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合濤+羅充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對個體進行心理品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對人性的教育,是以心理學科為依托,從教育對象的心理健康和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出發,側重對教育對象的個性品質、心理品質的構建和塑造。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心理健康和生存發展所需技能與品質的教育,人的品質包括人的生活能力品質、道德品質、心理品質和文化品質等。
生物學科是自然學科,同時涉及人文知識,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獨特的優勢。下面就對生物學科課程特點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進行了開發,并做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1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精神病學者麥寧格認為,心理健康是人們對于環境及相互之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狀況。一直都有學生因為抗壓能力低,不能適應環境和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而選擇輕生。
近年來,我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堪憂。如,2008年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研究所對當前中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報告中,小學生有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是4.2%,初中有異常心理的問題的是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
目前我國中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抑郁心理:有抑郁心理的學生表現為自卑心理嚴重,情緒消極,內心孤獨,但他們又有很強的自尊心,極度渴望成功。
封閉心理:有這種心理的學生表現為沉默寡言,拒絕與他人交流,缺乏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交際能力差,不受同學喜歡。
焦慮心理:患有焦慮心理,恐懼感強烈,容易緊張,學生唯恐自己失敗,有強烈的負罪感,心理脆弱。
目前學校忽視心理健康教育,過度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沒有對學生進行自身生存發展所需的技能與品質的培養。學校心理咨詢室淪為擺設,或心理咨詢教師不敬業,不想給學生做心理健康咨詢。
2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發
針對我國中學教育的現狀,為了彌補中學心理健康的不足,筆者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課程開發。
2.1 課程開發背景
初中正好是人生中的關鍵期,即青春期,這段時期中學生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發展的速度則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期。因此青春期的學生身心處于非平衡狀態,容易引起心理發展上的種種矛盾。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家長和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較為薄弱。同時,學校只注重當下的知識技能教育,沒有對學生進行終身生存發展所需品質和技能的培養。
2.2 課程目標
掌握青春期心理及生理變化相關的知識,懂得發泄情緒和自我心理平衡。
2.3 課程內容見表1
2.4 課程開展
(1) 學生:全年級。
(2) 課時:2課時。
(3) 校本教材:學校根據現行生物教材和課程標準自行編排。
2.5 教學策略
教師課前做好相應的教學準備工作,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預習課本。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播放與青春期相關的極端事例的視頻,并結合教科書知識,組織學生討論這些事例出現的原因。學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在情景交流中體會沒有處理好男女關系所造成的影響。教師播放青春期發育的教學視頻,結合教學視頻講解,最后給學生展示青春期綜合癥相關資料。
2.6 課程評價
教師根據課堂狀況、師生課后交流,進行評價,同時采取學生自評。
3 對教師的要求
3.1 強調教師“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從心出發”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有“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強調教師自身的人文主義情懷,真正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深入了解學生。
3.2 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化的人。狄德羅認同培根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實驗科學方法論,并指出“學習和研究知識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就是培養社會化的人。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社會化的培養,結合自身教育經驗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教學。
3.3 培養學生抗壓能力,加強思想道德的教育
以心理學學科知識為依托,加強了教育的作用。教師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能力的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培養學生抗壓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的作用。同時,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具備良好道德的人才能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教師要根據心理學學科知識,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的規范,促進道德教育的內化。
4 學校的運用
4.1 學科教學的運用
初中生處于敏感時期,叛逆性強,各學科教師要根據各科特點對學生進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教師在傳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當承擔維持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關注學生心理發展,幫助學生形成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技能與品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間的滲透。中學教師可以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結合建議,在相應的教學中做出改變和優化。
4.2 班級、學校管理的運用
班主任可以根據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對班級進行管理,以心為本,不過多地關注學生成績,注重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同時,教師可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情感交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進步,做到教學相長。除此之外,學校在進行學生管理的時候,可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全校學生進行統一管理和學習,培養師生的創新性,增加學校的靈活性,營造學校人文主義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吳發科.心本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9.
[2] 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原理與操作[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 申繼亮.中國中小學學生學習與心理發展狀況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 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學·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5] 邢至暉,韓立芬.特色課程開發的7項核心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
[6]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2-356.
[7] 袁鳳琴.教育學導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9).31.173.
[8] 鄭長龍,梁慧梅.科學方法教育思想的由來及發展[J].化學教育,1998(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