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經過30年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占有較大比重。為提升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現有高職教育質量低下的問題,通過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提出了高職教育質量保證策略,為現代高職教育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高職教育;質量保證;策略
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邁向智造大國,離不開職業教育。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突飛猛進,國家層面對職教體系進行了規劃,制定了高職教育創新行動計劃。面對職業教育的春天,我們不得不對當前的職業教育質量狀況進行反思,以期不斷提升高職教育質量。
1 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背景
(一)宏觀政策引導
近年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必須改變職業教育質量不高的現狀,提高畢業生的職業核心能力與職業素養[1]。要能吸引并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迫切要求職業院校走出一條強內涵、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社會認可度的促進
社會認可度是評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的重要標志,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傳統和人們的慣性思維,及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歷史短,人們對高職教育認識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較低[2]。從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角度來講,提升高職教育社會認可度的關鍵在于提高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2 高職教育質量現狀分析
(一)生源危機導致生源質量下滑
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由于受適齡人口逐年下降、高校擴招、放棄升學等因素的影響,自2008年來,我國部分職業院校出現了生源危機,為了維持學校的生源規模,勢必降低分數錄取,這將直接導致生源質量下滑[3]。隨著單獨招生比例逐年增加,再加上單獨招生考試制度不完善,這也給生源質量帶來了較大影響。
(二)辦學主體特色不鮮明
目前,高職辦學主體一部分從中等職業院校轉型升級而來,從辦學規模和層次上講已達到高職要求,然而其在人才培養理念上升華不夠,教育教學管理方法落后;另一部分高職院校力求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積極向本科院校看齊,存在拔苗助長的現象。前者在培養理念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后者在層次追求上摒棄了自身的特色,在一段時期內都將影響高職教育的質量。
(三)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脫節
高等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明確指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為了追求大而全,以此擴大辦學規模,招收更多的學生,眾多高職院校沒有進行深入調研論證所設專業是否符合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盲目地設置了涵蓋了理工、文史類專業,以致各院校專業類別較為接近,沒有區分度。在經過一個培養周期后,進行評估判斷得出個別專業不能繼續開設的結論,這勢必影響整個職業教育質量,耗費人力、財力。同時,在專業均衡發展過程中,忽略了特色專業的強化建設,逐漸喪失了自身的特色,失去了培養“工匠”人才的地位。
在專業課程設置中,追求知識面廣,忽略了職業必需的重點;學時安排上偏重理論,實踐學時不足。這將無法使職業教育質量得到保障,根本不能有效地發揮其社會價值。
(四)師資結構不合理
教師作為教育一線執行者,其知識、能力的積淀高度,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都將直接影響一所院校的教育質量。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師資在職稱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三方面都不夠合理。
職稱作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衡量標尺,它需要知識和能力不斷積累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高職教育團隊越來越龐大,然而高職稱人數比例較低,不能讓更多學生接受副高職稱以上教師授課;同時,低職稱晉升空間小,使得這部分教師失去了奮斗的激情。
高職院校的規模在近幾年逐漸擴大,教師團隊以應屆畢業生為主,他們對職業教育理念認識不夠深,年輕化的團隊雖有活力但經驗不足。
高職教師以課程教學為主,較少從事學術研究,特別是電子信息領域專業知識發展迅猛,昔日的專業知識不能與實際需求接軌,所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
(五)教學資源匱乏
教學資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將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高職教育以實踐為主,教學資源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專業實訓基地應以校企合作共建為主,由于校企合作的制度不完善,某些專業沒有建立專門的實訓基地。
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網絡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使得學習無處不在。高職院校很多專業,尤其是一些特色專業,沒有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這將從時空二維制約學生的學習。
(六)教學手段與考核方式缺乏活力
教學手段好比一道菜肴的烹飪方法,稍有不慎比適得其反。考核方式如同菜品的鑒別標準,標準不同將直接影響到評價結論。
國內高職教育普遍停留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層面。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學生對課程產生厭倦情緒。以理論為主的授課方式枯燥無味,高職學生難以接受,學生不懂得所學知識有何用處,喪失信心。
課程考核方式不夠科學,高職教育以實踐為主,然而課程評價以理論考試卷給出一個分數,未能體現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
(七)學生缺乏學習主觀能動性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目前,由于高職生源的特殊性,在高中階段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在學習上屬于遺棄的對象,自信心缺失,這部分學生在家庭的壓力下入校學習。由于高職階段自由安排時間充裕,學習意愿不強的學生,不能嚴格約束自己,學習懶散,影響學習風氣。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專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從未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學習沒有目標。endprint
綜上七個方面從院校、專業課程、師資到學生,從主觀到客觀全面分析了影響當前高職教育質量的因素,為提出應對策略提供了依據。
3 高職教育質量保證策略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以院校主辦,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教育質量高低由主管部門組織評價。隨著主客觀因素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與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高職教育必須走在前列,主動接受挑戰,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專業課程設置、強化綜合職業技能著眼,全力提升高職教育質量。
(一)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為了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培養與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高校在工學結合模式中堅持校企合作,在教學活動中融合實訓項目。教學要模擬真實工作任務,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為導向等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參與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從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加大實習實訓、頂崗實習等課程的學分比重,破解企業用人需求與教學時間沖突的問題,構建課程學分與企業實踐學分置換機制。
(二)優化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展開,改革與提升教育質量不相符的評價機制。首先,評價內容包括專業基礎理論,偏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既要評價專業能力,又要評價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其次,評價應以過程學習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或進步程度為主,期末考試為輔。這將有利于引導學生重視過程學習,而不是為應試而學。最后,評價應與崗位結合,形式靈活多樣,不同崗位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口試、操作、演示、撰寫課程設計報告等評價形式,最大限度引導學生發揮其特長。
(三)專業設置符合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
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要符合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根據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動態調整專業結構。課程內容設置前先要分析對應崗位基本職業要求,梳理其能力點,在此基礎上將課程內容項目化,各個項目要涵蓋崗位能力點。
各專業要重點打造幾門特色課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其信息網絡化。比如,微課、慕課,可以突破學習的時空限制,能夠進行線上線下學習交流,使學習無處不在。
(四)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圍繞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切實履行《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建立一批職業教育教師實踐企業基地及教師輪訓制度,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同時,可定期組織知名企業工程師進校園開展專業講座,豐富在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或直接引進部分企業工程師擔任授課教師,在教師中率先踐行“現代學徒制”。在校內以組建專業教學團隊、技能專家工作室等方式,形成高職稱帶低職稱,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局面。
(五)強化綜合職業技能培養
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學專業知識只有用于社會生產活動中方可產生價值。為此,學校不僅承擔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責任,更應該注重培養適合其職業發展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就業創業能力,并將其納入課程考核。
4 總結
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養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推動高職教育內部質量保證持續健康發展。論文就高職教育質量現狀進行了分析,全面剖析了影響高職教育質量的相關因素,提出了從宏觀布局到微觀實施、從院校到教師、從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策略。論文提出的策略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和高職教育創新行動的思路,將會給高職教育質量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趙志群.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現狀與展望[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0(4).
[2]盧文濤.論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J].當代教育論壇,2010(8):36-38.
[3]彭移風,宋學鋒.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8, 17(1):16-18.
作者簡介
靳智(1983-),男,四川巴中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物聯網應用技術、職業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