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森
摘 要:實行新課改后,如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成為語文教師的一個共同難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下,最具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語文之學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或者說變為一種應試訓練。
關鍵詞:教學氛圍;學習興趣;想象力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充當的角色就是傳播者,學生被動接受著老師“送”來的“經”與“典”,他們沒有獨立性、自主性,最多也就是在“問”與“答”中前行,談不上有什么興趣了,語文課如同死水。如何讓課堂“活”起來,本人就多年教學經驗,淺談一二,以拋磚引玉,與同行共勉。
一、煽情激興趣,讓課堂“活”起來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浻龅竭@樣一個學生,一篇短文背了一節課,仍背不下來,可是在一次文藝會演中,居然把一篇很長的相聲臺詞記得爛熟并且表情豐富地表演下來。反思一下,興趣所在,有興趣就會有欲望,就會興趣盎然走進它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來??磥砑ぐl學生興趣在課堂上多么的重要。我在上黃飛先生的散文《甜不甜的泥土》時,為了找準興趣切入點,課前先放了《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段影片,有好多學生看后眼睛紅紅的,為了把“情”繼續“煽”起來,再組織他們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然后話題一轉,請大家講講自己享受到的母愛,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紛紛舉手都想讓大家分享自己親情的幸福與快樂,也有留守孩子期盼與親人團聚的念想。興奮點已激發出來,此時打開課本,讓大家默讀《甜甜的泥土》。就這樣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課堂親切而又熱烈。他們在興趣中領會到親情的彌足珍貴,感受到小說主人公的辛酸與不幸。
興趣其實就是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也就有了求知欲,在這種欲望驅使下,學生能夠自主探求知識的奧秘,還能勇敢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甚至可以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種快樂的享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興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就會帶來疲倦?!比绱丝磥恚ぐl學生學習興趣,不愧是讓課堂教學“活”起來的一大法寶。
二、平等關系,和諧氣氛,讓課堂“活”起來
和諧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融洽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平等、信任的狀態,營造出和諧、愉悅的氛圍,那么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硬是要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要想讓學生對知識大膽質疑、敢于存疑、敢于創新,那是不可能的。當然要達到這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還要靠教師的引領與創新。一次在語文課堂上,一個關于生物方面的知識點“卡殼”了,怎么辦,我靈機一動,說:其實我對生物知識掌握的也不好,我們一起再把文段讀幾遍,一起解決好嗎?學生聽后大有超越我的念頭,踴躍地讀,積極探討,我也參與小組中質疑、詢問,沒想到居然不到幾分鐘所有學生都明白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要把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要建立平等、合作、互動的“伙伴式”的師生關系,把自己從一個知識傳播者角色轉變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激勵者。
當然,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前提是教師要愛學生,生活上知其冷暖,性格上知其喜惡,學習上知其深淺,品格上知其優劣。了解其知識缺陷,挖掘其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指責,多肯定少否定,恰當指引,解決學生所想,辦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課堂才有親和力。
一個學生的益友,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進行互動學習,課堂怎能不“活”?
三、放飛想象的翅膀,讓課堂“活”起來
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學生入情入景,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想象的廣闊天空里。我在上賈祖章先生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篇說明文時,首先在課件上展示了許多花的顏色,尤其是紫色、黑色的花,然后問為什么自然界會有這么多花色,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最后走進文本,原來大自然豐富多彩是自身的需要、是進化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
等等。
教師要盡量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譬如精心設計導語、課前講故事、模擬表演等,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思維,和他們一起在學問中穿行,以期達到激發學生想象思維,使其真正融入語文課堂中,讓課堂“活”起來。
新課程指導我們,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學生不是課堂上的聆聽著,而是參與者、實踐者。教師只要堅持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突破口,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探索,課堂一定會充滿生機,一定會“活”起來。
參考文獻:
[1]劉秀蘭.追求有效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J].學周刊,2015(1).
[2]董霞.力求語文課堂結構搖曳多姿[J].才智,2010(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