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服務業的產業轉型由傳統服務業轉向以生產性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使基于傳統服務業建立的營業稅難以適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時,營業稅重復征稅這一制度性缺陷逐漸凸顯出來。由此,以國家減稅,企業減負為目標的營改增登上歷史舞臺。
【關鍵詞】營改增 企業財務 國家財政 征收管理 影響
我國服務業的產業轉型由傳統服務業轉向以生產性為主的現代服務業[1]。傳統服務業主要面向社會公眾,產品和服務單一,邊界清晰;現代服務業的服務對象大多是企業,由于產業融合化的發展、混合銷售和兼營模式的出現,產品和服務難以區分,征收管理變得困難,營業稅難以適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我國營業稅按服務業營業收入全額征稅,在生產、批發、零售等多環節征稅必然導致重復征稅。這無疑會加重企業稅收負擔,嚴重制約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盡管我國在1994年和2009年修訂的營業稅條例中,對一部分行業和服務項目采取了差額征稅辦法,通過列舉法來彌補。但由于產業精細化發展,列舉法不足以緩解部分行業重復征稅的矛盾。由此可見,政策調整已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制度變革來解決。
一、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的影響
(一)對企業稅負影響
從上海營改增試點的運行結果來看,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明顯下降。稅率從5%降為增值稅簡易征收的3%,實際負擔率為2.92%(3%/(1+3%)),稅負下降41.6%((5%-2.92%)/5%)。這在稅收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對中小企業的扶持與鼓勵態度。
對一般納稅人而言,總體行業的稅負下降了,但其中不乏少部分企業的稅負不降反升,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業和租賃服務業。營改增后,交通運輸業的稅率由3%提高到11%,當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不足以抵消稅率上升帶來的增稅影響時,企業稅負隨之上升。租賃服務業的稅率由5%提高到17%,稅率上升幅度較大。營改增后,企業稅負“苦樂不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目前營改增征收范圍不具有廣泛性,很多行業尚未納入試點范圍,造成增值稅運行鏈條不完整,進項稅額抵扣中斷。二是可抵扣的進項稅額較少。如大部分企業在改革前就已完成固定資產的更新工作,進項稅額不得抵扣,使稅負上升。三是部分行業營改增后稅率大幅度提升,對特殊行業考慮不充分,稅務機關征收管理工作不完善。
營改增對大多數試點企業而言都有減少稅負的正面效應,僅有少部分企業的稅負有所上升。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征收范圍進一步擴大,征收管理工作的不斷完善,目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二)對企業營業利潤影響
營業利潤反映了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營改增前,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以收到的包含營業稅在內的價款作為銷售收入。營改增后,由于增值稅是價外稅,實行價稅分離,企業應將實際收到的價款中包含的銷項稅額扣除,得到實際收入。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營改增后企業的營業收入將減少。同樣,企業的營業成本在營改增后,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企業的營業成本將減少[2]。
另外,營改增之后,購置固定資產所產生的進項稅額可依據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不再計入固定資產原值中,減少了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基數,企業的管理費用相應減少,企業的營業利潤隨之增加。
(三)企業財務優化的有效措施
營改增對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影響程度不同,因此企業要進行稅收籌劃,在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身份中做出選擇。一般納稅人或達到申報一般納稅人標準的企業可以根據無差別平衡點的方法來判斷哪一種納稅身份更有利,通過分立或合并的方式轉變納稅身份。
營改增后,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企業應抓住機遇,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加快設備更新,引進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生產規模。
此外,一般納稅人在供應商的選擇上要注意進項稅額的可抵扣問題。應選擇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供應商,增加企業可抵扣的進項稅額,減少企業稅負。
營改增將對企業財務產生巨大影響,企業必須抓住營改增的歷史契機,進行財務管理,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積極實施稅收籌劃,盡可能多的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最大限度的減少企業稅負。
二、營改增對國家財政的影響
(一)對財政收入影響
營改增作為國家結構性減稅的重要舉措,最為直接的影響是國家減稅、企業減負。稅負下降意味著短期內稅收收入將減少。據統計,2012年試點地區全年減稅426.3億元,2013年擴大試點范圍后全年減稅1402億元。如果將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所有服務業,財政減收效應將更加明顯。但從長期來看,營改增這一制度變革將推動經濟的大發展,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企業數量迅速增多,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反作用于稅收,不但能彌補短期結構性減稅所帶來的財政損失,還將對我國稅收起正增長效應。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一季度稅收收入結果顯示,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占比達到55.7%,超過第二產業1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現代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強勁,互聯網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稅收收入分別增長61.4%和42.1%。
(二)對財政體制改革影響
增值稅是中央地方共享稅,75%歸中央,25%歸地方,而營業稅是地方稅。營改增后,地方財政收入大幅減少,中央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財政收入分配懸殊,使得原本就十分尖銳的地方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矛盾更加突出。加大地方經濟發展的風險,削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最終弱化地方政府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3]。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營改增試點過程中采取的辦法是原歸屬于地方營業稅改增值稅后依然劃歸地方所有,由國稅部門征管,出現稅收征收與歸屬不匹配和“一稅兩制”的問題,不利于統一稅法。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行,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權與事權的重新劃分將被提上日程,財政體制改革成為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三、營改增對征收管理的影響
營改增后,企業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也隨之增多,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可抵扣進項稅額,利用部分行業中一些消費者不索取發票的銷售額度虛受增值稅專用發票,以減少應納增值稅額,加大了稅務機關的監管難度。同時,由于普通發票種類繁多和“克隆票”的存在,使稅務機關征收管理的工作變得更加艱難。面對這一挑戰,稅務機關在征收管理方面,應提高稅務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和審核,增強對納稅人納稅的監管力度,制定適應營改增企業的風險評估程序,降低稅收風險。
四、總結
以減稅為重要指導思想的營改增有利于減輕企業稅負,統一稅法,合理制度,對財政體制、經濟增長、產業轉型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中央與地方應協調工作內容,積極引導試點行業,加強納稅監管,確保營改增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胡怡建,田志偉.“營改增”財政經濟效應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4,06:4-8,78-84.
[2]易娜,覃新蓉.營改增對我國企業財務的影響[J].財經界,2015(5):272.
[3]王丹丹,劉樂樂.“營改增”問題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5,07:21-31.
[4]陳媛.淺議“營改增”對我國企業財務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6(6):173.
作者簡介:季美君(1996-),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就讀于揚州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