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潔
[摘 要] 通過對國內現有教師幸福感的研究文獻進行綜述,對文獻的特征、研究內容、測量方法等方面進行綜述。發現,現有研究已經在文獻數量、延展性、研究視角、測量工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方法單一,多學科、多角度研究缺乏,國際視野狹窄等方面的不足。
[關鍵詞]教師;幸福感;述評
在我國,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作為關系到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變量,對教師的幸福感研究也逐漸增多。然而,國內尚沒有學者對其研究成果進行較為全面的介紹。因此,筆者嘗試對國內有關教師幸福感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明晰教師幸福感在我國的研究現狀,并期待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文獻呈現特征
筆者以“教師幸福感”、“教師的幸福”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上進行搜索,通過對文獻進行梳理,筆者對教師幸福感研究特點進行概括:
1.文獻數量不斷增長
通過對文獻進行整理,筆者發現,在國內,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始于1998年的醫學領域。此后,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以每年1-3篇的速度增長。2001年,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后,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開始明顯增多,并一直維持至今。
2.研究對象更加全面
從教齡來看,包括對新手、熟手和專家型教師的研究。從研究層次來看,包括對幼兒園教師、中小學教師以及高校教師的研究。
3.延展性不斷擴展
從地區分布上來看,各省市、地區均對教師幸福感加強了重視,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等,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4.研究內容更加多元
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隨著對幸福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來越意識到幸福感是一個整體的、統一的、多層次、多維度、開放的、動態的系統。在對教師幸福感的研究中,也呈現出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與取向多元發展的景象。
二、研究內容:概念界定、影響因素研究、提升路徑研究
1.概念界定研究
(1)從心理學對教師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已有研究表明,在新課改以前,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學領域,表現對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并且其研究對象多為中老年,例如:張河川等對183名中年教師幸福感的研究;李潤仙對中年教師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教師幸福感的研究始于醫學,但在該研究中并沒有對教師幸福感的概念進行一個較為明確的界定。目前能找到的對于教師幸福感最早的界定,源于我國學者檀傳寶,“教師的幸福就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主體生存狀態”。
(2)其他學科對教師幸福感的概念界定。2004年開始,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開始逐漸走出心理學領域,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對“教師幸福感”的內涵給予更豐富的界定。
對于幸福感的研究,各個學科有其研究的側重點。經濟學側重于幸福感與經濟增長、收入水平等相關性的研究;社會學側重于城市規模、養老模式等對幸福感的影響;而心理學側重于關注幸福感的內在影響因素。
在其他學科對幸福感研究的基礎之上,學者們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界定更加豐富。肖杰認為,“教師職業幸福感就是以自身的標準對所從事的教師工作產生的一種持續穩定的快樂體驗”。彭文曉認為,教師的幸福主要體現在教書育人、教學相長兩個方面。
2.影響因素研究
已有文獻對于教師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人口統計學變量因素、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影響。
(1)人口統計學變量。在人口學變量上,學者主要從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地域、學歷、職稱等方面探討教師幸福感問題。例如,張忠山在研究中發現,高中女教師的滿意度要普遍低于男教師;而楊宏飛在研究中發現,男教師的幸福感要明顯高于女教師;楊婉秋也在研究中發現,在所在地區這一因素上,貧困地區教師的幸福指數顯著低于一般地區教師,但在婚姻狀況、年齡、學歷等因素上,與教師幸福感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2)內部因素。教師幸福感的內部因素研究,主要從心理學視角,包括動機、信念、自我概念等方面。例如,楊宏飛提出,教師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概念水平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潘賢權在研究中提出,動機水平與教師幸福感幸福感顯著正相關。張西超提出,教師的心理資本,包括韌性、希望、自我效能等因素,與主觀幸福感顯著正相關。
(3)外部因素。在外部環境方面主要分為學校和社會兩個方面。學校方面,主要包括對學校環境、管理風格、人際關系等因素的研究;在社會方面,主要包括經濟待遇、工作條件、社會期待等因素的研究。
曾抗在研究中發現,在文化管理模式下教師的幸福感更強;在學校組織結構上,實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校長和教師之間的平等關系,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在這種良好的組織氛圍下,教師的幸福感較強,相反,在一個傳統型的組織結構中,等級森嚴、溝通困難,教師的幸福感較弱。韓竹青在研究中發現,收入水平與教師幸福感顯著相關。
3.提升路徑
對于如何提高教師幸福感,是教育界較為關心的問題。很多學者在研究中也對其具體措施進行了論述。
肖杰指出,學校文化建設和人際關系對于教師幸福感有重要價值,形成積極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學校氛圍和文化,是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重要舉措。賈會彥在對教師幸福感缺失的研究中分別從教師個體、學校、社會層面來進行論述,首先,從教師個體層面,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競爭力,以此來緩解教師自身的職業壓力,從而使教師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其次,學校層面要注重改善其教師評價體系,在對教師的人文關懷方面要有更多的關注和體現;最后,在社會層面上,家長和社會公眾要對教師持合理的社會期望,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吳亞南在研究中也對提高教師幸福感的措施從教師個體、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進行論述,教師個體層面,要注重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平衡職業倦怠;在學校層面,要關注教師的成長;在社會層面,要更加注重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三、測量方法
對于教師幸福感的測量,大多數學者都采用了問卷調查法,除此之外,還包括訪談法、回溯法、文獻資料法、日重現法等研究方法。
測量量表是問卷調查法的關鍵。在已有研究中,對于量表的選擇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采用國外已有較為成熟的幸福感量表或在其基礎上進行修訂。例如,Andrews 和Withey 于 1976 年編制的《人臉量表》,該量表是一種非言語性的幸福感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由美國 Wisconsin-Madison 大學 Ryff 教授編制,主要由自主、個人成長、環境駕馭、積極的人際關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 6 個因子構成;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定的《總體幸福感量表(GWBS)》,該量表包括精力、對健康的擔心、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快樂或憂郁心境、情感和行為控制、松弛與緊張 6 個因子,共 33 個題項。另一類是采用國內學者編制的量表或者是自編問卷。例如,苗元江編制的《綜合幸福感問卷(MHQ-50)》,該問卷包括兩個模塊(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健康關注、生命活力、自我價值、利他行為、友好關系、人格成長等 9 個維度,共 50 個題項。邢占軍編制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包括知足充裕、心理健康、社會信心、成長進步、目標價值、自我接受、身體健康、心態平衡、人際適應、家庭氛圍體驗等 10 個維度。而采用自編的教師幸福感量表的大部分為碩士論文。
四、對已有研究的反思
回顧已有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對教師幸福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1.研究內容較為單薄,缺乏深入、細致、系統的研究
在國內已有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文獻都是對教師幸福感的單維影響因素進行探索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缺乏對其影響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機制研究。此外,缺乏對于新老教師教師幸福感的對比研究、與國外相關方面的現象和問題的橫向對比研究,對涉及教師幸福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很難為教師幸福的實證研究提供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基于此,筆者建議,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更加注重橫向對比研究,更加深入的探討教師幸福感的交互作用影響機制,加大對教師幸福感提升路徑的研究。
2.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缺乏本土性測量工具
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的占大多數,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創新性。此外,在測量工具的使用上,也以直接采用國外的問卷或者是對國外的問卷進行修訂后測量,而在自編問卷的使用上,僅限于碩士論文。因此,筆者建議,在研究方法上要力求創新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師幸福感的現狀,并且要結合中國文化背景,開發出適合中國現狀的本土性測量工具。
3.缺乏多種學科視角,研究視野較為狹窄
幸福感是一個涉及多學科領域的概念,在已有文獻研究中,主要包含了對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缺乏多角度、跨學科的研究。此外,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國際視野,致使國內的研究較為狹窄。基于此,筆者建議,我國未來的對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要嘗試借用多種學科理論、從多種角度來進行探討,同時,要將教師幸福感放到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國際視野之中,以增強國內國內教師幸福感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賈會彥. 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現象探析[J]. 繼續教育研究,2009,(04):130-131.
[2] 彭文曉.教師幸福簡論[J].中國成人教育,2006,(3).
[3] 張西超,胡婧,宋繼東,張紅川,張巍. 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職業壓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02):200-207.
[4] 韓竹青. 青島市中小學教師幸福感現狀調查研究[D].青島大學,2012.
[5] 吳亞南. 提升小學教師幸福感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