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萌
[摘要]國際產能合作將中國優質富余的產能和裝備“走出去”,不僅有助于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而且有助于合作國的經濟發展。俄羅斯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一,中俄兩國具有良好的產能合作基礎,合作前景廣闊。中俄產能合作目前已經略顯成效,但是存在著機制不完善、中國企業國際化能力不足等問題。應通過建立中俄產能合作共生機制,不同產能采取不同合作策略,企業積極參與中俄產能合作,來全方位推進中俄產能合作。
[關鍵詞]俄羅斯;國際產能合作;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6-0043-03
2015年《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將與中國裝備和產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別,與其進行產能合作。近幾年,中俄經貿合作不斷加深,俄羅斯又是“一帶一路”戰略重要成員國,兩國產能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一、中俄產能合作的現實基礎
(一)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不謀而合
俄羅斯與中國相繼提出的《創新2020發展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均將創新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提升制造業和工業水平,使本國成為技術強國和制造強國。
“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中國東北振興與俄羅斯遠東大開發戰略都存在著較強互補性,為中俄在各領域的產能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帶一路”建設有助于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歐亞一體化進程。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有助于穩定中亞地區安全,同時保障中國西部地區安全與穩定。
中俄兩國分別簽訂《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年)》和《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中俄兩國相互支持對方戰略目標,促進產能合作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能源和能源裝備、基礎設施、深加工、工業區等領域進行重點合作。
(二)經貿合作發展態勢良好
中俄經貿合作目前進入最活躍和最富有成果時期。2016年中國為俄羅斯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中俄貿易額為69525億美元,同比增長22%,其中,中國對俄出口37297億美元,自俄進口32228億美元。中國對俄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1年中國對俄直接投資流量為716億美元,2015年為296億美元,投資存量為1402億美元。
(三)產能合作互補性強
國際產能合作的核心是產業輸出和能力輸出,通過直接投資、工程承包、裝備出口等多種形式進行合作。本文通過測算貿易互補指數和產業互補指數,得出中俄產能合作具有較強互補性的結論。
我們采用修正后的專業化系數(CS)和一致系數(CC)來分析中俄貿易互補指數,公式為CSm=1-12∑nanit-anjt,CCm=∑nanit·anjt∑n(anit)2∑nanjt2。其中,ait代表i國家的產品n在t時間內占其出口總量的比重;ajt代表j國家的產品n在t時間內占其進口總量的比重。將CSm和CCm兩組指標進行算術平均得到CIm。CIm趨近于1,表明兩國貿易存在較強互補關系。
2011—2015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CIm指數分別為058、062、061、065、067,CIm指數不斷上升。相比之下,俄羅斯對中國出口CIm指數相對穩定。2011—2015年分別為045、041、045、046、039(見表1)。總體來說,中俄之間貿易互補性強,存在產能合作的基礎。
我們采用顯性比較優勢和顯性比較劣勢指數來分析中俄產業互補指數,公式為A國該產業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B國該產業顯示性比較劣勢指數。如果產業互補指數大于1,表明兩國產能合作存在潛力;該指數大于2則產能合作潛力巨大。產業互補指數有兩種計算方式,即采用A國出口,B國進口方式和采用B國出口,A國進口方式,能夠全面反映出兩國產能合作互補性。
2011—2015年基于中國出口、俄羅斯進口的產業互補指數在制成品、機械和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均大于1,表明存在產能合作潛力,并且雜項制品產能合作巨大(見表2)。
2011—2015年基于俄羅斯出口、中國進口的產業互補指數在原料、礦物燃料均大于2,表明有顯著的產能合作潛力,并且礦物燃料產業互補指數在2015年高達666(見表3)。同時,動植物油、脂肪和蠟的產業互補指數在逐年上升,2015年為096,接近1。
總體來說,中俄在制成品、機械和運輸設備、雜項制品、礦物燃料和原料領域產業互補指數高,存在產能合作潛力。尤其,兩國在雜項制品和礦物燃料領域產能合作潛力巨大。
二、中俄產能合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中俄產能合作略顯成效
近年來中俄產能合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2015年中國對俄羅斯直接投資流量為2961億美元,主要流向采礦業、制造業、農業等領域。2015年,中國對俄承包工程新簽208億美元合同,完成171億美元。中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項目穩定進展,合作領域分布廣。目前,中俄石油管道項目已經順利完成,累計向中國輸油9723萬噸。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正在建設中,預計2018年底運行。同江—下列寧斯闊耶鐵路大橋進入建設后期階段和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公路大橋已開始動工。備受矚目的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現已完成勘察設計工作。Erkovetskaya火力發電站正在合作建廠商討階段。同時,中俄兩國現已簽署多項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項目,如田灣核電站、莫斯科地鐵、千島群島光纖通信線路勘察設計、聯合生產寬體客機等。
中俄經貿合作區建設成果顯著。目前中國已經通過確認考核的20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其中在俄羅斯建立4個中俄經貿合作區,分別為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俄羅斯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貿合作區、中俄(濱海邊疆區)農業產業合作區、俄羅斯龍躍林業經貿合作區,占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總數的20%。
(二)中俄產能合作存在的問題
中俄產能合作機制不完善。國際產能合作于2014年提出,是一種新型國際經濟合作方式。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在探索國際產能合作,因此尚未建立健全清晰的機制體制。目前,中國僅與哈薩克斯坦簽訂中哈產能合作框架協議。中俄兩國也只是在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及各領域合作協定中提及深化能源、礦產開發等重點領域的產能合作項目。因為缺少產能合作溝通機制,導致兩國產能合作項目周期過長。以中俄共建同江—下列寧斯闊耶鐵路橋為例,中俄兩國政府達成計劃在2013年動工,2015年建成通車。但是目前俄方還沒有完工,中俄鐵路橋被耽誤近四年時間。
中國企業國際化能力不足。俄羅斯經濟仍陷于衰退之中,市場復雜多變,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經濟風險。中國企業在俄羅斯設立采伐木材企業,遭受俄羅斯政府查封和拍賣,導致企業損失慘重。盧布貶值使中國汽車組裝企業在俄羅斯遭受成本風險。俄羅斯標準使中國工程承包企業遭受生產經營之苦。面對俄羅斯復雜的投資環境,中國企業缺少對俄羅斯市場的充分調研,導致中國企業對俄投資進展不順。
產能合作國際競爭激烈。中國在與俄羅斯開展產能合作中面臨著國際競爭的局面。德國向俄羅斯的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提供35億歐元投資,參與建設下諾夫哥羅德—喀山高鐵。德國的參與為俄羅斯提供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日本計劃將對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蔬菜業投資10億盧布,中國農業企業將在俄羅斯面臨激烈競爭。
三、全方位推進中俄產能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中俄產能合作共生機制
目前,中俄產能合作略顯成效,在共生行為模式上正向互惠共生的方向發展,但組織模式一體化程度不高。在國際產能合作中,共生模式的進化可以提高各種資源在市場上的配置效率,產生更多的共生能量,使產能合作關系更為穩定和高效。首先,中俄兩國要確定產能合作共生目標。通過制作中俄產能合作需求圖,構建中俄一體化產能合作組織。其次,建立中俄產能合作共生利益分配機制。中國優勢產能“走出去”的同時,引進俄羅斯的先進產能。再次,建立中俄產能合作協調機制。通過首腦外交、部省協調和高層簽署合作協議來加強兩國政府間合作與交流。最后,優化中俄產能合作共生環境。兩國完善產能合作制度、智力和專業服務等支撐體系,積極推動“中國標準”與“俄羅斯標準”對接。
(二)不同產能采取不同合作策略
中國優勢產能涉及12個重點行業,分別為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與俄羅斯產能合作時,需要考慮12個重點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市場占有率和國際市場供需情況,然后再采取中俄在具體產能合作領域的發展對策。如中國在家電、電信設備、紡織服裝領域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較高,可以考慮在俄羅斯投資建廠;多晶硅和汽車的國際競爭力不如發達國家,可以考慮與俄羅斯合作建立相關技術研發中心,來提高競爭力。
(三)企業積極參與中俄產能合作
中國提倡以企業主導、市場為導向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所以企業在中俄產能合作中起到關鍵作用。首先,中國企業在與俄羅斯進行產能合作前需要調查好項目的發展空間。其次,產能合作可以采用母子工廠模式和多元化海外用人機制。通過利用國際化人才,能夠增強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第三,中國企業可以積極與俄羅斯當地有實力的大企業合作,并且重視提高在俄羅斯的社會責任意識。第四,中國企業要學會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渠道和中國銀行在俄當地的分支機構。第五,國有企業帶動民營中小企業“抱團”走出去,能夠降低與俄羅斯產能合作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商務部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EB/OL].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gjcnhz/zcwj/201511/20151101193011shtml.
[2]駐俄羅斯聯邦經商參處2016年中俄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22%[EB/OL].http://ru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1/20170102502299shtml.
[3]“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俄羅斯2016年版)[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eluosipdf.
[4]張洪,梁松共生理論視角下國際產能合作的模式探析與機制構建——以中哈產能合作為例[J].宏觀經濟研究,2015 (12):121-128.
[5]李志鵬,徐強,閆實強深化務實合作與國際產能合作[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zhzcj/tzhz/upload/zgdwtzhzfzbg2015pdf.
(責任編輯:顧曉濱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