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萍+孫金花+肖文圣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服務業加快體制改革和開放以來,江蘇省服務業發展迅速,并且實現了產業結構“三二一”的標志性轉變。江蘇省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促發展的目標,服務業的開放發展任重道遠。通過外商直接投資和服務貿易兩個角度分析了江蘇省服務業的開放現狀,研究表明江蘇省服務業需要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并提出對策建議,包括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科學、有步驟地減少對服務業的管制,消除壟斷,推進市場化進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外資進入服務業創造便利條件,積極引導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服務貿易體系完善。
[關鍵詞]服務業;開放度;產業結構;外商直接投資;服務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6-0051-04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度調整,服務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2014年世界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70.2%。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推動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傳統工業向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轉變,是工業化后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 “十三五”處于經濟結構的轉型期,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優化服務業的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業的占比,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江蘇省在“十二五”期間的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二,經濟規模總量持續跨越三個萬億元臺階,已超過7萬億元,地區GDP年均增長率為9.6%,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出1.8%;人均GDP超過8.8萬元,位居全國各省(區)首位。2015年江蘇省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6%,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的比重,產業結構轉變為“三二一”,但仍低于全國服務業50.5%的比重,更遠遠低于世界服務業70%的占比。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如何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當務之急,大力發展江蘇服務業同時也具有了新時代下的新特征內涵,任務也更加艱巨。
服務業的發展及其發展環境的優化都依賴于服務業的開放。如何在適應經濟新常態下,加快服務業的開放,提高服務業的開放度,是江蘇省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在分析江蘇省服務業對外開放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不足和機遇,探尋適合江蘇省服務業轉型升級中需要的服務業的開放政策。
一、江蘇省服務業的發展概況
(一)服務業快速發展,規模總量不斷上升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江蘇省服務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江蘇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規模總量不斷提高,2014年江蘇省服務業生產總值達到30599.49億元,是1978年的573倍。1979—2014年35年間江蘇省第三產業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4%,高于第一產業的4.6%和第二產業的13.7%,同時也高于該期間地區國民生產總值12%的年均增長率,說明服務業已經成為江蘇省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15年江蘇省服務業生產總值達到34084億元,占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8.7%,高于第二產業3個百分點,成為江蘇省經濟發展的第一大產業。
(二)服務業漸進開放,增速超過經濟增長率
雖然我國改革開放自1978年開始,但當時改革重點是放在農業和第二產業的體制放開上,服務業發展滯后。直到1992年國家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才開始了服務業的體制放開改革歷程。自此江蘇省的服務業也開始靈活改制,逐步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1991年前江蘇省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低于GDP的年均增長率,但是自1992年開始到2015年服務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GDP年均增長率,這與服務業體制的開放有密切關系。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21世紀初,江蘇省服務業和經濟增長整體而言發展速度有所減緩,呈現下降趨勢,這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初的80年代服務業擴張迅猛是一種針對過去的計劃經濟模式和增長模式的校正和補償,經過十年的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包括服務業在內的產業發展回歸到合理的發展模式,因此出現了增速放慢,但增速依然保持在10%左右。21世紀初,尤其是我國加入WTO,進一步開放市場后,江蘇省服務業發展增速上升,直到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出現了增速放緩,但是到2015年江蘇省服務業發展速度仍然保持了12%以上的增速,并且基本上高于同期江蘇省經濟發展速度(見圖1)。
(三)服務業發揮后發優勢,在全省的經濟地位和貢獻度不斷上升
由于服務業的市場化和對外開放起步較晚,江蘇省的產業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二三一”的結構。1990年,江蘇省服務業的增加值是368.74億元,相當于第二產業的增加值692.59億元的一半,僅為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9%,與當時第一產業的比重相當。服務業從1990年左右開始逐步放開管制,對外開放,后發優勢也漸漸顯現。由圖2可見,江蘇省服務業占比逐年提高,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市場需求疲軟,第二產業受到的沖擊比較大,而服務業受到的影響較小,其對經濟的貢獻進一步提高。2015年江蘇省服務業產值34084億元,占比達到49%,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附加值(32043億元),成為江蘇省經濟貢獻度第一的產業,江蘇省經濟首次呈現“三二一”的格局,表明江蘇省的消費結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標志著江蘇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開始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然而,由于江蘇省尚處于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比重相較于發達國家70%的比重還是偏低,尚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江蘇省服務業的開放還需要循序漸進,將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于服務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逐漸由以第二產業拉動經濟為主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共同拉動轉變階段。
二、江蘇省服務業開放度分析
自我國加入WTO作出開放服務業的承諾后,我國一直有步驟地開放服務業。江蘇省具有豐富的要素資源,作為服務業區位優勢突出的地區,屬于競爭力強、全國優先開放服務業競爭力的區域。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的江蘇省,其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服務業的開放。作為開放前沿的江蘇省,服務業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與制造業相互依托推動了江蘇省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當前服務業的發展和開放仍滯后于制造業的發展需要。江蘇省制造業面臨著向價值鏈的高端轉型升級的壓力,制造業的發展升級有賴于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和開放。
(一)江蘇省服務業外資開放度分析
“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投資規模不斷提高,其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長為16.2%,江蘇省的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9.6%,民間投資占比為69.7%。作為地區GDP全國第二的經濟大省,一直以來江蘇省積極采取經濟國際化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利用外資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截至2015年,江蘇省服務業引進外資的企業為23078個,服務業外商投資累計總額達到2421.18億美元,注冊資本累計為1525.49億美元。
服務業的外資開放度即一定時期內本國(地區)服務業的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比服務業增加值,表明本國(地區)服務業允許外國資本進入本國(地區)服務業的程度。
1995—2001年江蘇省外資開放度從2.9%下降到1%左右,盡管在1997年反彈到3%,這一期間總體呈現出下降趨勢。這段期間我國服務業尚處于推進市場化和開放初期,國內服務業的體制尚不完善,存在較顯著的業務管制,對外資開放的程度低,僅限于部分商業零售、餐飲以及銀行、保險業的有條件的開放,尚存在許多地域及業務限制。2001—2007年,江蘇省服務業的外資開放度從1%上升到3.89%,呈現上升趨勢,除了在2005年略有下降。自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不斷完善國內服務業制度,規范市場,逐步推進開放,推動國內服務業市場按照國際慣例規范發展。江蘇省服務業的競爭優勢提高,作為優先開放的沿海地區,逐步從適度保護向實行國民待遇過渡,擴大了開放的領域和方位,放寬外資企業的持股比例和參與限制,進一步開放國內服務業市場,外資開放度達到近20年來的最高值。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衰退,需求萎縮,信貸緊縮,資本開始謹慎,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省的外資開放度從2008年的3.7%下降到2015年的2%。
(二)服務業的貿易開放度
近年來,江蘇省服務貿易規模上升,服務外包發展迅速。2014年江蘇省服務貿易總額為477.2億美元,位居全國第四,較上年同期增長18.7%,比全國平均增長率高6%,其中出口額為140.3億美元,進口額為336.9億美元。2014年全省服務外包離岸總額為17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9%,占全國比重的31.2%。截至2014年底,江蘇省服務外包企業登記數8167家,從業人數104.6萬人。江蘇省離岸業務中有202家外包企業在1000萬美元以上,全省共有124家千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其中14家達到5000人以上企業,500家企業的離岸外包業務超300萬美元,說明江蘇省服務業的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作為外貿大省的江蘇,服務貿易占江蘇省貿易總額的比重偏低,僅為12%左右。
服務業的貿易開放度,是借鑒貨物貿易對外開放度的度量指標,是衡量服務業市場開放度和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重要指標。服務業的貿易開放度的核算通常是用一定時期某國家(地區)服務貿易出口額占該國(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該指標反映了該國(地區)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程度,也表明經濟增長對國際服務業市場的依賴程度。
由于江蘇省服務貿易數據的可獲得性限制,本文采用統計年鑒里的對外承包工程實際收入、國際旅游收入、對外合作勞務人員的收入三項之和,代表服務貿易出口額。
由圖4可以看出,1995—2006年江蘇省服務業的貿易開放度基本上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2006年達到最高值7.2%,尤其是自2001年以來受益于我國加入WTO的政策紅利和開放的宏觀環境的影響上漲迅速,2003年受“非典”影響而有所下降。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江蘇省開始逐步完善如免稅、放寬外匯管制、簡化貿易審批手續、補貼等扶持政策,支持服務業的開放和服務貿易的發展。加入WTO后,我國成為參與國際分工的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江蘇省是重要的中國“世界工廠”的構成地區。因此,制造業的發展推動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服務業貿易開放度的提高。
2007—2015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萎靡,需求不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江蘇省服務貿易的開放度走低。同時江蘇省經濟面臨著重要的轉型升級,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人口紅利消失,制造業不景氣,也使得服務業尤其是生產型服務業貿易的需求下降。
三、促進江蘇省服務業進一步開放的政策建議
江蘇省服務業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開放,增長迅速,規模總量不斷上升,并且實現了產業結構“三二一”的標志性轉變,但是對于要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而言,服務業的比重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仍然偏低。江蘇省服務業利用外資規模和服務貿易也有所增長,外資開放度和服務貿易開放度在國際金融危機前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危機后十年皆有回落,尤其是服務貿易開放度水平和1995年相比甚至出現了下降。根據“十三五”規劃,江蘇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將表現為更多依靠消費引領、服務驅動的新特征,因此提出以下發展服務業促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建議:
1.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科學、有步驟地減少對服務業的管制,消除壟斷,推進市場化進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堅持市場化促發展,著力建立服務業的現代市場組織形式,轉變政府職能,逐步減少產業進入管制,建立有效競爭的市場體系。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的要求,以消費經濟升級需求為導向,努力擴大服務經濟的有效供給,完善服務業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服務市場發育和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推動市場化發展,使得服務業供給的內容、層次契合市場要求。
2.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外資進入服務業創造便利條件,積極引導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打造開放戰略平臺,為外資進入江蘇省服務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減少行政干預。同時要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引導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如有序地開放教育、醫療、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務業領域,如鼓勵外資優先投向醫療資源稀缺的區域以及特需醫療服務短缺的領域等。探索新的利用外資方式,推動引進外資與引進先進理念、高端人才、關鍵技術緊密結合,鼓勵優質外資重組、并購本土服務業企業。
3.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服務貿易體系完善。在公平開放的市場體系下,加快推動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促進重點服務貿易領域的發展,積極探索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方式。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支持建設江蘇省沿江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群,支持發展蘇南服務外包產業帶等。加快服務業企業國際化步伐,積極實施服務業“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在全球化產業分工和重組新格局中掌握主動權。
[參考文獻]
[1]于翠萍. 江蘇省服務業發展現狀及FDI開放度分析[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3):5-7.
[2]夏京文,劉彩蘭. 服務業對外開放度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廣東1990—2008年數據[J]. 產經評論,2011(4):11-23.
[3]周師豪. 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度的度量與國際比較分析[D].湖南大學,2010.
[4]樊瑛. 中國服務業開放度研究[J]. 國際貿易,2012(10):10-17.
[5]黃彥. 我國的對外貿易開放度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3.
(責任編輯:郭麗春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