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在我十幾年的工作實踐中,我注意到許多40歲以上,出生于60年代中期以前的上過高中的同事們大部分都多才多藝,有的會吹口琴,有的會拉手風琴,還有的會拉二胡……較懂音樂,識譜能力也非常強。相比較而言,現在我的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后99%以上的都不識譜,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唱歌。但單純的唱歌對中學生在音域、音色、歌唱技巧的掌握與運用等方面都有不少局限性,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反復地機械學唱,容易厭煩,缺乏生氣,而器樂教學是人聲歌唱的延伸發展,變化的技法、豐富的音色擴展了藝術的表現,演奏器樂可使手、眼、耳、腦以至全身都要協調一致,不僅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藝術潛能的開發有巨大的催化作用。
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技能有了明確的要求:“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可見唱譜是音樂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正確規范的唱譜不僅能讓音樂真正走進內心,掌握音樂基本技能,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從而更好的表現作品。鋼琴演奏家付聰無論練琴還是公開演奏,總是邊彈邊唱,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音樂學習者借鑒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器樂教學與聲樂教學都是對學生進行全面音樂素養培養必不可少的內容。從2012年9月份開始,我對我的學生做了如下的嘗試:2012年9月他們進入七年級,對照鋼琴我讓他們學唱C自然大調音階,學習指揮圖示,進而講到了節奏,然后簡單的識譜;大綱中提到的樂器有民族樂器、口琴、豎笛、教學電子琴等選購教學器樂,在集體教學中,對于樂器的價格、音色、音高是否一致尤為重要,2013年2月開始音樂課上我加入了中音豎笛,經過一年的訓練與學習,孩子們的識譜能力進步尤為明顯。以下是我的實驗實施過程:
一、實驗時間
2012年9月—2015年3月
二、實驗對象
七年級、八年級學生。到八年級后專門開設一間器樂教室,每生準備一只中音豎笛。
三、實驗過程
1.入門階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聽覺”是音樂藝術最本質的特征。首先“聽音階”:對照鋼琴讓學生知道C自然大調音階的音名與唱名,并寫在一張紙上帖在自己方便看到的位置,結合柯達伊手勢讓學生學會并記住C自然大調音階,同時可以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先唱詞后唱譜:比如歌曲《小星星》,大多數同學都聽過,并且會唱,教師可鋼琴彈奏,學生先唱詞后唱譜,這樣也便于學生記憶音的唱名,由淺入深,然后背唱《當兵的人》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的樂譜,漸漸對于C自然大調的音名與唱名就記憶深刻了。
然后“聽節奏”,可以配合打擊樂:知道一拍、兩拍、四拍這些基本節奏的簡譜寫法,結合歌曲適當加入附點節奏的訓練;掌握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基本指揮圖勢,知道強拍與弱拍,結合歌曲指揮,并了解弱起小節。對于節奏可以從十六分音符開始,然后介紹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由快到慢,是幾拍就唱幾拍,比如唱一個全音符“duo”,我們可以唱成“duo二三四”,并用右手劃出節拍,最好也唱出各種節奏的表情記號。
最后“聽情緒”:通過歌曲的旋律,能準確的表現歌曲的情緒是優美地、熱烈地、還是進行曲……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成功的舉辦我校“慶國慶,愛國歌曲大家唱”的活動、帶領學生參加區里藝術小人才比賽、并成功組織策劃了大型互動節目《唱響武漢走進吳家山第五中學》……音樂教學的評價也重在感受,柏拉圖說過:“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
2.熟練階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我在教學中著重進行兩方面的訓練:
一是聽音、練耳、練手的訓練,這是教學中的難點。以鋼琴作為參照,結合中音豎笛,可以分組比比誰聽得準、唱得準、奏得準,對表現好的同學及時表揚,培養興趣,注意個別差異,及時補漏,使其與大家共同進步。
二是節奏訓練:配合打擊樂,如碰鈴和鼓等可以敲出每小節的強音,幫助學生更加嫻熟地記住不同節拍的強音和弱音,然后節奏可以從十六分音符開始到全音符,由快到慢做豎笛的同音練習,進而掌握附點和切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這些基本節奏型。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需要因材施教,征對學生的不同基礎,及時有效地糾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且想辦法突破難點,把器樂教學與音樂課其它內容融為一體,相輔相成,構成我們音樂教學中比較完整的體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提高認識,豐子愷先生曾說過:“音樂可以興國,也可以亡國”,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唱歌、欣賞、器樂教學中由淺入深的進行識譜訓練,同時盡量要把視唱和聽唱相結合,讓每個孩子能充分的享受音樂課堂,希望我們的孩子在若干年之后也能很清晰地回憶初中時所學的音樂知識,仍能記憶猶新,同時能很自豪地說:“初中時我學會了豎笛、口琴……初中時我就會識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