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多元協同推進機制研究

2017-08-24 08:34:01饒冠俊
行政與法 2017年8期
關鍵詞:理論企業發展

□ 饒冠俊

(⒈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30;⒉浙江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8)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多元協同推進機制研究

□ 饒冠俊1,2

(⒈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30;⒉浙江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8)

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以社會契約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關聯理論為指導,通過組織協同、資源協同和信息協同的運行機理,在企業自愿履責、政府規制與引導、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推動的多元協同機制下,方能更好地達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的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企業社會責任;多元協同推進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及文獻綜述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以來,我國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加快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走科學發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其核心在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特別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一重要觀點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把握和理性思考,為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思路、新目標的高度概括。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就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做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需要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這也是現代企業社會責任多元協同推進機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國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視角往往圍繞企業社會表現(如Bauer Raymond等人的研究成果)、利益相關者(如Epstein,超越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回應)及企業績效(如 Rowley&Berman,A Brand New Brand of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Business and Society)的框架展開,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基于行為的合法性,更是公司的一種戰略性資源,同時也會改善外部市場環境,實現相應的公共策略目標 (如Anna,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 in Promoting CSR),提高政府治理和影響社會環境問題的能力(如Laura,歐洲政府企業社會責任公共政策)。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認同度逐步提高,但長期“自上而下”的監管治理模式沒有形成企業的內生性效應,這一現狀也影響著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國內學者一般側重于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范圍,或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等來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發展機制及立法建議,且往往宏觀論述居多,結合實際不足,數據支撐欠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國的企業所有制結構較為復雜,因而企業社會責任在內涵、范圍、價值取向、評價標準、運行機制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構建一個多元協同推進機制,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并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這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

2006年,我國修訂的《公司法》增加了“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則條款,雖然被詬病缺乏可操作性,但作為指導性規范,引發的效應十分明顯。國務院國資委、國家商務部等先后發布了相關的政策文件,上海、浙江、深圳等地方政府和工業、金融、紡織等行業以及滬深兩地的證交機構都爭相發布了地方版或行業版的企業社會責任規范,并推動以企業社會責任評估為主的特色項目及年度評選,很多企業開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甚至出現了國內首個社會責任投資(SRI)產品——興業社會責任投資基金。[1]

履行社會責任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已不言而喻,因為企業價值是由其創造的顧客價值、股東價值、員工價值和社會價值所組成的有機的動態體系,這個價值體系決定了企業獲得長期盈利和發展的能力。[2]面對產業升級和信息化發展等新的挑戰,現代企業已越來越多地 “嵌入”社會與環境之中,既無法回避公眾的關注、期望與監督,更擔負著對社會發展的責任。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要盡快強化大企業的社會責任。

但從總體來看,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仍然處于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且在地區、行業、企業性質、企業規模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問題。首先,整體水平不高。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6))》中的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300強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為35.1分,整體仍處于起步者階段,同比提高0.7分,但增速呈現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其中,137家企業仍處于“旁觀者”位置。其次,差異化明顯。具體來看,國企、民營和外資三類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差異化明顯,國有企業為56.1分(其中,央企達到67.0分),外資企業次之,為26.0分,民營企業最低,僅有23.3分。省域之間的差距也較大,從不同省域發展指數得分來看,山西省最高(43.5分),達到三星級水平,處于追趕者階段,次之為安徽(38.9分)、上海(38分)等10個省、市和自治區,達到二星級水平,處于起步者階段。天津、江西、江蘇等19個省、市和自治區的發展指數為一星級水平。再次,即便是發展程度較好的省份,實際數據也并不理想。據《WTO經濟導刊》統計,2015年前三個季度,全國共發布了2055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其中,浙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361份,數量居全國首位,比2011年(42份)增加近8.6倍,但與企業總數相比,比例仍然較低。第四,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受外力推動而發布,以回應政府政策或相關機構(如證交所)要求為主,并非因企業績效、可持續發展等內在動因而發布,因此報告的內容和質量不高,信息披露的深度與廣度有限,大量指標體現為描述性文字,流于形式,不能完全回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

三、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重新解讀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為社會創造了物質財富,這就是企業存在于社會的最大價值,是企業的根本責任。但物質財富的累積并不能實現社會公正,也不能給人們帶來普遍福祉,因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賴于物質與精神的全面發展。正如理查德·T·德·喬治指出的那樣,企業是由人來運行的組織,即便它們不是道德人,卻具有了接受道德評價的道德身份。[3]因此,早期理論側重于道德因素,即企業在實現利益最大化之外的某些道德義務。而后,部分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實施了一些破壞公共利益乃至違法犯罪的行為,需要運用法律予以規制,由此才產生了法律意義。比如現代契約理論認為,企業必須考慮契約主體即參與契約的多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再比如被譽為“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Bowen認為,企業要依據社會目標和價值來制定政策、作出決策或者遵循行動規則。[4]而Carroll更進一步指出,社會通常對企業寄予一些無法明確表達的期望,個人或企業需要自行判斷和選擇責任之承擔,即企業的自行裁量責任。[5]同時,也有學者基于權利和利益的關系,引申出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的“信托法律責任”,設計出以人權、勞工權和環境等為基礎的企業社會責任制度框架。[6]

可見,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所承擔的各類社會責任的綜合體,其內涵十分豐富,但至今為止學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及相互關系等仍持有不同的觀點。現代企業社會責任模式認為,企業對其直接或間接的利益主體,如股東、員工、消費者、債權人、各級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承擔著多元社會責任,反過來這些主體也對社會責任的履行產生積極作用。[7]目前,公認的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也有學者把慈善責任單獨從道德責任里剝離出來作為第四項責任,而關于這些責任之間的關系又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并列關系,即諸種社會責任并無主次之分;也有學者認為是層級關系,比如Carroll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對企業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狀。[8]而在“同心圓模型”的描述中,企業履行經濟基本責任為內圓,企業以社會價值觀為引導關注社會問題為中間圓,企業更廣泛地履行其他無形責任比如助力社會脫貧等則為外圓。[9]學者斯蒂芬·P·羅賓斯設計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四階段逐步擴展模型:第一階段,管理者通過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來保障股東利益;第二階段,管理者承擔對雇員的責任,并集中注意力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包括改善工作條件、擴大雇員權利、增加企業保障等,以期獲得、保留和激勵更多的優秀雇員;第三階段,管理者進一步擴展其目標,包括努力達成公平的價格、優質安全的產品和服務、良好的供應商關系等,因為只有通過間接地滿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履行對股東的責任;第四階段是最高階段,管理者開始承擔整體性的社會責任,如促進公共利益,保護環境,支持社會與文化活動等,即便這些活動會對利潤產生消極影響。[10]由此我們發現,四個階段的遞進都伴隨著管理者自由決定權的增加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當前,很多企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已經意識到并重視這一問題,比如浙江華峰集團就致力于踐行全球化工企業推行的“責任關懷”體系,其總裁尤小平認為,“責任關懷”絕不是外加于企業的責任,也不僅僅是慈善公益,而是企業內生的經營責任,是品牌價值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和實踐“責任關懷”應該是主動的、自律的、先行的。

筆者認為,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應以符合其長遠發展目標為前提,不能以犧牲企業根本利益為代價,否則,企業還要靠社會 “輸血”,又增加了社會的負擔,導致所謂的承擔社會責任變成了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進而出現企業和社會的雙重惡性循環。換言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勢必存在利益平衡的安全邊界,如果利益明顯偏離,可能會導致理論上陷入“絕對責任論”的誤區,而實踐上則使企業因為利潤的影響以致逃避、終止責任。因此,必須考慮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能承擔的、合適的、符合安全邊界的社會責任。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階

每一家企業從創業到發展到成熟或衰退,都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即企業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顯然有著不同的任務和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理想分階模型應該是在 “社會人”或“企業公民”的設定下,以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依托所進行的一種設計。[11]

⒈初生期社會責任。初生期的企業剛剛進入市場,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生存是其第一要務。此時的企業并不具備內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條件,社會對其也不存在太大的社會責任期望。如果從卡羅爾的金字塔模型理論來看,企業要履行的是金字塔模型最底層的經濟責任,比如誠實經營、照章納稅、履行薪資待遇、維護投資者與消費者的權益等。

⒉成長期社會責任。成長期的企業規模和實力開始擴大并增強,關注于市場競爭力及占有率等方面的提升,從生存轉向盈利。雖然經濟目標仍是第一目標,但企業形象、品牌塑造以及對社會期望的滿足開始成為內生性社會責任的動力。企業已經意識到承擔法律責任和倫理責任的重要意義并自愿踐行,開始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公益等活動。

⒊成熟期社會責任。成熟期的企業開始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內部管理規范,經濟效益良好,行業地位和市場份額不斷提高。此時的企業開始長遠規劃,目標由股東利益最大化轉為企業長遠利益最大化并兼顧利益相關者,加大社會公益投入力度,關心社區發展,提升企業形象,社會責任水平達到最高峰值,具有“企業公民”的社會主體地位。

⒋衰退期社會責任。企業可能由于各種原因進入衰退期,如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市場需求的大幅減少、管理者的決策錯誤、經營不善等,此時企業利潤下滑,運作困難,需要采取縮減開支、裁員、轉變經營方式等一系列舉措來應對衰退,對社會責任的投入力度勢必會快速下降,社會責任目標也由慈善責任下降至道德責任,甚至回歸到基本的法律乃至經濟責任,還可能出現社會責任缺失問題。此時企業發展的走向是相向的,或者衰亡,或者蛻變,這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重獲新生,進而實現新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企業在衰退期仍然能夠積極應對,以誠信為本,力所能及地承擔起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與消費者建立一個良好的“責任關系”,那么,其最終還可能成功蛻變為一個新的企業生命體。

⒌倒閉后的社會責任。企業如果最終因經營不善而破產倒閉,其社會責任并不會馬上消失,因為此時仍然存在很多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比如債權人和員工的權益保護、慈善責任的軟著陸等。真正負責任的管理者即便是企業倒閉破產,也不應忽視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自覺,這不僅涉及到管理者的道德聲譽,更影響到市場的再次進入乃至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12]

企業社會責任的理想分階模型能夠為厘清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聯系提供新的視角與路徑,社會責任履行內化為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外化為企業生存的社會支持,對于企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當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并不符合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的框架內,以全面深化改革為背景,轉變政府職能并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積極發揮各種社會力量的綜合作用,更多地采用政策引導和各種激勵機制,把優化資源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從政府的強制約束轉化為企業自律自省自覺的行動,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協同機制,是當務之急。

四、關聯理論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多元協同推進機制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社會契約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倫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各種理論不斷地豐富、發展并相互促進。因此,研究者要尋求更為開闊的合作格局和研究進路,以關聯理論為參照,進而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企業社會責任多元協同推進機制,在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關聯理論的耦合與發展

⒈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社會契約理論。社會契約理論是16世紀以來在西方極有影響的一種政治理論與國家學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經由西方傳統的契約文化、契約經濟以及不斷的社會變革加以推動與發展。依照該理論,國家與公民之間是一種契約關系,組成國家的公民讓渡一部分自然權利給國家,國家負責保護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如果國家違背契約,公民則將其推翻。可以說,這一觀念已經融入到西方政治法律活動的實踐之中并成為一種信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性經濟活動已成為契約生成與發展的沃土。“由于企業影響力對于個人自由和財產通常會有潛在的影響,毋庸置疑,社會合約的思想適用于產業和企業。”[13]20世紀30年代,社會契約理論被運用于企業理論研究之中,代表性著作為科斯的《企業的性質》。科斯通過一個古老深厚的傳統——契約精神,使理論界對企業的理解得以與早期自由主義哲學融會貫通,由此帶來了一場企業理論甚至整個微觀經濟學的革命。[14]此后,契約理論已然成為企業理論主流的解釋框架。企業契約理論認為,企業是各種要素投入者為了達成各自的目的,共同組成的具有法人資格和地位的“契約聯合體”,這些利益相關者通過與企業談判來約定各自的權責,達成一系列的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并將資源投入到企業這一 “契約聯合體”中進行優化配置,以實現自身的利益。此時,企業必然具有多個目標,必然要為參與契約的多重利益相關者負責。可見,企業社會責任蘊涵于這一契約之中,是現代契約關系之內生。正如托馬斯·鄧菲所指出的那樣:當現實的或“現存的”社會契約以自由而明智的一致同意為基礎時,并且當它們提出的規范與更廣泛的倫理學理論原則相一致時,它們顯然就成了強制性的。[15]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積極回應公眾的期待和要求,便被視為履行社會契約。

但這種社會契約并不是靜態的,在人的有限理性與外在的社會環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企業和社會之間的契約往往呈現動態的、相互回應的模式:社會對企業的批評和期望,企業對社會的關注與回饋,需要不斷達成新的契約,重新約定彼此的權責,以促使企業社會責任觀念不斷演進。可見,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現與發展是來自于企業與社會之間不斷變化的社會契約關系。

⒉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是對傳統股東至上理論作出的修正與挑戰。196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對利益相關者作出了界定:利益相關者是這樣一些團體,沒有其支持,組織就不可能生存。此后,學者們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超過30種,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里曼在《戰略管理——一種利益相關者的方法》一書中的觀點: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16]而約瑟夫·W·韋斯的觀點則比較全面:利益相關者開展商業活動、進行倫理抉擇時,必須考慮變化不斷加快、不確定性不斷加大的外部環境(如互聯網、信息技術、全球化、放松管制、合并以及戰爭等)。利益相關者應當分為一級相關者和二級相關者,前者包括企業的所有者、董事會、股東、CEO和高管、供應商、客戶、員工等,后者包括媒體、消費者、政府、法院、公眾和社會等。[17]

從最初的情況看,利益相關者理論著重于研究企業與社會各群體或個體之間的關系,而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則探討企業對社會和公眾所應承擔的責任,但社會契約理論的不斷發展在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連結點,并且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提供了倫理基礎。企業對于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包括社會責任,都是通過社會契約來約定和實現的。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開始結合并迅速發展:第一,利益相關者理論明確界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對象和范圍;第二,利益相關者理論充分利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的實證方法和實證結果,彌補了自身實證技術的欠缺;第三,利益相關者理論還明確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實現機制,認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是保證執行聯接于企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顯性和隱性契約并承擔社會責任的實現機制。[18]

這顯然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即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因為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關系具有 “雙邊”的特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將通過個體行動、集體行動與聯合行動等方式進行,如通過社會活動、組建工會、參與社會組織等進行直接與間接的施壓,他們具備這樣的力量;而企業也會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為這不僅是承擔社會責任,更有著社會契約的內在邏輯。從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或作用機理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僅為各利益相關者乃至整個社會創造了價值,而且也為自身創造了價值。[19]承擔社會責任不是簡單的利他主義,而是一種雙贏機制,這種良性的“雙邊”關系也是企業社會責任多元協同推進機制的價值基礎。

⒊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企業倫理理論。倫理與經濟原本是并不相關的兩個概念。傳統倫理學認為,道德規范的對象始終為個體的人,即作為道德主體且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只能是個人,因此“商業無倫理”“經濟不道德”等傳統理念在經濟理論中長期占據主流地位。直到現代商業倫理的出現,企業才被視為道德主體并需要履行道德義務。值得一提的是,決定企業變遷為道德主體及具有道德義務的認知成為共識的正是利益相關者理論。既然要關注利益相關者,就不能僅限于考慮經濟利益,還需關注經濟利益之外的價值取向、倫理訴求和道德約束。[20]企業倫理道德的概念只有在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中才具有意義。換句話說,企業是在通過理解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才逐步形成企業倫理道德概念的。

隨著現代企業對商業信譽與企業文化的不斷重視,良好的商業道德形象已經成為評判企業和企業家的重要標準,因此,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研究即成為企業倫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積極向善的企業行為,面向社會公眾,它自然具有倫理的內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而且能夠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達致義利均衡,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亦有學者專門強化了企業倫理責任之概念,并認為其在社會責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企業應當合乎倫理地對待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并將倫理責任滲透到企業管理與日常經營活動中。[21]由此又衍生出發展倫理學在我國的實踐與探討。正是基于對經濟與倫理分裂的反思以及對市場經濟的倫理價值緯度的關注,現實中,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面發展思維,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也就是說,對“人”的關注才是發展的應有之義,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倫理理論發展的中國化成果。

⒋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我們共同的未來》(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中首次出現,其認為這是一種既滿足現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既要發展好經濟,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自此以后,可持續發展理念遍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并為現階段正確處理社會經濟環境等問題提供了很多良方上策。[22]不僅在國家層面,隨著企業在社會政治經濟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關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全社會也形成了共識。一般認為,持續性和成長性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核心命題,即企業如何獲取和保持持續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同時兼顧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企業要追求長期發展而非短期發展,應調整自身角色,從傳統的經濟人到社會人再到生態人,[23]這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內涵不斷擴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續發展理念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和現實聯系,兩者具有同樣的目標指向和內在含義,即強調企業與其內外部因素的沖突和協調,以體現并維護利益相關者乃至社會公共利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優化外部環境與生存空間,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創新發展,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增強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推動自身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誠然,可持續發展不可能自發地實現,除了政府的監管與推進之外,還有賴于市場經濟主體即企業本身,以履行社會責任為先導,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到日常的經營與管理活動當中,這種投入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發揮顯著作用,促進企業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二)多元協同推進機制的內涵

所謂多元協同推進機制,即政府、社會、企業三者相互配合、積極合作的協同共生機制,目的是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優化,進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

1.政府的規制與引導。長期以來,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缺乏社會基礎,社會的推動力嚴重不足,使得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方式過于依賴國家政策和行政措施,法律規定又不夠全面和細化,因而容易出現政治化、官僚化等與政府失靈相關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轉型已成為必然,這就要求政府必須重新定位在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的角色。簡政放權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權力的放開與職能的簡化使政府回歸本位,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這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向是一致的。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權力邊界在哪里,治理理論在其中的契合點在哪里,社會 “第三力量”的作用如何發揮,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解決,這也是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此,筆者認為,首先,政府的第一要務是加強立法,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化與法制化。一是借鑒國際標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認證體系,保障國內外認證的兼容性;二是突破商法的私法規制范疇,以具有公法性質的經濟法律來達成目的和效果,通過明確法律后果來阻卻獲利途徑,確立司法最終解決機制,促使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24]其次,除不得不為的法律規制和適度行政干預之外,政府應充分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力求提供更加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環境;充分發揮工會、行業協會及其他社會力量的作用,并引導企業作為合作者一起參與建立社會責任體系;加大培訓與指導力度,建立常規性的培育機制;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與認證體系,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勵,對怠于履行或存在消極影響的企業給予負面評價,促使企業重視與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2.社會力量的耦合效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目前,我國政府不斷轉變職能,減政放權,將屬于社會自身管理的權限交給社會,使其逐步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主導性推進力量。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有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是在一系列社會力量的推動下才逐漸形成的,包括消費者保護運動、環境保護運動等。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例,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依賴于消費者的認同、選擇與消費行為,企業制造與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尊重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體現對消費者的基本社會責任。而消費者實現自身訴求的路徑主要是通過消費者保護組織與保護運動,促進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產品安全、產品責任等法律法規的出臺,積極推動全社會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視與監督。這期間社會力量的作用非常明顯。

喬治·斯蒂納認為,企業與社會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約定,如果企業組織得不到社會認可,就無法長期地生存與發展下去。[25]因此,充分發揮社會第三方力量的作用,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確立社會組織的社會建設主體地位,使其成為政府職能轉移承接、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已成為當前的重要命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組織在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出了較為突出的能力,如監督公司運行、揭露公司存在的問題、運用法律手段追究公司違法違規責任等,以解決因“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帶來的法制缺失與社會失衡問題;同時,社會組織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直接受益者,必然會更加積極地關注和參與企業履社會責任實踐。在我國,企業聯合會、消費者協會、自然之友等社會組織均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政府、企業開展良性互動,構建了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企業也由此擁有了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環境。可以說,發展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強化其自覺意識與道德責任感,是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路徑之一。

⒊企業的自覺行為。所有的外力僅僅起到促進的作用,根本的核心還在于企業的內在自覺與道德意識的增強。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主要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內部因素,如出口行為、創新能力、管理水平、財務狀況等。因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水平是與它所能運作的資源和能力相匹配的,只有社會責任與企業的內在特征和利益相一致,才能帶來企業和社會的雙贏。因此,要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能力,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與創新能力,其次要提高企業的內在自覺。這是企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相結合的綜合體現。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企業也存在物質利益需求與精神價值需求,物質利益是企業生存的基礎,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條件和動力來源,當這部分需求得到滿足以后,精神需求就會凸顯出來。正如Tim Kitchin所指出的那樣,企業只有在收益超過成本或者當外在壓力通過有效機制轉化為內在經濟動因時,才會從不自覺的適應轉化為自覺的改變。[26]此時,企業將不滿足于做經濟人,而是要成長為有責任感和道德感的“企業公民”。當企業以“公民”自居時,就開始出現內在自覺,在“企業公民”視域中,企業已經不是邏輯在后地應對社會責任,而是邏輯在先地主動、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會不斷思考如何從道德與責任的層面對自己的經營理念、經營行為與社會后果等進行規范與控制。此時,社會責任不再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或累贅,而是企業作為公民與道德主體的自覺自愿的產物。

(三)多元協同推進機制的機理

多元協同推進機制,旨在通過政府、社會和企業的有效協作,互補互利,呈現組織協同、資源協同與信息協同的動態交互過程。

⒈組織協同。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內部機構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協作,形成協同網絡,強調結構性與整體性,強調協調互助有序的運行,否則,就可能產生低效率甚至相互抵消的負作用。在這個有機系統中,政府作為法規政策的制定者、市場運行的監管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以及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應發揮監督、引導、培育等職能,采取政策激勵、指導評價、建立標準、加大培訓力度、促進合作等措施,形成并完善新型的政企關系,壯大社會組織力量,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企業要實現內部組織與個人的協同,通過企業文化建設、職業責任履行,使企業內部形成履責的共識,營造良好的履責氛圍并落實到日常經營活動中。同時,主動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接受社會監督。行業協會、商會及其他相關社會組織應充分發揮其內部自律作用與外部監督作用,通過制定公約、行規、認證體系、測量與評價標準等,規范企業行為,為企業構建政府規制與社會責任履行相契合的外部渠道,使政府規制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以社會組織為媒介,形成開放式的循環路徑。換言之,在整體協同推進體系中,只有各方組織有序、責任明確,方能形成合力。

⒉資源協同。資源的有限性與不平衡性使得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成為必須,這其中主要包括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二者既要保證效率的提高,又要體現公平。協同機制恰恰能夠通過資源的流動達到合理配置資源的目的,進而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資源協同強調組織協同(人力資源)和信息協同(信息資源)之外的各種物質資源的協同,比如企業內部的資金流、物流等資源,政府扶持資金與設施,社會捐助等。在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過程中,政府和社會的外部監督、激勵、評價等機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此時資源從外部向內部轉移;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部分內部資源又會通過慈善捐贈、繳納稅收等途徑向外部轉移。資源協同的這一動態過程將幫助企業匯聚更多的優勢資源,形成持續的競爭力。

⒊信息協同。協同推進機制的運行過程也是信息傳遞的過程,企業、政府、社會三方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實現協同推進機制的基礎。因為在資源協同中,資源的整合與配置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信息孤島”,如果缺乏良好的溝通,信息交流不暢,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協同,也就不可能實現整體目標。因此,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決策和行動成本,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流范圍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包括企業的規章制度、組織架構、社會責任報告、履責行為和效果等,也包括來自政府和社會的立法執法、監督評價、激勵反饋等。其中,通過外部信息供給和傳導機制,為政府規制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契合提供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和信息平臺尤為重要。協同推進機制需要這些信息流在企業、政府、社會三方之間得到快速、準確、有效的傳遞與反饋,只有當各方對社會責任具有充分的理解、認同和接受并轉化為其成員的自覺行為時,才能保證協同機制的順利運行。在信息協同作用下,履責的企業會獲得良好的社會聲望,樹立品牌形象,社會其他方以獲得的各種信息為依據“用腳投票”,而政府也可以由此評判企業行為并施以獎勵或懲罰。[27]以浙江省為例,近年來,在大力推進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重點的政府改革背景下,通過為政府權力瘦身,減少行政干預,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發展與培育社會力量,使浙江省經濟發展獲得了新的增長。可見,只有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協同推進視為一個有機系統,在三方主體的共同努力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才能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優化,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動態平衡發展。

[1]楊力.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化[J].法學研究,2014,(05):135.

[2]崔迅,劉廣程.基于利益相關者的企業價值體系與價值經營戰略思考[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03):19.

[3(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M].李布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25.

[4]Bowen,H.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Harper,1953:12.

[5]CARROLLA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6]See R.E.Freeman & R.A.Phillips,Stakeholder Theory:A Libertarian Defense,12 (3) Business E thics Quarterly ,2002:331-349.

[7]饒冠俊.“兩型社會”視角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之踐行[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4,(04):87.

[8](美)阿奇·B·卡羅爾,安·K·巴克霍爾茨.企業與社會——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M].黃煜平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26.

[9]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R].New York:Author,1971:15-16.

[10]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第11版)[M].李原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9-145.

[11]周貞琪,聞華.企業生命周期理論[J].管理學家,2010,(02):57-58.

[12]袁雄,鄧澤宏.企業社會責任理想模型的建構——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01):59.

[13](美)喬治·斯蒂納等.企業、政府與社會[M].華夏出版社,2002.13.

[14]楊瑞龍,周業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應用[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22-23.

[15]托馬斯·唐納森,托馬斯·鄧菲.有約束力的關系——對企業倫理學的一種社會契約論的研究 [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23.

[16]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34.

[17](美)約瑟夫·W·韋斯.商業倫理?利益相關分析與問題管理方法[M].符彩霞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31.

[18]肖斌,張銜.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貢獻與不足[J].當代經濟研究,2011,(04):23.

[19]殷格非,崔征.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中國[J].WTO經濟導刊,2008,(08):63-65.

[20]黃孟芳,張再林.基于利益相關者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理論建構[J].河北學刊,2014,(03):180.

[21]周祖城.論企業倫理責任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核心地位[J].管理學報,2014,(11):1669-1670.

[22]劉大洪.公司社會責任語境下的可持續發展[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109-111.

[23]劉晶.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回應 [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3,(08):9-11.

[24]饒冠俊.基于法律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J].商場現代化,2011,(02).

[25](美)喬治·斯蒂納,約翰·斯蒂納.企業、政府與社會[M].華夏出版社,2002.7.

[26]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等.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R].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144.

[27]孫娜.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研究[D].內蒙古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36.

(責任編輯:高 靜)

Research on Multiple Synergy Mechanism to Promote CS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Rao Guanju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e guiding ideology concerning deepening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intensified reform with its key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which is also the conce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Promo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 dynamic process.Guided by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and the stakeholder theory,with 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al and resource synergy,using a multiple synergy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enterprise of voluntary fulfilling responsibilities,the government to stipulate and guide,and all parties in society to participate and promote actively,w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better social responsibility,so a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ocial benefits.

deepen the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ultiple synergy promotion mechanism

F270

A

1007-8207(2017)08-0053-11

2017-03-30

饒冠俊 (1979—),男,浙江瑞安人,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社科部、法政教研部副教授,浙江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社會體制改革。

本文系浙江省委政法委、省法學會課題 “兩型社會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的運作模式與政府定位”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NC10;高等學校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69。

猜你喜歡
理論企業發展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性|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无码丝袜人妻|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91美女在线|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青青操视频在线|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热久久国产|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主播| 日韩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二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色色中文字幕| 国产自在线拍| 日韩视频免费|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日韩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伊人中文网| 成人国产小视频| 91精品视频播放|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婷婷六月在线|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色香蕉影院| 91视频日本|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狠狠干|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中文一级毛片|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