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婷 劉浩
[摘要]《會計法》在會計法律體系中擁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會計法規的依據。《會計法》的修訂是關系到我國會計行業發展和會計事業進步的重要問題,因而長期以來受政府和學者的廣泛關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會計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求會計法律法規必須適應環境變化不斷完善。以《會計法》修訂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重點,從《會計法》的發展歷程、修訂原因、與其他法律法規的關系以及實施性四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文獻綜述,并對會計法的修訂完善進行展望。
[關鍵詞]會計法;法律修訂;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6-0154-02
《會計法》1985年頒布,1999年修訂并于2000年7月1日正式執行,已有17年沒有修訂。會計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是市場經濟對會計工作的必然要求,加強會計法制建設、依法開展會計工作、實施會計監管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客觀要求。
一、《會計法》發展歷程
在《會計法》制定初期,會計泰斗楊紀琬先生(1984)指出立法是基于會計被忽視、數據不實、監管不力的實際情況,并從大層面上對會計立法工作進行概括與引導。郭道揚(1998)指出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將取代政治引起產業的變革。陳毓圭(1999)則提出在信息時代,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會計內控和管理能力。
當然,在會計工作開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閻達五(1999)提出:針對外部因素,要采用有力手段打擊,嚴格會計制度,使得造假者難以獲利。而內部造假,除處罰會計人員外,還要對單位領導加以懲處。陳毓圭(2000)提出以行業和企業規模代替所有制作為核算制度分類標準。
二、《會計法》修訂原因
(一)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1滯后于會計工作發展
概念界定沒有隨著經濟活動發展更新。例如,無形資產界定狹窄,導致一些 “準無形資產”被歸入商譽,致使會計處理難以符合實際情況。除此之外,《會計法》忽視了非企業主體會計核算的特殊性。
缺乏對于內部控制的規定。由于法律對此并無規定,導致企業對于內控的關注度不夠。
2滯后于信息技術發展
新型互聯網會計在提高會計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傳統核算中不曾遇到的問題。會計核算及披露更加復雜,傳輸與使用中遇到的威脅更多,責任界定和處罰滯后,使得企業難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3滯后于國際會計發展
我國現有會計依然更側重于財務方面。國際上已經開展對內部經營管理的研究。缺乏企業內部管理,很可能導致企業對未來發展規劃不清,從而難以規劃合適的發展路徑。
(二) 與其他法律、部門規章不協調
1《會計法》與《刑法》不協調
《會計法》明確規定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違法行為,但是對刑事責任的規定則含混不清。而且我國《會計法》中規定的行政責任多于刑事責任,如果沒有刑事責任的保障,行政責任很難實施下去。在實際工作中,執法人員就很難對一些單位進行嚴懲,難以保證《會計法》在執行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2《會計法》與《公司法》、《證券法》不協調
關于編制虛假財務報告以及處罰,《會計法》、《公司法》及《證券法》都有所規定,但其標準不一致。
3《會計法》與《民法》不協調
《會計法》的民事責任并不突出。會計違反行為僅有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是不夠的。但是,《會計法》并沒有對此進行明確的規定
(三)法律實施性不強
1規定籠統難以執行
《會計法》中對范圍或程度的限定跨度較大。例如:“責令限期改正”中 “限期”的上、下限沒有具體界定,操作隨意性較大。法律責任上,對于同種違法行為的處理彈性較大,如:偽造會計資料并構成犯罪的,單位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規定較為籠統,在實際處理中執行性較差。
2責任界定難以落實
現行法律體系中,一旦出現問題,多是針對企業整體進行處罰,對直接責任人和主要負責人的追責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違法的成本。
3會計監督難以實施
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人員監督職責的履行受到諸多因素的掣肘。按照《會計法》的規定,目前我國會計監督體系基礎是單位內部會計監督,以政府監督為主導,輔以社會監督。對于會計人員是否具有監督職能還有待研究。政府監督的監管角度太廣。會計人員資質良莠不齊,職業素養及閱歷缺乏也是導致會計人員不能很好履職的原因。
三、《會計法》修訂建議
(一)與經濟社會相協調
1促進信息技術穩定發展
段楠(2013)建議會計法要加入內部控制的內容,對于會計誠信和會計信息化應當加以論述。鄧雨晴、劉夢菲(2017)認為,在重視財務會計的同時,要以發展的眼光對管理會計人才加以培養;為了保證數據的安全,大中型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備份與還原系統以應對可能面臨的各種突發情況。
2和國際會計法規相協調
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會計法也在尋求趨同和堅持特色國情的平衡。陳毓圭、李書鋒(2002)指出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與國際準則所依托的發達市場經濟仍有差距,同時二者立法環境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當在與國際會計趨同的同時,充分考慮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
郭道揚(2005)指出、在保持立法目標不變的前提下,將統一會計制度的實現形式作為研究工作的重點是合理準確的。牟巧初(2013)提出在制定會計法律時,可以借鑒德國法律體系。在國際趨同的同時,要結合國情,放寬對非上市小企業的要求,采用分層趨同方法減輕經濟管理壓力。
(二)與其他法律法規相協調
會計法不能完全脫離其他法律而存在,因此要注意會計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會計泰斗婁爾行(1994)提出制定會計方面的準則要兼顧其他法律,現階段完全統一雖然并不現實。但是統一法律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根據《會計法》的調整范圍,高一斌(1999)主張將《會計法》分解為企業會計法和預算會計法,分別規范經營性經濟組織和國家財政撥款單位的會計行為。
《會計法》作為規范和調整會計行為的法律,其法律條款應更側重于會計法律關系、會計監管等社會屬性的內容。建議出臺《會計法實施細則》對原有法律中關于微觀經濟主體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加以詳細規范。
(三)提高法律可操作性
1明確規定便于執行
針對現在多樣的企業形式,賈成、馬崇明(2000)建議對經營性組織和財政撥款單位以不同方法加以核算。為了方便企業核算,對于企業年度設定不再統一要求。吳聯生(2001)認為,可以在刑法中明確責任與處罰,擴大單位負責人對于信息負責的范圍。魯敏(2014)提出,可以在《會計法》外再出細則,方便各單位執行。會計責任歸屬應當予以關注。張穎(2014)建議加強責任人的責任,改變只處罰單位不處罰個人的規定。
2雙管齊下便于實施
孫錚、崔婕(2000)提出立法要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向相對弱勢的會計人員傾斜,使得會計人員勇于堅持職業道德。田亮、李素其(2008)認為,會計人員要提升職業判斷力,在遵守會計法和職業道德的前提下,保持公允恰當反映經濟活動的原則。新形勢下,會計人員要加強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四、文獻評述與研究展望
當前對于《會計法》改革眾說紛紜。現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或某幾個方面,沒有統籌考慮《會計法》框架及具體內容和法律間的關系,同時缺乏對于《會計法》執行中的評價與反饋。
本文基于已有文獻梳理基礎上提出以下修訂意見:
第一,增強法律的實用性。合格的會計工作要緊跟經濟社會的發展,應當把《會計法》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給予《企業會計準則》應有的法律地位;出臺《會計法實施細則》,使法律概念界定更加清晰,責任界定更加準確,處罰措施可操作性更強。
第二,引用聯動反饋機制。充分聽取各方聲音,科學考慮各章節間的關系及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性,并依照法律程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修訂建議。
[參考文獻]
[1]楊紀琬關于制訂我國會計法的幾個問題[J].財經問題研究,1984(5).
[2]郭道揚世紀之交會計改革思考[J].財務與會計,1998(11).
[3]高一斌完善我國《會計法》需要研究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1999(4).
(責任編輯:顧曉濱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