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材課外古詩詞的篇目也在不斷增加,學生朗讀、背誦這些傳統名篇,不僅可以讓他們記住精美的詩句和傳世的箴言,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培養他們的語感,陶冶他們的情操,發展他們的思維,從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
[關鍵詞]課外古詩詞;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中,規定7-9年級學生背誦篇目共60篇,新教材每冊后面都編排了課外古詩詞背誦。教學大綱對課外古詩詞要求不必作詳細的教學,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則傾向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探究,讓課外古詩詞永駐學生心間,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還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樣讓課外古詩詞在學生心中扎根、開花?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
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熟練地背誦和準確地默寫
教師一定要把讀的理念植根于心,改掉以講為主的毛病,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反復吟誦所取得的成效。學生只有在大量熟讀吟詠中,才可以成誦,才可以促進思維。在上課前,可以利用預備鈴聲響后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或聽或讀,逐步熟悉所讀的詩詞,直至能慢慢背出。這樣每周熟悉一首詩是不成問題的,許多學生將詩詞背出也就不是太難的事了。而默寫則是鞏固復習背誦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很多時候能背誦卻不會默寫,即使默寫出來,出現的錯別字也很多,如把“長風破浪會有時”中的“長風破浪”寫成“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滄”寫成“蒼”,把“山重水復疑無路”寫成“山窮水盡疑無路”,等等。這樣,學生默寫的錯誤,影響了準確運用。究其原因,學生或不懂詩意,或讀音不準,或不加分辨,但克服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加強誦讀,經常默寫與鞏固。經驗告訴我,這種方法很有效。在教學中,我教會他們律詩、絕句及漢樂府的基本讀法,如律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絕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通過把握節奏,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讓學生明白:有的詩讀的要高亢豪邁,有的詩讀的要低沉婉轉,這樣不但提高了朗讀水平,而且提高了感悟能力。
二、教會學生品味詩詞,感受語言魅力
教育大家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因此,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會學生品味詩詞,教學效果必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1.“品”詩詞主題
理解古詩題目的意思及主題。有些古詩的題目包含了古詩內容,語句精練,意攬全文。
2.“品”關鍵詞
在教學中解釋關鍵字句,以字達詞,以詞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教給學生“釋、變、異、換、猜”的學習方法來“品”字詞的意思。(1)釋:即注釋。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這一學習方法,直譯古詩句。(2)變:是注意漢語古今變化的字。如“還”和“回”,“舟”和“船”。(3)異:是古今異義的字。如“但”是“只”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4)換:是古今詞的對換,即把單音節詞換成多音節詞。如《牧童》一詩中,把“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換成“鋪天蓋地”,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得茂盛、原野遼闊的意境。(5)猜: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測古詩中詞語的含義。如《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理解“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臥”時,筆者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躺”,有的說是“趴”,大家爭論不休。于是,筆者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躺”,也可解釋為“趴”,兩個意思都表現了兒童天真、頑皮的天性。“趣”由爭起。
3.“品”味詩詞意境
在明白了字詞的意義之后,即可串字連釋,品味詩意詩境。在教學時要教會學生“品”“調”“補”的學習方法來理解古詩的意思。“調”是調換古詩句子中詞語的順序,有的古詩句往往為了照顧韻律而顛倒詞序,如孟浩然《春曉》中的“處處聞啼鳥”,“啼鳥”是“一鳥啼”的倒置,這些字詞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補”是補充,即在直譯古詩遇到意義跳躍性大、意義含蓄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補充意思,補充含義。在使用“補”法時不要死板,要靈活運用,只要學生直譯的內容與古詩原意基本相符就可以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三、激發興趣,多種手段讓學生理解名句
在初步熟悉、背誦的基礎上,教師用形象的語言描述某首詩詞中名句的內容,讓學生理解并說出詩句。如,教師描述:在我國遼闊蒼茫的大草原上,風吹過去,茂密的牧草因風吹而紛紛低下了頭,使得在草叢中吃草的牛羊顯露了出來。詩歌背得熟練的學生,馬上能夠說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然后讓學生背整首詩。再如,教師啟發:樹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身在鬧市區,你會注意它嗎?可是在考場上同學們寫字時發出的沙沙聲或筆掉在地上的輕微的聲音,都會聽得很清楚,這是為什么?誰的詩句也曾描述了這樣的情景?學生們就會聯想到南朝梁代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些句子。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詩句都是可以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出意境而讓學生說出詩句來的。教師娓娓道來,學生如身臨其境,讀詩之樂、讀詩之美也盡在其中了。在教師的引導下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這樣的詩句(當然是限于學過的或涉獵過的),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有的名句,可以通過告訴學生詩句所具有的內涵,來讓他們說出詩句。如唐朝劉禹錫形象生動地說明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曹操抒發自己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豪情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蘇軾詞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等。另外,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詩句都有深刻的含義,都可讓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在含義來復習鞏固。這樣,不僅記熟了名句,也理解了詩中所包含的意思。有的還可以由教師直接說出詩的題目、作者,讓學生說出名句,并說明為什么這是名句。如此也可以培養學生欣賞名句的能力。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鞏固提高
利用活動課時間,開展幾次古詩詞朗誦比賽,或者愛記詩詞活動等,比賽可以分成幾塊進行,1.是教師提出詩詞的題目、作者。學生分組推薦代表背誦整首詩。這是各參賽組必答題;2.是由教師盡可能生動的描述出詩詞的內容或告訴學生詩詞包含的意思,或報出題目作者,讓學生搶答;3.將古詩詞改寫成現代詩歌,并誦讀;4.將古詩詞譜上曲來吟唱等;5.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所記的詩詞,五分鐘之內能說出多少句。幾項獲得的積分最高的組獲勝,這樣復習古詩詞,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也更濃。
我們的前輩為后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課外古詩詞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奪目。讓課外古詩詞注入學生心田,不僅提高了朗讀水平,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審美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我們的教學,讓課外古詩詞在學生心田中枝繁葉茂,并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