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負性生活事件、個體挫折認識、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時有發(fā)生。心理危機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和干預,會導致個體情感、認知、行為功能的失調。本文就從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現(xiàn)狀及成因入手提出應對策略,為預防與應對大學生心理危機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心理健康;心理干預
大學生處于生理與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時期,有著自尊、自我實現(xiàn)的高級需要。同時,他們又需面對學業(yè)、就業(yè)、人際關系等現(xiàn)實問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如果不能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地處理和干預,必將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并可能導致個體情感、認知、行為及人際關系方面功能的失調,嚴重者甚至會失去生活的信心,放棄生命。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概述
心理危機是一種心理失衡狀態(tài),是指個體面臨或認為自己面臨某種重大生活事件時,認為自己不能解決、處理和控制而產(chǎn)生的嚴重心理失衡狀態(tài)。
心理學把心理危機分為境遇性心理危機、成長性心理危機和病理性心理危機三種類型。境遇性心理危機是指因各種外部環(huán)境引起的情緒和行為失調,其特點是偶然性、難以預料性,如與同學之間產(chǎn)生矛盾、親人突然離世等。成長性心理危機是指個體成長過程中因某些重大改變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如學習困難、與家人分離等。病理性心理危機是指因個人的某些生理疾病造成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引起的心理危機,如抑郁、偏執(zhí)等。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分析
1.負性生活事件
相關研究表明,當人遭受情感創(chuàng)傷,如委屈、悲痛和失落時,體內會產(chǎn)生并積蓄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應對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過長會擊潰個體的生化保護機制,造成內分泌嚴重失調,降低機體免疫力。特別是當許多瑣碎事件疊加在一起,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時,會導致心理功能不斷惡化,并走向失調、衰竭。
2.個體挫折認知
危機來源于個體對生活事件的錯誤思考和信念,負性生活事件并不一定導致大學生產(chǎn)生心理危機。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大學生面對負性事件和壓力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自我否定、不能正視事件本身的現(xiàn)象,加之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容易陷入焦慮、抑郁、易激易怒等情緒中,從而導致個體情感、認知和行為功能的失調。
3.缺乏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因素。心理危機的產(chǎn)生,主要是因為個體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成功應對,因此,社會支持對于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尤為重要。社會支持不僅能夠為應激狀態(tài)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同時有助于個體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缺乏社會支持,必定會使學生在無法應對問題時產(chǎn)生更強烈的挫敗感,進而產(chǎn)生心理危機。
三、高校心理危機的應對措施
1.全方位建立網(wǎng)絡式工作組織
(1)發(fā)揮心理委員的紐帶作用。心理委員作為班干部中的一員,是向班級同學、寢室同學及身邊朋友提供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幫助、承擔或協(xié)助實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人,具有與學生心理距離近、信息來源廣、自我成長快、教育效果好的優(yōu)勢。因此,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加強對心理委員的培訓,使其掌握解決常見的心理問題和緊急干預的常識,協(xié)助輔導員和心理教師及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
(2)發(fā)揮輔導員的重要管理作用。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和執(zhí)行者,如果在工作中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對于防止惡性事件的發(fā)生非常重要。輔導員可以通過觀察或調查學生寢室關系的和諧度、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學生情緒變化的異常等,第一時間排查并發(fā)現(xiàn)存在心理危機問題的學生,重點關注學生近期的情緒變化、語言邏輯、行為舉止和飲食睡眠情況,并將情況報告至心理健康中心,以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3)充分運用朋輩支持系統(tǒng)。國內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擾時,首先不是尋求教師或父母的幫助,而是多向朋友、同學傾訴。因此,朋輩支持應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和關注,并將其作為專業(yè)咨詢的重要補充形式,進而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之一。朋輩支持是大學生群體中最基礎的力量,其關注點、價值觀、生活經(jīng)驗及生活理念相同或相近,因此,各種生活實踐容易被同輩支持者,并在同輩間形成共識。如果朋輩間掌握專業(yè)的心理危機防范知識,一旦周圍的朋友顯現(xiàn)出一些潛在的心理危機問題,可以迅速地識別并報告給相關教師或心理機構,進而把心理危機事件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
2.正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1)組織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學校可通過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宣傳活動,使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動員學生以自己身邊真實的案例傳遞心理健康知識。此外,可利用“3·12”植樹節(jié)、“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等,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并要求各系部將活動材料上報至學院學生處,以作為考評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內容。
(2)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學校可面向新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緊密結合大學生一般性的心理問題設計教學內容,課程講授從內容的知識性和科學性出發(fā),設置多樣化的實驗、案例、活動,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別于其他學科,其主要強調學生參與活動本身,因此,應將講授法與集體討論法相結合,通過師生積極互動,有利于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3.建立多方聯(lián)動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擴大工作范圍,與家庭、醫(yī)院等多方建立聯(lián)動支持系統(tǒng),尋求學生家庭、醫(yī)院、社會的幫助,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領導小組領導下的學生處、保衛(wèi)處、醫(yī)務室、系部、輔導員多方聯(lián)動制度,著力構建學生心理危機發(fā)現(xiàn)、監(jiān)控、干預、轉介、善后五大防治系統(tǒng),提高危機干預與管理的系統(tǒng)化,并建立快速反應通道,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應對。
4.做好心理危機防范工作
為防止學生嚴重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學校要通過宣傳、教育、團體活動、心理普查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通過學習逐步提升應對壓力、管理壓力的能力。
作者簡介:袁平(1983—),男,湖南衡陽人,武警士官學校基礎部軍事心理學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