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茹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的培養,對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讓我們的學生帶上數學的眼光 積累審題的經驗;經歷數學的體驗 積累探究的經驗;把握課堂的“錯誤” 積累解困的經驗;聯系生活的知識 積累解題的經驗,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新的活動經驗,提升數學思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帶上;經歷;把握;聯系
一、帶上數學的眼光,積累審題的經驗
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是數學課堂上必不可少的活動。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數學課上,我們的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要認真審題,但是我們該如何指導學生結合數學科的特點,帶上數學的眼光,積累審題的經驗呢?
現在的數學新課的教學中,教材都是有相關的主題圖輔助理解新課的內容學習。在常態的教學中,我們的數學教師們都喜歡利用主題圖的揭示新課及教學例題。課堂上老師一般會提出:從圖上你得知了什么?然后學生就會七嘴八舌地回答出自己看到的內容。最后通過老師的指引還是會回到教學的內容上,這樣的審題、審圖,范圍廣、費時長、目標不明確、審題效果差。如果我們稍作改變: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誰能找出相關的數學信息?找數學信息時,你關注的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時點撥、總結審題、審圖的方法經驗:審題審圖時認真仔細地看清每個數字、符號及每一句話更應該關注題中、圖中的數據,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圖形中線段、角之間的確切聯系,隱含在題目中的條件。這樣既縮小了審題的范圍,降低了難度,而且審題的方向就更加明確了。
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二、經歷數學的體驗,積累探究的經驗
克魯捷茨基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形成和發展”。數學活動經驗是在活動中產生的,因此使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核心是要提供一個好的活動。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組織適度開放的探究性活動,啟發學生拓寬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獲取多樣化的信息,積累豐富的探究經驗。
如我區范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通過放手讓學生操作,一畫三角形——學生獨立畫;二畫三角形——學生指導老師畫;三畫三角形——學生用心再次畫。四畫三角形——在方格紙上,根據概念和畫法重新再畫一個三角形。通過邊畫邊想、組織交流、引導概括三角形的特征,從而有效地落實了本節課重點的教學。概念的形成并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去獲得的實踐教學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直觀、形象的“手指運動”,更是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學生通過“四畫”、“四看”、“四想”不僅豐富了感覺、知覺的經驗,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操作經驗與思考經驗、策略性經驗的有機融合,積累廣泛的探究經驗。
三、把握課堂的“錯誤”,積累解困的經驗
學生的學習是和錯誤相伴的過程,錯誤反映出學生的學習困難所在,反映出學生思維的認知發展水平、行為習慣以及意志品質的狀態。在有經驗的老師眼里,學生的“錯誤”是美麗的。在學生的眼里, “錯誤”是可怕的。作為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把握好課堂的“錯誤”,正確認識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幫助學生積累解困的經驗呢?
在三年級下冊計算課的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面對看似簡單的計算,實際對于初次學習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運算第2層時把幾十當成乘幾,或將因數弄混淆導致出錯。教師考慮到學生已經有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學習經驗,在教學14×12的豎式寫法時,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把計算的過程用豎式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后通過巡堂找出不同錯誤的豎式。這時,教師并沒有急于告訴學生誰對誰錯,而是把所有的不同錯法的豎式板演。把評價的主權交還給在座的學生。學生通過結合數位、算理進行評價、分析,不斷地完善,最后總結出正確的方法。這一經歷,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更好地把握了課堂的“錯誤”,積累解困的學習經驗,戰勝“錯誤”!
四、聯系生活的知識,積累解題的經驗
數學家華羅庚說得好:“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與形是世上萬事萬物的共同存在形式,因而專門反映數與形規律的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無所不在,無處不用。數學廣泛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數學的原始、初步的經驗。對于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時需要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有效對接”,使得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
如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題目:一個工程隊要運走一堆15噸的沙子,一輛貨車的載重量是4噸,請問這輛貨車一共要運幾次才能運完?如果學生不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在解答這道題時,學生只知道:3次余3噸。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聯系生活的知識,轉化解題的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的培養,對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于是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獲取具有本質的數學活動經驗,不斷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教師要設計組織好每一個數學活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從“經歷”走向“經驗”,通過積累學習經驗,提升思維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畢泗建編著.《讓課堂更有魅力》.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1
[2] 吳正憲,周衛紅.《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1-01
[3] 施勤,柴林喜編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2
[4] 王福強著.《經營你的課堂-打造高效課堂的九項修煉》.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