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制造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制造業發展的新方向。作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智能制造將引起生產方式、生產環境、人機關系的重大變革。美、日、德等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采取行動從國家戰略層面研究智能制造。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完善“中國制造2025”頂層設計及配套措施;聯合各界資源建設產業聯盟,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強人才培養,增強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智能制造 再工業化 工業4.0 中國制造2025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重新審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促進作用。而為了在新一輪制造業產業革命中占據優勢,自發達國家起,全球掀起一股“智能制造”的發展浪潮。我國也出臺“中國制造2025”計劃,加快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一、智能制造的內涵
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由數字化向智能化的轉變,重點體現信息技術和生產服務領域的深度融合,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生產[1]。智能制造作為未來制造業產業革命的核心,將推動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智能制造技術是指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而智能制造系統則通過一系列子系統最終實現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
二、主要發達國家智能制造經驗
(一)美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分析
2011年起,美國先后提出“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振興美國先進制造業”等計劃,意圖通過規劃先進制造業布局,為先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實現智能技術創新全球領先、智能制造產業化應用全球領先的戰略目標。其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健全智能制造頂層設計,完善相關配套措施。除了出臺有關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政府文件,美國還構建了一系列與智能制造相匹配的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為智能制造提供良好的軟環境。第二,創建全國制造業創新研究網絡。2012年,美國政府出臺與企業、大學、社區共同建立全國制造業創新研究網絡的倡議,其目的是整合政府、學術界和企業界資源,構建全國先進制造業創新網絡,以確保“新一輪產業革命發生在美國”。
(二)日本智能制造的發展分析
日本政府長期秉承“技術立國”的信念,致力于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以增強產業競爭力。面臨信息技術革命的新機遇,2006年10月,日本提出“創新25戰略”,意圖通過科技創新和服務增強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促進經濟持續增長。而智能制造系統的開發是其核心目標之一。近幾年,日本更加重視先進制造業發展。2013版《制造業白皮書》將機器人、3D打印等作為今后發展的重要目標;2014和2015年連續發布了《機器人白皮書》和《機器人新戰略》,以實現“世界機器人創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國家”、“邁向世界領先的機器人新時代”的核心目標[2]。
(三)德國智能制造的發展分析
2013年4月在漢諾威的工業博覽會上,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聯合推出《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正式提出了影響全球的德國“工業4.0”戰略。
德國“工業4.0”包括遠期目標、行動領域、行動策略、競爭手段等七個方面內容,包括:以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的結合為核心,建立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實現生產資料到產品的智能制造;以CPS為基礎,利用“領先的供應商策略”和“領先的市場策略”雙重策略增強全球競爭力;以“橫向集成”、“縱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支撐智能生產過程以及生產中采取的八項措施。可見,“工業4.0”的目標是通過頂層設計整合各種先進技術手段以實現生產模式、生產管理等層面的創新發展。此外,德國“工業4.0”還對產、學、研、用之間的有機關系進行探討,闡述了技術發展過渡到智能化階段時,包括員工培訓、學校職業教育在內的全社會過渡方案,這使它成為頗具可行性的改革計劃。
三、“中國制造2025”的對策建議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推進智能制造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正遭遇困境,依賴廉價勞動力和大量資源,依靠國外技術與元件做大的中國制造,其基礎是脆弱不堪的,因而面臨巨大的危機和挑戰。針對這一現實,我國于2015年3月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這是我國首個制造業發展十年規劃,我們要以它作為行動綱領,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使“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早日躋身世界制造強國之列。
(一)完善頂層設計,制定配套政策
由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發展智能制造的經驗可以看出,政府的頂層設計具有統領全局的重要作用。盡管我國也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但相比“工業4.0”來說,仍缺少具體的發展計劃作為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方向性指導原則。為此,應盡快制定智能制造領域中重點問題的標準判定、發展規劃,完善智能制造發展的頂層設計。同時,做好配套基礎設施及政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能與產業政策、貿易規則保護政策等配套政策一起打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二)建設產業聯盟,提高創新水平
德國“工業4.0”計劃提出后,迅速得到包括德國工程院、西門子公司在內的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大力支持,美國的制造業創新研究網絡也在整合政府、學術界、企業界的資源基礎上,開展新一輪產業革命。為此,我國應學習美德做法,政府引導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共同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充分利用產學研用聯合模式來刺激創新,創建良好的創新環境。同時,增加科研投入,加快突破智能制造重點領域的核心技術,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
(三)加強與美德合作,開展人才培養
美德都是世界制造業強國,我國應進一步加強與美德的合作,特別是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管理工具建立方面的合作,共同推進智能化生產。此外,我國應重視制造業人才培養。智能制造是新型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強調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技術型高端人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高科技人才、高級技術工人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成為發展“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要人力資本保障。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和產業發展正處于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我國應在吸收發達國家發展智能制造的經驗基礎上,把握制造業發展的新機遇,以兩化融合為動力推動制造業升級,實現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之際,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的雄偉目標。
參考文獻
[1]馮飛.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10):12-13.
[2]王媛媛.智能制造領域研究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J].工業經濟論壇,2016(03):530-537.
作者簡介:王明蕾(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