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教學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學法之一,節奏練習是奧爾夫教學法中最大的亮點。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具有好玩、好動、注意力集中性差的特性。作為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愛動特性,有計劃地進行引導教學。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敏感程度超乎成人太多,他們討厭一成不變,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運用奧爾夫教學法中的“聲勢”活動教學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需求,學生從靜態到動態,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
一、奧爾夫教學法及其節奏練習的內容
1.奧爾夫教學法的內容
奧爾夫教學法是著名的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發明的。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通過節奏訓練、律動、歌唱、語言節奏、樂器合奏和即興創作等主要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其進行音樂的探索體驗,開發潛在音樂能力的教學方法。因此,它與傳統教學方法注重結果的做法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學過程,這樣的教育觀念確定了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元素性、綜合性、創造性、開放性的特點。奧爾夫的音樂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本的音樂是指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把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原本的音樂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非常適合兒童。
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即興性;綜合性;參與性;自然性;民族性;大眾性。其中即興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
2.奧爾夫節奏的定義
“元素性音樂”的基本原則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觀念和奧爾夫體系的突出特點。所謂“元素性”就是使用最原本、最樸實的音樂素材,即音樂的最基本要素——節奏,節奏運動中采用最簡單的不斷反復的固定節奏型,通過有意義的趣味節奏訓練進行音樂教育。比如樂器演奏可以采用最沒有技術負擔的敲擊樂器和“人體樂器”;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看作音樂的容器。
二、普通小學音樂課堂與奧爾夫音樂課堂的對比
1.普通小學音樂課堂的現狀
目前普通小學音樂課堂大多以教唱為主,不注重音樂各個要素的學習。學生學習節奏時是從抽象到抽象: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動手能力差,未能激發學生對節奏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
通過以上現狀分析,普通小學音樂課堂枯燥乏味,音樂活動種類開設單調。本質上都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認識音樂,體驗音樂,欣賞音樂和真正的熱愛音樂。
2.奧爾夫音樂課堂節奏的創新
(1)音樂抽象化變具體化,音樂節奏復雜化變簡單化。一提到音樂,很多人認為音樂既優雅又復雜,因為抽象似乎遙不可及。音樂是最普通的傳遞,音樂的骨骼是節奏,學習音樂的第一步是學習節奏,奧爾夫音樂課堂恰恰最能展現節奏的具體化,化繁為簡,變枯燥為樂趣。
(2)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小學生的注意分為三種,一是有意注意,二是無意注意,三是有意后注意。奧爾夫音樂節奏善于將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結合,最后發展為有意后注意。小學生很容易被無意注意吸引,教師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無意注意,特別簡單,教師自己做節奏操,學生立馬會被吸引。教師做完之后要求同學們注意節奏步驟就變成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學生隨后進行模仿,練習,從興趣出發,每次做都能熟練變成了有意后注意。利用三種注意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合理地進行引導教學,從游戲中體驗節奏,產生愉悅的情緒,同時收獲知識,良性循環,積極性越來越高,良好的習慣便由此形成。
3.將奧爾夫節奏理念融入普通音樂教學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宰者,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信這些每個教師都能熟練地背誦出來,然而生活和課堂并不全是教育理論,不能死搬硬套。在新課改的大背景前提下,奧爾夫節奏理念的優勢便凸顯了出來,應把奧爾夫理念融入普通音樂教學,教學內容與理念相互滲透相互指導,共同為音樂啟蒙和音樂教育事業做鋪墊。
三、奧爾夫節奏練習對音樂教學的積極作用
1.增強了教師的組織性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程度較差,奧爾夫節奏則能恰好幫助教師組織課堂,音樂課問好方式除了用音階之外,還可以運用拍手打節奏作為上課師生問好。這種問好方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使課堂迅速組織在一起,方便了師生相互協作,增強了教師的組織性。
2.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許多學生家長給孩子報了鋼琴古箏等樂器培訓課,孩子卻不愿意學習更不愿意練琴,奧爾夫節奏練習幫助學生在活動游戲里快樂地學會許多基本節奏,對練琴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節奏掌握好即解決了整首樂曲的骨架,樂曲由難變易并掌握了主動權,孩子的自信和興趣隨之提升,學習音樂的動力增加。
3.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奧爾夫節奏練習突破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固定死板模式,他講究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想象,自己動手,自己操作,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自主地完成節奏創作,因此創新能力得到了增強。動手的過程就是動腦的過程,動手不是單純的只動手,是個概括性詞語,動手能力包括“聲勢”活動里的四種基本動作,隨機組合。此外,學生之間的合作是學習音樂節奏的重要途徑,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合作學習能發現對方的優點,取長補短互相進步,學生的合作能力逐步加強。
參考文獻:
[1]顧明遠、薛銀理:《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楊立梅、李妲娜:《走向未來的音樂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區海嬰:《在游戲中學習音樂(奧爾夫教學法實踐課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劉嬌,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音樂,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