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雨 焦稚雅
[摘要]豐富的礦產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先天優勢,來自“自然恩賜”的礦產資源也會使該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分依賴該優勢,對該地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存在負面影響。欲調節礦產資源開發與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資源稅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手段。資源稅不僅可以有效地調整地區礦產資源產業擴張速度,而且可以影響礦產資源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動方向。通過分析資源稅對遼寧省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影響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調整資源稅對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礦產資源;資源稅;資源型產業;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6-0149-02
一、資源稅對遼寧省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影響現狀
以資源行業最具代表性的采礦業為例,據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2009—2014年遼寧省礦業企業所繳納的資源稅費合計約為500億元,占采礦業主營業務收入和稅前利潤的比重為15%和38%,相對于2011年而言下降了1—3個百分點(見表1)。而根據普華永道的測算,2014年遼寧省采礦業企業的有效稅率比2012年約下降了5個百分點。礦業企業實際稅負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從量征收的資源稅與礦產資源價格的變動沒有做好關聯。資源低稅負實際上為資源開釆和初級加工產業提供了隱性補貼。加上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實施過程不夠嚴格,也將一部分社會成本作為補貼提供給了資源型企業,從而加劇了資源型行業的超高利潤。2009—2014年間,遼寧省采礦業利潤總額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20%~25%,是同期制造業的4~5倍,行業利潤的差距甚至比以礦業為主導產業的澳大利亞更為顯著。行業間的利潤差距誘導各種經濟要素(包括有限的優質人力資源等)向資源型產業大量聚集。
2016年7月1日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頒發的《資源稅稅目稅率幅度表》中列舉名稱的21種資源品目和未列舉名稱的其他金屬礦實行從價計征,計稅依據由原礦銷售量調整為原礦、精礦(或原礦加工品)、氯化鈉初級產品或金錠的銷售額。列舉名稱的21種資源品目包括:鐵礦、金礦、銅礦、鋁土礦、鉛鋅礦、鎳礦、錫礦、石墨、硅藻土、高嶺土、螢石、石灰石、硫鐵礦、磷礦、氯化鉀、硫酸鉀、井礦鹽、湖鹽、提取地下鹵水曬制的鹽、煤層(成)氣、海鹽。對經營分散、多為現金交易且難以控管的粘土、砂石,按照便利征管原則,仍實行從量定額計征。已實施從價計征的原油、天然氣、煤炭、稀土、鎢、鉬6個資源品目資源稅政策暫不調整,仍按原辦法執行。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資源稅在資源型企業中發揮的作用。
二、資源稅對遼寧省礦產資源產業發展影響存在的問題
(一)計稅依據不合理,產業開采利用率低
2016年之前,我國關于資源稅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除了原油和天然氣采用“從價定率”計征方法之外,其他礦產品稅都采用“從量定額”的計征方法。但是石油和天然氣受到政府直接管轄控制,企業自身不存在太大問題,除了石油和天然氣以外的資源開采市場,幾乎都是私營企業,對于這些企業個體而言,不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在無形中促使他們過度開采礦產資源,進而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從量計價依然不能夠體現稅率隨著價格變化的情況,未能實現調節級差收入的目的。我國的資源稅開征晚,稅率本身相較于其他國家就很低。以原油為例,國際上對原油征收的主體稅費權利金率平均水平為125%,而我國對原油征收資源稅率僅為5%。
(二)計稅范圍過窄,產業升級缺乏動力
目前我國資源稅制仍是以第二代資源稅制為主,其征收范圍包括黑色金屬、天然氣等7 種天然資源,而對水、灘涂、草原、河流等其他重要資源的開采和使用尚未征收資源稅。這導致很多從事其他與上述生態有關的企業對于資源的不珍惜和隨意浪費現象。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不同,他們資源體系中設了水資源稅、土地稅、林業稅等資源稅,但我國的資源稅依然未曾涉及生態環境方面的稅收,不利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三)計稅方式不合理,不利于產業稟賦優勢轉化
目前,我國尚有許多種資源的資源稅征收方式依然采用從量征收的計稅方法。從征管的角度來看,從量征稅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征管費用低、計征方式簡單等都是按銷量征稅的優點,但是從資源稅征收的稅目和效果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有很大弊端。具體分析,從量定額的計征方式使得資源稅的征收不能影響資源產品價格,所以無法實現資源稅對資源極差收入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資源稅的從量計稅方式導致資源稅收入低且增長非常緩慢,單單依靠資源開采數量決定的資源稅,很難實現快速增長的目標。
三、調整資源稅對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調整資源稅的計稅依據
1礦產資源稅稅率與產量掛鉤。礦產資源有許多種類,每個資源型城市所蘊藏的巨大礦產資源均不相同,遼寧省作為我國的煤炭大省,所蘊藏的煤炭礦藏就比石油資源要豐厚得多,應當按照石油和煤炭在全國所占比例的大小來制定不同的資源稅,而不能將所有資源一概而論。資源稅必須與產量相聯系,而不是交過之后就一勞永逸。對鐵礦、鋁礦等也要根據其不同比重制定合理的稅率,進而真正達到通過資源稅來促進節約資源,推動用新型工藝技術替代老工藝技術的目的。
2礦產資源稅稅率與開采破壞掛鉤。在開采過程中,如果礦產資源稅稅率偏低或者征收方式不合理,企業會為了牟利破壞生態環境,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資源稅的征收可以減少開采破壞,一旦資源稅讓企業感受到了創新和突破的壓力,還會促使企業進行體制改革或者是創新和改良原有的工藝技術,從科學進步的角度來減少開采礦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二)調整資源稅計征范圍
1對金屬非金屬礦產及水氣礦產征稅。金屬礦產主要是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礦物集合體。不同的金屬元素有著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根據其不同的性質可以將其分為黑色金屬礦產,如鐵礦和錳礦;有色金屬礦產,如銅礦和鋅礦;貴重金屬礦產,如金礦和銀礦等。
2對具有價值的共生礦、伴生礦征稅。共生礦指兩種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都較為相似的礦床在同一礦區出土的礦產資源。由于在接近的礦區成礦,兩個共生礦中的礦種往往具有一樣的成礦溫度和壓力,其儲量和質量也都較為接近。在沉積噴流型鉛鋅礦床中,都達到獨立礦床規模的鉛和鋅就是共生礦。
(三)調整資源稅的計征方式
1供求狀況不穩定的采用從價計征。2010年,財政部頒布了有關天然氣資源稅的改革規定,最先拉開了資源稅改革的序幕。該規定中指出,新疆的原油和天然氣資源稅從2010年起按從價計征的方式征收。同年12月,資源稅改革開始推廣到包括內蒙古、甘肅等12個省區市。隨后國務院又頒布了資源稅征收的暫行條例,決定從2011年起全國推行資源稅從價計征的改革。另外,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從2011年起,在全國將煤炭資源稅的征收方式也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針對從價與從量兩種計征方式,應根據資源的實際狀況征收,對于供求狀況不穩定、同質產品價格差異較大、計量單位不規范的應稅消費品應按從價的方式計征。
2供求狀況穩定的采用從量計征。根據國務院頒發的資源稅暫行條例,我國資源稅的征收方式于1994年開始實行從量計征,即按照資源產品的銷售量進行征稅,從而結束了資源稅的征收方式按利潤率征收的時代。此外,該條例不僅對征稅方式作出了新的規定,還對征稅對象作出了調整,征稅對象較原來相比擴大到七大類。針對從價與從量兩種計征方式,應根據資源的實際狀況征收,對于供求基本平衡、同質產品價格差異不大、計量單位規范的應稅消費品,應按從量定額的方式給予征收。
[參考文獻]
[1]劉楠楠煤炭資源稅改革對煤炭產業發展的影響[J].稅務研究,2015(5):49-54.
[2]孫闖環境稅經濟效應及其開征思路[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08-110.
[3]任高飛完善我國環境保護稅收制度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5(7):67-68.
(責任編輯:喬虹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