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煜
[摘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合作區域。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資金支持,必將有助于實現遼寧省經濟復蘇以及國家“東北振興”的目標。在分析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現狀的基礎上,指出開展金融合作存在的障礙,并提出促進遼寧省與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的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遼寧省;金融合作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6-0046-03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戰略是一項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依靠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陸續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聯互通及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等措施。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在這一國家戰略中對遼寧省的定位是建設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窗口。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面臨產能過剩、市場容量飽和、國內消費難以推動,實體經濟亟須轉型的困境,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合作區域以轉移過剩產能,促進企業向外擴張。因此,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搭建與沿線國家合作新平臺,為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必將有助于遼寧省經濟復蘇以及實現國家“東北振興”的戰略目標。
一、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現狀
(一)“一帶一路” 戰略扎實推進,對沿線國家投資保持穩定
據遼寧省商務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遼寧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境外投資項目54個,中方投資額13.79億美元,占全省同期投資總額的34%;外貿出口132.5億美元,進口106.9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外貿出口總額的30.8%和進口總額的24.6%。這一數據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2015年遼寧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132.1億美元,比2014年度下降20.9%。這說明在融入“一帶一路”、擴大境外投資方面,遼寧省經歷了2015年急劇下降之后穩中有升,發展勢頭良好,其中裝備制造和國際產能合作增勢強勁。全省裝備制造業對外投資10.7億美元,同比增長14.9%;裝備制造出口94.6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22%。沈陽聯立銅業哈薩克斯坦投資銅資源綜合開發及冶煉項目、海城石油機械俄羅斯巴什基爾共和國投資建設石油裝備產業園區項目等一批重點產能合作項目落地。
(二)金融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穩步推進,人民幣跨境收支占比進一步提高
2015年末,全省有各類外資金融機構46家,其中外資銀行機構(含代表處)31家,資產總額576億元。遼寧省積極探索利用國家外匯儲備資金支持企業并購國外科技型企業,出臺遼寧省境外并購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政策。2015年,遼寧省共發生跨境人民幣業務1671.46億元。人民幣已成為遼寧省跨境收支第二大結算貨幣。人民幣占本外幣跨境結算總額的21%。其中,經常項目下結算748.97億元,同比增長29%;直接投資405.02億元,同比增長24%,人民幣直接投資占本外直接投資合計比例達51.2%。截至2015年末,全省已有65家銀行的592家分支機構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較2014年新增87家銀行分支機構;涉及企業4599家,較2014年增加1324家企業;境外地域涉及132個國家和地區,較2014年增加18個國家和地區。
(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形式單一,能力稍顯不足
2016年,遼寧省對外協議投資總額為45.11億美元,僅占全國對外投資總額的2.6%,并購是對外投資的主要形式。全省共核準和備案并購企業39家,中方投資額6.8億美元,占全省境外投資額的16.7%,但并購項目主要集中在德國、日本和美國等歐美發達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還有待加強。同金融發達地區相比,遼寧省的對外合作能力相形見絀。2016年全年,上海市對外直接投資為251.3億美元,居各省區市對外投資第一位,是遼寧省的5倍還多。可見,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還需進一步深入。
二、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合作存在的障礙分析
強化區域金融合作是保證“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手段,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遼寧省與沿線國家間的金融合作仍然存在著一些障礙,具體體現在兩方面 :
(一)外在因素:“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金融發展不平衡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較長,沿線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相差較大,每個國家的金融政策也是千差萬別,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直接導致投融資渠道和建設基礎設施所需的資金支持受到一定限制,使得進行金融合作的前期投入十分巨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位于亞洲和歐洲。亞洲除日本、韓國這兩個較發達國家之外,絕大多數國家的金融系統并不成熟,基本上由政府監管的商業銀行主導,對金融創新缺乏政策支持。同時,亞洲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和金融資源的調動能力遠不如歐美金融市場,籌措資金的能力較弱,很難應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資金要求。“一帶一路”區域金融合作重點強調參與國金融發展一致性,各國的金融發展水平不一致會阻礙金融合作的順利進行。
(二)內在因素:自身金融發展水平滯后,對外金融合作能力較弱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一直致力于傳統重工業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較多,倚重政府投資,融資渠道也較多依賴于銀行貸款,忽視金融的多樣化發展。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遼寧省與金融發達省份相比存在諸多差距,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結構不優化。全省金融資產90%集中于銀行業,證券期貨、保險、租賃、基金等資產規模小。金融業務過度依賴信貸等傳統業務,股權投資基金、融資租賃、信息咨詢等現代金融業務發展不足。直接融資規模小,融資渠道相對單一。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遼寧省企業發行債券及境內股票融資1001億元,僅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16%。二是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服務體系尚未形成。金融業支持裝備制造、冶金、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綜合服務水平不高,支持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的專業化服務能力不強,金融創新不活躍,金融產品、金融工具的組合應用不到位。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互融合、滲透不充分。三是地方金融機構綜合競爭能力有待增強。現有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法人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普遍規模較小,業務創新能力較弱,綜合化經營能力亟待提高。具備資金實力的金融控股平臺仍為空白,尚未形成資本驅動的長效機制。四是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沈陽、大連區域金融中心的金融資源集聚程度不高,對沈陽經濟區、沿海經濟帶的輻射帶動效應有待加強。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遼西北地區金融資源匱乏,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全省各市金融深度合作、協同發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三、促進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的建議
(一)以遼寧自貿區建設為契機,建立標準化金融合作自貿區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標準化金融合作自貿區,可以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構建透明規范的金融市場,同時降低在跨境生產和貿易往來間的交易成本,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2016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7個省市設立新一批自貿試驗區,其中包括遼寧自貿區。在遼寧省設立自貿試驗區的主要任務是落實著力打造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整體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的新引擎,納入規劃的城市包括沈陽、大連和營口。沈陽具有建立金融合作自貿區的有利條件,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提供金融支持。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自2013年被國家確定為沈陽經濟區優化金融生態改革試驗核心功能區,是除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國內第二個以金融商貿為產業定位的開發區。開發區現有各類金融企業700余家,進入沈陽的外資銀行80%都落戶在此;為金融配套服務的中介機構282家,其中包括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中的安永、畢馬威和普華永道;在服務上,開發區每年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金融機構引進、發展和金融創新。沈陽已經具備建立標準化金融自貿區的物質基礎,只要在政策扶持及技術層面加以完善,必然會深化遼寧省的金融開放以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
(二)加強金融創新,促進遼寧省與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出發點與設想本身就是一項創新,其順利實施的過程也必然是不斷創新的過程。“一帶一路”產業鏈建設需要大量持久的資金支持,因此其背景下的區域金融合作同樣離不開創新。為了建立牢固高效的資金鏈,一是可以實施多元化的籌資機制,合理配置各類資金支持,拓展資金渠道。發展以民營資本為主的“一帶一路”股權投資基金,也可以在境外資本市場發行債券或基金,以吸引境外資金加入對“一帶一路”項目的投資。二是鼓勵金融機構的雙向進入,為遼寧省與沿線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推動在境外業務多、處理風險能力強的遼寧省本地金融機構“走出去”開拓境外市場,分析沿線國家的投融資政策和金融市場狀況,參與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項目建設。同時,也可以吸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走進來”,為遼寧省企業“走出去”提供有效的接入點,幫助企業提升海外市場開拓能力。三是可以建立創新性的金融服務平臺,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金融政策咨詢及個性化金融服務。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鏈,建立智能化物流體系、金融服務體系,形成輻射東北、連接歐亞的跨境電子商務金融創新業務,建立財政、稅務等多部門支持的政策促進體系。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基礎,搭建外匯、大宗商品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性平臺,加強金融創新,打造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中心。
(三)重視金融風險,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區域金融監管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與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必將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為維持共贏局面的可持續性,金融安全尤為重要。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格局不穩定,主權信用級別相對較弱,資本外逃明顯;還有部分沿線國家債務比率較高,經濟增長乏力與財政政策寬松并行,財政赤字惡化,容易形成主權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之間的惡性循環,發生經濟危機的風險增大。這些情況都不利于遼寧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的開展。另外,即使在已形成金融合作的地區,隨著合作領域的拓展和資本輸出規模的增大,跨區域金融機構也將面臨新的問題。機構的整合和重組所產生的龐大產業鏈和資金鏈一旦斷裂,對“走出去”的企業以及“一帶一路”的合作領域將會產生嚴重影響,不僅造成資金損失、項目擱淺,甚至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區域性金融風險。所以,遼寧省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金融合作時必須加強區域金融風險的監控力度和防范能力,從而保障合作區域金融環境的穩定和貿易活動的安全運行。首先,要保證政策協調和監管的一致性,深化與合作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構建高效的金融安全監管機制,維護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其次,完善省內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即完善金融運行的硬件設施和制度安排,包括跨境支付體系、法律環境、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反洗錢措施等,并加強沿線國家投融資體系及信用體系的建設。第三,構建區域金融安全網,建立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實現對“一帶一路”沿線合作地區的各類金融風險的預警監測,力爭將金融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內。
[參考文獻]
[1]閆衍.“一帶一路”的金融合作[J].中國金融,2015(5).
[2]夏彩云,賀瑞.“一帶一路”戰略下區域金融合作研究[J].金融創新,2015(7).
[3]趙青松.“一帶一路”建設下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國際金融合作研究[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