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應慶
生物《考試大綱》明確指出:生物學科命題要重視對考生科學素養的考查,在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新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對考生的表現進行測量;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近年高考生物實驗試題分析
綜觀近兩年的高考理科綜合全國卷試題,生物實驗試題的題型一直都有涉及到:
例如:2015年全國卷I第29題
為了探究不同光照處理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科學家以生長狀態相同的某種植物為材料設計了A、B、C、D四組實驗。各組實驗的溫度、光照強度和CO2濃度等條件相同、適宜且穩定,每組處理的總時間均為135s,處理結束時測定各組材料中光合作用產物的含量。處理方法和實驗結果如下:
A組:先光照后黑暗,時間各為67.5s;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50%
B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處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時間各為7.5s;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70%。
C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處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時間各為3.75ms(毫秒);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94%。
D組(對照組):光照時間為135s;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100%。
回答下列問題:
(1)單位光照時間內,C組植物合成有機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組植物合成有機物的量,依據是;C組和D組的實驗結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應不需要,這些反應發生的部位是葉綠體的。
(2)A、B、C三組處理相比,隨著的增加,使光下產生的能夠及時利用與及時再生,從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
(1)高于;C組只用了D組一半的光照時間,其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卻是D組的94%;光照;基質。
(2)光照和黑暗交替頻率;ATP和[H]
這道題是根據探究不同光照處理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考查學生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能力。
二、高三生物實驗復習策略
1.回歸教材,梳理實驗知識,夯實基礎,構建實驗知識網絡體系
在引導學生構建實驗知識網絡體系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驗方法或者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按以下幾種類型進行構建實驗知識網絡:①顯微鏡觀察類實驗: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觀察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觀察細胞有絲分裂、減數分裂、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②物質鑒定類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③探究性實驗:探究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的作用等。④生物科學史中的科學實驗方法:差速離心法,同位素標記發,假說演繹法,類比推理法。⑤遺傳學相關實驗:有關基因的顯隱性關系確定、基因在常染色體還是性染色體上的實驗設計;純雜合子鑒定的實驗設計;根據性狀判斷生物性別的實驗設計;探究某性狀的出現是顯性基因突變或隱性基因突變的結果等。⑥調查分析實驗: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種群密度的調查;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2.重視教材中的經典實驗
高考中無論考查的能力層次有多高,考查的知識點都在課本中,許多高考試題都是以經典實驗為背景,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及運用已有知識在新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復習時應重視教材中涉及的經典實驗,經典實驗是科學家精心思考、巧妙設計、反復實踐,經歷多次重復證明是正確的、具有代表性的實驗。如光合作用的探索、生長素的發現、酶的發現及本質、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和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等,指導學生在理解實驗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對實驗的選材、條件的控制,對照實驗的設計,實驗結果的分析、驗證等方面做深入剖析,不僅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也讓學生領略和感悟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歸納出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提出(發現)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得出結論,強調確定實驗變量的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等。通過對經典實驗設計思想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3.關注應試技巧,精選題目,提高訓練效率
生物實驗復習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從近幾年生物高考試題中精選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題進行精析、精練并加以拓展。目的在于通過仿真訓練,做好典例分析,不僅可以讓學生領悟高考題的命題技巧,而且提高了學生對實驗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解題能力。強化對學生解題模式的訓練,做到熟能生巧,這樣,學生在做實驗題時才能有章可循,思路清晰,表達自如。
總之,在對實驗進行復習時,既要明確高考的考點和能力要求,又要重視對教材實驗知識體系的構建;既要對學生進行分類整合復習,又要重視對實驗知識難點進行各個擊破;要有針對性的典型例題分析,又要有相關性練習的強化訓練;還要注重復習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運用,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驗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