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摘 要]情感教育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品質的過程,也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技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應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育。
一、創設情境,觸發真情
俗話說:“觸景生情。”學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觸發學生的真實情感。為喚醒學生情感,須盡量訴諸學生感性,培養學生語言感受,讓他們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悟,使課堂教學進入葉圣陶曾經描述過的那種境界:“一個教室,四五十學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記了旁的東西,大家來讀,來講,老師和學生一起來研究。”這是一種審美的氛圍,師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氣氛之中,都有一種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更好地得到語言形象、語言意義、語言情感的感悟。為此,在閱讀教學中,可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語言理解與體驗的“情感場”。
二、情感朗讀,以聲傳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蒼白無力、索然無味。”感情朗讀是激發學生情感的一種手段,能以聲傳情,以情動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共鳴。同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也會格外投入,從而領悟文中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角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文章表達的感情也理解深刻了。特別是古詩教學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當然就必須加強對古詩的朗讀指導。
三、創設情境,入境生情
小學生的情感往往是比較膚淺的,帶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師情感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創設一個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境,營造一個適宜的情感氛圍,不但能有效調動和活躍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起點。 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利用圖像播放,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激發想象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
四、品讀課文,體驗情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應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訓練,也是發展語言和思維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是學生感受和理解教材,獲得良好語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徑。充分利用課文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對稱美、聲響美、方言美、色彩美、語符美、詩意美來教育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及情感,讓學生把上語文課當成是一種自覺的欣賞、參與,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熱情。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只注重教師朗讀,學生欣賞,忽略了學生品讀的重要性,致使學生無法真正體驗到文章的豐富情感。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透過語言文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自己朗讀,指導學生注意與表情達意有直接關系的語氣、語調、停頓、重音和節奏等,要幫助學生根據課文所蘊涵的情感定好朗讀基調。讓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激發情感,并使其真正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獲得與作者脈搏跳動的同頻,心靈呼喚的同聲,也因此才能體驗到文章的豐富情感。
五、擁有體驗,豐富情感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教師滿堂唱獨角戲引不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更不用說達到什么教學目標了。語文教學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教師費盡心思地創設情境就是為了學生能夠觸“境”生情,積極地參與進來,讓他們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驗,最終能真正深刻地體會到文中的情感;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文中的真善美去培養學生的人生境界,豐富學生美好的心靈,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小學生有一觸即發的豐富情感,而且想象力也十分豐富,他們喜愛表演并善于模仿。由于他們的思維具有鮮明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因此他們喜歡模仿教師或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情感態度,通過具體形象的表演來感受那些情感,并試圖表現自己。這樣老師就可以在教學時結合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在學生觸“境”生情之后將情感“動化”,即讓學生通過動腦思考、集體討論、自由發言、和動手實驗等,在“動”中表現和體驗情感。這不但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能強化情感教育。
六、語文教師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響
要想學生有情首先要教師有情。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也同樣能感染學生,引出學生的情。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 首先,教師要具有一股愛學生的真情,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在課堂上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當學生回答正確時及時給與贊許,當學生回答錯誤時及時給與鼓勵,尊重信任學生,尤其對差生要給與更多的關心。 其次,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一進入課室馬上投入作為教師角色中,融入到課文的感情中來,絕不把個人不健康的情緒帶進課堂,以免影響學生的情緒。
七、語文教師要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教師形象是課堂教學視覺造型的主體。教師良好的視覺形象,可使學生產生臨場感。只要教師出現在講臺上,就可把學生引入教學情境,進入智力“角色”。教師的視覺形象,是由自身的儀表、氣質、教態等來塑造的,尤以教態為重要。教師的一顰一笑、一揮手、一轉身,看似簡單,卻能傳情達意,具有即使性、直觀性、形象性。教師不可端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的架子,讓人敬而遠之;也不可給學生馬馬虎虎,自以為是之感,令學生厭棄。教師形象的客觀效果是可親、可敬、可信賴。由于教師的性格、氣質各異,課堂形象也不能強求一律。或是視容端肅、氣宇軒昂;或是態度和藹,笑容可掬;或是落落大方、神采奕奕均能體現含蓄美,富于魅力。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方法還有很多,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文采取不同的、最合適的方法,真正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教育,從而達到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