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摘 要】多媒體教學已在歷史課堂中得到廣泛普及,但在實際應用中,許多老師企圖用多媒體包辦一切,使課堂成為“人機對話”;教師容易使多媒體變成“一媒體”,忽略了教師的課堂基本功;許多多媒體課件沒有從學生的進行設計。本文將分析和歸納多媒體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進的對策。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歷史教學
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的多方面的優勢,但是和任何一種教學方式一樣,多媒體教學也有其弊端。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由于種種原因,并非每位老師都能夠恰當地利用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存在著種種誤區。
一、企圖用多媒體包辦一切
一些老師在上多媒體課時,企圖用多媒體課件將自己完全“解放”出來,將教材、材料、板書等內容完全交給多媒體,自己則變成了放映員,只管在電腦前輕點鼠標、照“屏”宣科,黑板上則空空如也。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學生接受的依然是單向的灌輸,而非雙向的互動,課堂了無生氣。我們要認識到,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師生之間互動與交流的過程,而且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互動,更是情感上的互動。在一個形成了良性互動的課堂里,教師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能夠情緒高漲的進行學習,這又反過來促進教師更加投入地進行教學,師生都能精神飽滿地享受學習帶來的愉悅與滿足,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而一旦教師將教學過程完全依賴于多媒體,則會使得師生間的情感互動幾乎完全消失,使課堂變成了“人機對話”,會讓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產生厭倦,使學生完全失去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正確地把握好學生、多媒體以及自身的定位,切忌對多媒體的運用存在盲目性和依賴性。
二、忽略教師的課堂基本功
一些老師認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全等于計算機教學,多媒體課就是完全應用計算機上課,實際上這種理解是狹隘的。
一方面,計算機本身也是一種媒體,多媒體教學并不意味著只用計算機教學,只要是合理適當的教學手段,都可以也都應該被采用。比如課堂板書,作為一種媒體,有著多媒體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證明,老師在黑板上寫得越少,學生的筆記就記得越少。而課堂筆記是學生在課后復習的第一手資料,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堂課的精華。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老師的板書可以減少,但絕不能沒有。又比如實物展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傳達出一定的歷史信息,也是一種媒體。例如,在講到四大發明時,可以給學生展示司南或是活字印刷字模的模型;講到計劃經濟時,可以給學生展示糧票、布票等票證的實物或是復制品……這些豐富的實物所展示的就是一種活生生的歷史,它們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親身體驗歷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這樣既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切實的體會與認識,難道不比單純播放課件更容易達到教學效果嗎?
另一方面,多媒體輔助教學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教師不能忽視了其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能。有些教師遇到說不清的問題自己就不說,放一段視頻就行,字寫得不好看的就不寫,交給多媒體課件就好。殊不知這實際上是一種對學生極為不負責任的態度,同時對于老師自身素質的鍛煉和提高而言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此外,在網絡上有許多的教學資源,教案、課件一應俱全,一些老師就會“偷懶”,將現成的資源直接用于課堂教學之中,讓教師忽視對教學設計的創新。這樣,這種固化的千篇一律的教學,使得教師就只能被課件設計者的思路所牽引,無法與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契合,讓課堂變得機械。
因此,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資源,不能放棄對教學基本功的要求。
三、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設計多媒體課件
我們一直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包括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內的各種教學方法只是一種手段或工具。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受。
材料教學法是歷史課堂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對于一些歷史概念和結論,老師通過展示相關的材料,讓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解讀,歸納、概括出概念和結論。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鍛煉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并對其進行概括分析的能力,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而且能讓學生解材料分析題的能力得到鍛煉。
多媒體教學普及后,多媒體儼然成為了材料教學的“天然同盟軍”:利用多媒體展示材料高效便捷的優點,許多老師開始紛紛嘗試在課堂上使用材料教學法。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材料教學往往被過度采用,有些教師脫離教材和教學實際的需要,盲目增加材料的容量,而且往往是未經篩選的大段文字。學生對材料的處理要經過文本閱讀、思考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概括歸納得出結論等幾個步驟,大量的文字材料意味著學生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對材料的處理,這就有可能導致老師無法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從而老師就會縮短學生的思考時間,像放電影一樣走馬觀花地播放課件,而這就會讓學生應接不暇,既沒有時間思考消化,更沒有時間做好課堂筆記,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