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前教育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音樂教學是幼兒園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音樂活動中,兒歌演唱也是幼師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能。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學前教育聲樂課教學中的“兒童歌曲演唱法”展開探究。
幼師在教學活動中通常要開展各種音樂活動,需要具備較好的演唱、舞蹈以及彈奏能力,其中演唱活動所占比重較大,能夠通過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的方式進行表演,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和律動感。但是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兒歌演唱能力成為現代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對于教育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這使得學前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學前教育作為兒童成長階段的重要環節,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身心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學前教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幼兒教師需要重視日常教學活動,而音樂活動則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教學出發,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這樣才能夠保障幼兒教學活動的科學開展。
現代社會對于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這推動了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制度的發展與完善。聲樂教師需要認真負責,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強化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在傳統課堂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學生積極參與聲樂教學,學會如何演唱兒歌,從而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學有所用,將課堂中所學知識帶入工作與學習中,這是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聲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與教學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服務于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培養合格的學生,是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的重要目的,只有從實際出發,展開科學的聲樂教學,才能夠實現培養學生演唱能力與表演能力的目的。
二、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聲樂教學專業化水平較高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教學目標與一般藝術專業學生的聲樂教學目標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兩者在教學方法上也有所不同。聲樂是一門感性的學科,很多時候都要求學生利用思維的方式去尋找感覺和技巧,發聲原理也比較主觀印象化、非常抽象,許多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差,導致聲樂課的教學效率較低。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需要根據學生未來工作的特點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需要根據幼兒教育的特點,根據幼兒的發聲特點選擇合適的發聲方法,同時其演唱技巧也有別于普通歌曲。例如,著名兒歌《種太陽》表達了兒童想要世界變得更加溫暖的美好祝愿,在這首兒歌的演唱中,若過于強調發聲方法,或使用美聲進行演唱,會導致幼兒失去興趣,無法引起幼兒的注意。發聲訓練是聲樂課堂的重要內容,要注意把握度,這主要是由于學生未來教學的對象是幼兒園的兒童,所表演的曲目是兒歌。試想一下,如果幼師給幼兒園的小朋友演唱流行樂或是英文歌,先不說兒童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幼兒感不感興趣還是一回事。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仍有許多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強調發聲練習,教育模式與藝術專業差不多,所選曲目也是以歌劇或古典樂為教學內容,這脫離了學前教育的特點,過于注重作品的藝術性。但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需要面對的是幼兒,需要演唱的是兒歌,需要選擇一些實用型較強的發聲曲目,并要加強與兒歌的聯系。
(二)教學工作不科學
學生對聲樂教學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聲樂課專業知識較多;課時安排少,大課時較多;受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教師專業水平較低。筆者在研究中發現,許多教師過于依賴教材,沒有積極采用其他方面的教材,無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有一些教師很少在課堂上進行演示,課堂氛圍沉悶,導致學生對聲樂教學的積極性下降。部分學校聲樂課安排不合理,一周僅有1次,每次可能剛剛引起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要結束。此外,由于課時少,教師在課堂中需要用有限的時間進行各種方面的講解,包括發聲方法、兒歌彈唱等,但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學生對于部分抽象內容難以理解,感到十分茫然,長此以往,對于聲樂教學的興趣就會消失。有部分教師為了在規定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采用灌輸式教學法,不關心學生能否學會,只在乎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聲樂教學是一種感知性教學,部分感知能力較差的學生在這方面通常會感到非常吃力,在集體教學過程中,往往無法跟上大部隊的進度,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教學內容單一
我國傳統教學方法比較注重理論的教學,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現在提倡師生互動教學法,通過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學生無法積極參與聲樂教學,教師即使講得再怎么好,也是無用功,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聲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歸納,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教師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許多教師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課堂教育中過于注重紀律,對學生的要求過高,甚至有些教師會挖苦學生,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不再適用于現代教學,多媒體設備的出現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結合現代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學前教育聲樂課教學中“兒童歌曲演唱法”策略
(一)掌握正確的兒歌演唱方式
聲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進行演唱。在教材滯后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兒歌,將兒歌作為聲樂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課符合專業特色,并且兒歌發聲方式有別于民俗歌曲。在日常教學中,需要以兒歌知識為基礎,加強兒歌演唱的內容。音樂活動是幼師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幼兒表達自身的喜悅之情。歌唱這一行為對于人類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也是幼兒成長中的重要活動,歌唱能夠使幼兒身心愉悅,同時能夠使其表達自身的情感。歌唱的特點在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聲音作為人體的基本功能,不受任何限制,隨心所欲,想唱就唱。兒歌演唱方式偏向口語化、親切化。兒歌的咬字發音要非常清晰,這主要是由于幼兒正處于身心迅速發育的時期,教師的語言和行為都會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如果教師發音不準,很可能影響幼兒的發音。兒歌演唱強調字正腔圓,要求字頭、字腹及字尾發音清晰準確,從而形成標準的普通話發音,為幼兒成長建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發音、口型等方面進行規范,對學生的發音進行指導,從而提高其表達能力。幼兒園的兒童一般在五歲以下,此時聽覺、記憶能力較弱,在兒歌演唱時,教師需要用清唱的方式,幼兒才能夠準確聽到音節。在兒歌演唱時,不能增加難度、矯揉造作,要用簡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積極采用兒歌進行教學,通過多方面、多角度的選材,豐富教學內容,同時要更加貼近幼兒的特點,加強與學前教育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