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瓏
[摘要]從我國對外貿易歷程來看,對外貿易政策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的演變: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前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和加入WTO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國同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也日益密切。為了順應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于2013年9月設立了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時積極推進自貿區的相關建設。通過梳理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歷史,結合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對目前自貿區外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外貿政策;上海自貿區;貿易公平;貿易保護
[中圖分類號]F7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6-0035-03
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個國家在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貿易活動中采取的各種措施,是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內對進出口貿易實行的政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國家統制的外貿管理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開放貿易,并逐步與國際貿易規則相適應。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推動著我國外貿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外貿事業的實踐也促使我國對外貿易政策不斷調整。我國的外貿之路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因此我們要以史為鑒,從對外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中積累經驗,為自貿區建設提供有效的指導。
一、中國外貿政策的演變
縱觀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歷程,外貿政策的調整是外貿事業的主旋律。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也沒有一勞永逸的政策。在對外貿易實踐中,我國逐步調整外貿政策,使之與世界貿易規則接軌。我國外貿政策的演變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一)國家統制型趨向開放的保護貿易政策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采取封閉式對外貿易政策,具有明顯的保護貿易主義色彩。直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重新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并開始重視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的是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型趨向開放的保護貿易政策,一方面強調國家統治的效力,一方面強調開放的對外貿易思想,這是因為我國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事業也是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期,必須在保護中逐漸走向開放。因此,在這一時期我國實行“獎出限入”的對外貿易政策,并采取了出口導向戰略和進口替代措施。
(二)國家管制型傾向貿易自由化的保護貿易政策
雖然改革開放政策打開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大門,但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貿易政策的種種束縛使得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發展異常緩慢。1992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采取傾向貿易自由化的保護貿易政策。在經濟活動中開始強調市場的作用,逐漸放松國家管制,大大增強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自主性。在改革開放的深化時期,我國注重“鼓勵順差”“出口創匯”的外貿思想,在對外貿易方式上也較為單一,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
(三)WTO規則下公平與保護并存的外貿政策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由此開啟了我國對外貿易的新篇章。在世界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我國在特定時期做出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有利于我國經濟貿易更深層次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貿易規則,我國再次轉變對外貿易政策,確定了WTO規則下公平與保護并存的外貿政策。該項貿易政策強調公平與保護并存,一方面我國既已加入WTO,就要遵守WTO的貿易規則,在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活動時恪守公平的原則;另一方面,我國外貿事業起步晚,發展程度較西方發達國家落后,國內存在很多幼稚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因此對這些產業進行適度的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一時期,為了適應國內經濟形勢的需要,我國將外貿政策目標調整為促進經濟均衡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優化,促進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這些更為細致更符合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的舉措也進一步推進了我國外貿事業的發展。
二、我國自貿區外貿政策建設現狀及相關建議
2013年,美歐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協議”談判,加之此前美國提出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如果這兩個自貿區的設想得以實現,將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自貿區,國際貿易的規則和格局也將被改寫。而這兩個自貿區都沒有包含中國,因此在國際舞臺上中國面臨著被排擠到國際自由貿易體系之外的風險。反觀國內經濟形勢,自2012年起,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結束了近20年10%的高速增長,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2012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為7.8%,2013年為7.7%。面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國政府為適應世界貿易轉型且滿足國內經濟增長的需要,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把自貿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八大更是提出要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2013年9月我國第一個自貿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成為我國一項關鍵舉措。
以上海自貿區為例,作為連接中國同其他各國貿易往來的樞紐,區內的外貿政策既要符合我國國情又要遵守WTO貿易規則。
(一)貿易公平
世界各國關注的貿易公平問題主要包括貿易政策合規、知識產權保護、貿易傾銷等。我國在自貿區政策制定中更是將公平放在首位,2015年國務院批準的《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公平競爭制度創新,完善相關法律,保護市場環境;要推動權益保護制度創新,完善知識產權的行政管理和執法體制機制;要推進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指出在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遵從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即“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著力打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然而,由于我國的自貿區建設尚處于探索完善的時期,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不足之處在實踐中日益突出。2016年,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發布了2013—2016年涉上海自貿區審判工作白皮書及十大典型案例,白皮書披露在自貿區成立的三年里,受理各類涉及自貿區案件共21538件,在十大典型案例中就有3件關于知識產權糾紛的案例,分別涉及著作權、商標權和不正當競爭等。另外我國的國際貿易形勢也不容樂觀,2016年海關總署發言人表示,我國已成為全球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之一,即使像自貿區這樣區內實行低關稅或零關稅也無法徹底避免貿易摩擦。例如,2015年,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的首年,印尼發起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案件2起,泰國對我國瓷磚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菲律賓對我國角鋼產品征保障措施稅等。就這些情況來看,上海自貿區在以后的發展中是否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還不得而知。
對于上述有關自貿區貿易公平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作出改進:一是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加強法律制度實施力度。在遵守WTO規則中有關貿易公平規定的前提下,及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違法懲戒機制,以保證市場公平競爭;發揮自貿區內各監督部門的作用,督促企業落實各項法律制度;進一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完善自貿區的負面清單制度,放開外資準入門檻,力求做到內外資一致。二是強調政府監管作用,調整政府監管模式。政府除制定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外,還應建立反壟斷審查,金融審慎監管等機制;通過建立風險防御體系,加強風險管控。三是加快自貿進程,促進雙邊貿易交流。建立雙邊或多邊自貿區是減少國際貿易摩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國應積極開展自貿區建設,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在自貿合作的談判中,雙方應充分溝通,就貿易爭論如貿易救濟體制等方面提出解決辦法,建立成熟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避免雙邊貿易糾紛。
(二)貿易保護
本文所講的貿易保護是指在WTO規則下,我國制定的符合國情的外貿政策,即在自由貿易原則下對國內幼稚產業實施適度保護。首先,作為WTO的成員國之一,完全自由貿易戰略顯然不符合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實情,因此結合國際貿易環境和國內經濟轉型需求,建立有適度貿易保護的自由貿易戰略是我國在比較優勢理論指導下的必然選擇。我國上海自貿區的各項外貿政策也遵從了這一原則,就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來說,從2013年的190項特別管理措施到2015年實行至今的122項特別管理措施,并且商務部發言人表示未來將對負面清單進一步壓減,這都表明了我國自貿區秉持自由貿易的原則,堅持擴大國際貿易領域的決心。其次,WTO規則下貿易保護的外貿政策一并指出了保護的重要性。在2015年12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研究建立貿易調整援助機制,在減少政策扭曲、規范產業支持政策的基礎上,研究建立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國情的貿易調整援助機制,對因關稅減讓而受到沖擊的產業、企業和個人提供援助”,并且強調要“繼續做好貿易救濟工作,維護國內產業企業合法權益”。這些政策均體現出我國政府在自貿區建設中日益重視對部分企業的適度保護。
然而粗放型的擴大產業放開范圍難免會對實力薄弱的企業造成沖擊。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總體方案》規定,要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其中涉及文化產業、金融產業、建筑產業等相關領域。例如,自貿區在吸引大量外資文化企業后,外資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將減緩本土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和創新的能力,建筑業、金融業以及其他產業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如何真正做到自由貿易下的有效“保護”,是我國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僅從以下方面給出建議:一是優化調整負面清單。目前自貿區實行的負面清單共122項特別管理措施,政府在壓減負面清單條例的同時,應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力求做到完全涵蓋我國待保護的幼稚產業,實現負面清單的最大“保護”作用。二是落實貿易調整援助機制的相關政策。我國應借鑒其他國家建立貿易調整援助機制的經驗,盡快落實《若干意見》中研究并建立貿易調整援助機制的相關政策要求。同時,進一步完善有關貿易救濟的相關立法和具體操作,降低自由貿易帶來的風險。三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強自貿區服務貿易建設,以拉動我國商品貿易的發展;調整外資結構,提高傳統優勢產業和中小企業吸引外資的能力;對國內相對弱勢的產業可適當進行長遠保護,延長其開放的年限。
三、總結
我國的外貿政策從開放到自由,最后到公平與保護。外貿政策的轉變、自貿區的建立以及雙邊自貿關系的改善,均體現了我國政府正在積極主動地應對國際貿易環境轉變,靈活有效地制定符合國情的外貿政策。未來自貿區的建設、雙邊貿易關系等將不斷迎來新挑戰,相信我國的外貿政策也會與時俱進,開啟我國對外貿易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曹震.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與新時期外貿政策的調整[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2).
[2]陳志陽.加快我國自貿區建設面臨的四大困難與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12(11).
[3]張學敏.淺析上海自由貿易區[J].財經界(學術版),2014(11).
[4]楊曼曼.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演變研究[D].山東輕工業學院,2012.
(責任編輯: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