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镕弛
摘要: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一是宏觀上隨著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經濟發展呈現出的新常態必然也導致社會就業新常態、高等教育新常態,就業工作的外部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而又不外顯的變化;二是高校畢業生群體時代特征凸顯,當我們還在談論“90后”的職場新人時,“95后”的職場新軍已經悄然而至,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三年一代溝,就業群體的特征也日新月異。雖然環境不斷變化,但高校畢業生就業仍然是國家、社會、家庭關注的焦點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優質就業更成為就業工作的新要求。
關鍵詞:就業指導;就業能力;高校
引言
2013 年開始,“90 后”大學生開始占據勞動市場的半壁江山,逐漸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容忽視的力量。然而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備受關注和爭議,雖然大學生進行長時間知識的學習,但是對于其就業能力而言,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成為亟待提高的部分。現代的大學生是信息時代的體驗者,他們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同時個性張揚,不服管束。因此,如何進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構建使其成長為可以承擔社會發展責任的建設者和奠基人,就成為現階段高校教育不可忽視的研究話題。
一、高校就業指導和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
雖然高等院校的就業指導對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也設立了就業指導課程。實際上很多高校并不是很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課程的對象僅限于即將畢業的學生,就業指導的內容也過與簡單與應付,僅限于簡歷的制作、自薦信的編寫、收集就業信息、面試技巧和面試著裝等這種“臨時抱佛腳”的指導模式。就業指導課程的簡單乏味讓聽課的學生提不起興趣來,而且學生的就業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就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理論水平高,缺乏實戰經驗的現象,并不能很好的指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作為即將就業的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沒有得到實際的應用,缺乏實踐經驗,同時也是缺乏核心競爭力。很多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心理狀態沒有即刻轉變,沒有做好職業規劃,都是懵懵懂懂的走進社會,在社會容易走彎路。
二、提高高校就業指導作用和增加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措施
(一)個人角度
首先,樹立創業就是就業的觀念。創業就是創造價值的過程,提供產品和服務,利用各種資源,成立活動組織,就是創業者通過發現和識別商業機會。其次,樹立自主擇業觀念。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推介自己,高校畢業生應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就業政策并多渠道搜集就業信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用人單位的選擇和家長的安排,高校畢業生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社會需求主動選擇職業。同時,樹立理性的擇業觀。實現自我價值,要求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擇業觀適應社會需要,個人的努力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國家的支持與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嚴峻的就業形勢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應當樹立正確的觀念。
(二)準職業形象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外在表現
職業形象表示求職者在工作群體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一定的社會性格屬性,這一形象并不是僅僅局限在外在的形象,還包含就業者自身的操守和就業行為等,是人們對就業者的長時間感知后所形成的特定的個人職業能力的外在標識。準職業形象的本質就是對某一特定職業進行的社會評價。因此,從社會評價的角度來分析,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由于還沒有真正地走入過職場,其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還處于大學環境要求標準中,因此,準職業形象還停留在貼近用人單位準則要求階段,這種準職業形象不僅包括外在的行為和外貌裝扮,還包括其自身所具備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中展現出的個人修養。通過外在的氣質和行為舉止等展現出大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社交禮儀,并將這些與職業要求聯系在一起,從而在職業活動中體現出自身的綜合素質,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見,準職業形象是一種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的精神面貌,這種精神面貌更加符合職場的期許,與就業大學生的人格、社會兼容度等都具有直接的關系,成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外在表現。
(三)學生應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做好職業規劃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物質生活對大學生的影響頗為深刻,許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并不好好學習,逃課、打游戲等現象成為了常態化。因此許多大學生自身專業知識不強,在畢業后缺乏核心競爭力。作為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增加核心競爭力。只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形成自身的就業優勢,只有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同時,也要注重與人溝通,培養處理事情的協調能力,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和創新,才能體現出自身的綜合素質,核心競爭力自然就得高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核心競爭力強就業能力才高。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設立切合實際的職業目標,做好職業規劃。
(四)改革教學形式
目前對于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形式應該進行改革,在使課程更加系統化的同時增加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職業規劃的步驟為主線,在每個階段配合性地進行一些案例分析,從而增強其可信度。并且對于課程的講解形式進行一些創新性變化,通過對于形勢的講解來讓學生明確求職現狀,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游戲等形式增強學生對于課程的參與度及興趣,同時還應通過宣傳或課堂講解讓學生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使他們能夠從心里接受這門課程,自主地參與其中。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社會實踐,如通過社會暑期實踐等形式來增強學生的一些社會經驗,使其對職業有著更多的認識,通過課堂教育以及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有著良好的職業認知,能夠更好地選擇職業。
結束語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高校的就業指導息息相關,只有高校確實重視就業指導教育,創造就業指導各項條件與就業氛圍,增加學生的就業渠道,從而提高就業能力。同時也要注重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的綜合素質,嚴師才能出高徒,只有綜合素質高的教師才能帶出高素質的學生。作為學生本身也應該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只有高校做好各項就業指導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的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婧群. 教練技術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研究[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07):177-179.
[2] 王霆,曾湘泉,楊玉梅. 提升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