責任。
二、家園有效溝通,達成教育觀念上的統一
(1)家長會:為了真正了解家長的心聲,每學期我園要定期、不定期的召開3—4次家長會。家長會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形式,采用教師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情況、進餐情況,家長向教師反映幼兒在家里的表現、變化,聽取家長的意見和要求,進行現場分析,研究并找出教育方法與對策;教師和家長一起探討某些教育問題;討論班級的教育、孩子的進步和需要、家長的期待,分享孩子在班級和家庭的各種信息,教師會真誠地傾聽家長的心聲。
(2)家長學校:采用“家長教育家長”的方法,由幼兒園召開家教經驗交流會、座談會,讓家長相互交談、相互啟發、取得共識。邀請幼兒教育學、心理學專家對家長進行專題理論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3)日常溝通:教師利用早晚接送時間、家園聯系冊、班級微信群、校信通等,主動向家長溝通幼兒在園情況,把孩子的點滴進步反饋給家長。如:兒歌、歌曲、手指游戲、音樂游戲,雖很不成熟,家長卻看得有滋有味。家長紛紛說:“要不是親眼看見,真不知孩子會這么多東西。”“還是在幼兒園好”!許多家長還會主動抄下幼兒園教的內容,回去進一步指導,或者與孩子一起在家玩幼兒園教的游戲。幫助家長了解日常幼兒發展情況,同時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需求及困難,對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針對有不同困難的家長,提供不同建議。
家園共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幼兒受益,但反過來利用幼兒影響家長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效果是也非常好的。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平時的家長工作再細致一點,再深入一點,樹立指導家長工作日常化的意識,營造相互賞識的班級環境,就一定能使家園共育產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