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娣++蔣濤
【摘要】基于經濟增長質量的視角,本文構建了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對評價指標進行賦權,基于時間維度視角對2005~2015年江蘇省的總體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度;基于空間維度視角對江蘇省13個地級市2015年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度,結果顯示:江蘇省經濟增長質量得到顯著提高,但經濟增長穩定性亟待加強;同時,即便是經濟增長質量較高的城市,子系統也存在得分較低的情況,經濟增長存在薄弱環節。
【關鍵詞】熵值法 經濟增長質量 江蘇省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得到巨大積累,但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能源消耗以及貧富差距等諸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結合我國經濟增長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習近平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大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也是“十三五”期間的主要目標任務。這表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不是難點,而如何進一步解決經濟增長中的種種矛盾與問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才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本文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是指經濟增長的優劣程度,具體而言,是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對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所做的綜合評價,可以由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福利與分配、科技與教育以及生態環境來反映。
早期經濟增長質量的相關研究較多地關注經濟增長的效率和社會財富的積累。如卡馬耶夫認為經濟增長質量一方面是使用資源的規模擴大,另一方面是利用效率的提高[1],溫諾·托馬斯則認為是將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綜合起來產生的效益[2],王積業認為經濟增長過程是生產要素積累和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的結果[3]。之后Barrow R J把收入公平、受教育水平、健康狀況等因素納入經濟增長質量的范疇[4]。國內眾多學者的研究也逐漸加入生態環境、人民福利、人本因素等,如毛其淋[5]從經濟增長的協調性、有效性、持續性、穩定性、分享性五大方面較全面地構建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李岳平[6]構建的體系涉及經濟的穩定性、技術進步的貢獻、經濟效益、經濟結構、居民生活、增長代價六大領域;王玉梅[7]認為建立測評體系時應考慮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經濟增長效率、經濟結構、產品質量、資源環境情況、人民生活水平等六方面,從這6個角度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此外,學者們進行了相關的實證研究,如任保平[8]等人構建了內涵經濟增長的效率、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以及國民經濟素質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從六個維度出發,測度了進入新常態后2012年中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得分。李佼瑞[9]等人通過建立經濟增長質量評價體系,運用線性加總法,計算我國西部十二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發展值,對各個省份的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分析,為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劉燕妮[10]等人運用因子分析法,測度1978年到2010年中國經濟結構和各要素之間的失衡程度。總結相關研究可以發現,采用主觀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未考慮數據自身的特征,缺乏準確性;而因子分析法易忽視或低估福利分配、生態環境等關鍵因子在評價中的作用,進而影響最終對于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的綜合評價。
江蘇省作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七萬多億元,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10.4%;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7995元,比全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38644元。對其經濟增長質量進行定量分析,進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對江蘇省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
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本文構建了由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科技與教育、福利與分配、生態環境5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構成的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基于時間維度視角對2005~2015年江蘇省的總體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度;基于空間維度視角對江蘇省13個地級市2015年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度,分析經濟增長質量情況,以期為全面提高江蘇省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參考。
二、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界定了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基礎上,本文構建了經濟增長質量測評體系(見表1)。表中各指標的權重由熵值法確定。
(二)評價方法的選擇
為了避免主觀確定權重的人為因素影響,本文采用熵值法確定權重,熵值法賦權的特點是在所評價的樣本中,同一指標之間的數值差別越大、則權重越大。
1.形成原始矩陣。假設現有m個評價對象M=(M1,M2…,Mm),每個對象都有n個評價指標D=(D1,D2,…,Dn),被評價對象Mi對指標Dj的值記為xij(i=1,2,…,m;j=1,2,…,n),形成m×n評價矩陣X=(xij)m×n。其中,xij為第j個指標下的第i個被評價對象的值。
2.對原始數據矩陣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3.計算第j項評價指標,第i個評價對象的特征比重。
三、江蘇省經濟增長質量評價
基礎數據來源于2006~2016年江蘇省統計年鑒、2016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及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公報。按照上文所述研究方法分別得到江蘇省2005~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的整體得分變化趨勢(圖1)以及2015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經濟增長質量格局得分及排名情況(表2)。
(一)江蘇省經濟增長質量變化趨勢:時間維度
由圖1可知,在結構方面,得分由2005年的0.13上升到2015年的0.26,除了2011年的評價得分略有下降以外,其余每年經濟增長的結構得分都在逐漸上升,這表明江蘇省這11年來經濟增長的結構不斷優化。其中,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投資率和消費率的貢獻最大,這主要得益于近些年,江蘇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了發展的重要位置,深入實施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戰略,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推動投資優惠政策等舉措。在穩定性方面,通貨膨脹率的權重最大,數值為0.041,其次為經濟波動率,數值為0.022,江蘇省近11年來的經濟增長穩定性評價得分總體上沒有顯著提高,這表明對經濟增長穩定性方面的調控亟待加強。在科技與教育方面,得分上升幅度最大。這主要得益于在“十二五”期間,江蘇省開展了一系列提升科研質量的行動,率先在全國明確提出教育科研要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在福利與分配方面,得分整體呈現波動上升,人民生活的滿意度得到了提升。在生態環境方面,得分提升不是很明顯,主要因為工業廢水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過大,拉低了整體得分,說明生態環境仍然需要重點關注,著重控制好工業廢氣和廢水的排放,扎實推進生態省建設,積極順應人民對良好環境的期盼。總之,2005年以來江蘇省的經濟增長結構得到了優化,科技與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需要重點調控,尤其是要穩定通貨膨脹率;另外一方面,經濟增長質量只是相對于原有的水平取得了進步,在今后的發展中依然要持續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致力于解決生態破壞、能源消耗及貧富差距等等社會和生態問題,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二)江蘇省經濟增長質量域內格局分析:空間視角
由表2可知,得分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城市分別是蘇州和南京。經濟增長質量水平最高的蘇州主要歸功于經濟方面指標的貢獻,但是,科技與教育水平仍需進一步加強。南京總體經濟增長質量得分較高,作為江蘇的省會城市,其特殊的政治職能可以帶動經濟的增長,同時,南京的高等院校眾多,科技與教育水平實力強大,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城市,但是在經濟增長的結構、福利與分配方面,南京市的評價得分并不高,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繼續重點優化經濟增長的結構,著重福利變化與分配情況。在蘇南城市中,鎮江經濟增長質量得分最低,觀察可知,鎮江的經濟指標排名靠后,同時生態環境指標排名也較為靠后。蘇中城市中,南通的經濟增長質量得分較高,在全省中排名第三位,這與南通優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同時南通的建筑行業、紡織行業在全國來看發展都是較好的,也極大地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在蘇北城市中,徐州經濟增長質量評價得分較高,排名第五位,徐州的重工業基礎較為扎實,但是福利與分配方面需要著重關注,宿遷經濟增長質量評價得分最低,主要因為宿遷發展基礎過于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即便是經濟增長質量綜合得分較高的城市,其子系統得分不一定都高,也就是說,各子系統得分與綜合得分并不是一一對應,這也表明,經濟增長質量綜合得分較高的城市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通過有針對性的政策調控,其經濟增長質量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總的來說,江蘇省近11年的經濟增長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經濟增長結構得到了優化,科技與教育水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有待加強。(2)經濟增長質量綜合得分高的城市,其子系統也存在得分較低的情況,表明經濟增長質量得分較高的城市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重點對這些環節進行調控則可有效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針對出現的問題,未來江蘇省的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不再繼續沿用粗放型發展方式,通過調結構和深化改革來實現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的雙重提升,同時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增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防止和抑制需求膨脹。(2)走因地制宜的發展路線,不同地區需要根據發展現狀和區域特征制定發展戰略,重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中的薄弱環節,從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參考文獻
[1]卡馬耶夫.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5-11.
[2]溫諾托·馬斯,等.增長的質量[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157-164.
[3]王積業.關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宏觀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00,01:11-17.
[4]Barro R J.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Wording 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1-39.
[5]毛其淋.二重經濟開放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演進[J].經濟科學,2012,02:5-20.
[6]李岳平.經濟增長質量評估體系及實證分析[J].江蘇統計,2001,05:19-22.
[7]王玉梅.如何建立我國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J].經濟管理,2006,13:32-35.
[8]任保平,韓璐,崔浩萌.進入新常態后中國各省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測度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08:3-8.
[9]李佼瑞,白樺,趙琎.基于空間視角的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125-130
[10]劉燕妮,安立仁,金田林.經濟結構失衡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02:20-35.
[11]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04:26-40.
[12]肖歡明.基于綠色GDP的我國經濟增長質量測度[J].統計與決策,2014,(09):27-29.
[13]何強.要素稟賦、內在約束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J].統計研究,2014,(01):70-7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JL123),我國經濟活動空間格局演化機制與福利效應研究。
作者簡介:王娣(1992-),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在讀,研究方向:金融學;蔣濤,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