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收入差距主要包含城鄉收入差距、行業間收入差距、所有制下收入差距和地區間收入差距,本文將從上述四個維度度對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關聯度進行計算、分析。從我國整體收入差距來看,2010年我國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38。從城鄉收入差距來看,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了2.73:1,而國際上的最高標準為2。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將作用于收入分配制度同時也受到收入分配制度的影響,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增大,抑制總消費,導致內需嚴重不足。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需求、投資、出口,而消費需求占據主導位置,決定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因此,本文將從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所有制收入差距和行業收入差距等角度分析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關系,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將如何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并解釋目前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收入差距并存的原因。
【關鍵詞】收入分配 消費需求 經濟增長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從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平均增長率達到10%左右,特別幾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3%左右。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我國整體收入差距來看,2010年我國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38。從城鄉收入差距來看,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了2.73:1,而國際上的最高標準為2。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將作用于收入分配制度同時也受到收入分配制度的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增大,抑制整體消費,導致內需嚴重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將運用動態耦合理論研究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同消費需求之間的協調程度。
(二)研究意義
本文的研究意義:一是了解我國城鄉、地區、行業、所有制下居民的收入現狀;熟悉我國城鄉、地區、行業、所有制下居民收入差距現狀。二是收集、整理數據,建立我國城鄉、地區、行業、所有制下居民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耦合關系模型,并分析二者之間的關聯程度。三是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研究二者之間并存的原因和影響。四是分析二者關系,根據不同階段二者之間的耦合程度,提出適當的對策。
二、實證檢驗
(一)動態耦合模型的建立
基于本文的研究內容,將建立動態耦合模型來衡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費需求之間的協調程度和匹配程度。具體步驟如下:
1.分析系統指標體系的建立。本文依據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數據的可獲取性,所以將“居民收入——消費需求”的相關分析序列體系確定為:
第一,居民收入序列組。本文主要對收入差距和消費需求的匹配程度進行研究,因此要考慮到各個維度的收入差距,主要包含城鄉收入差距、地區間收入差距、行業間收入差距以及所有制下的收入差距。但是考慮到在2003年行業分類從16個變為19個,所以本文只研究2003年以后的情況。
產業結構序列組(Xi)指標系統具體為:城鎮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X1)、農村居民人居純收入(X2)、職工平均工資(X3)、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X4)、城鎮集體單位職工平均工資(X5)、其他單位職工平均工資(X6)、(X7—X25)分別為19個行業職工平均工資。
第二,消費需求序列組。本文研究的消費需求同收入差距之間的協調匹配程度,主要選取城鎮、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指標。
消費需求序列組(Yi)指標系統具體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Y1)、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衣著支出(Y2),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支出(Y3)、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Y4)、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Y5)、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交交通和通信支出(Y6)、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Y7)、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務支出(Y8)。(Y9—Y16)分別為對應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支出。
2.對相關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本文研究的問題和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的量綱不同,我們將對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
3.求灰色關聯系數。
其中,ZXi(t)和ZYi(t)分別為分析序列組的相關指標的標準化值,P是分辨系數,一般取值0.5,(t)為t時刻的關聯系數。
4.求關聯度和耦合度。
通過比較關聯度γ的大小,可以分析系統各指標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如果0.85<γ?芨1,則兩系統指標的相對變化幾乎一致,它們間的耦合作用也就極強,當0.65<γ?芨0.85時為較高關聯度,兩系統指標間耦合作用較強;當0.35<γ?芨0.65時為中等關聯度,兩系統指標間耦合作用中等;當0<γ?芨0.35時為低關聯度,兩系統指標間耦合作用弱。
上述平均關聯度可用來判斷系統互相影響的最主要因素。此外為了從整體上分析系統耦合的協調程度,我們利用下式求解出分析系統的耦合度:
在該式中,C(t)是耦合度,m、l分別是相關分析序列組的指標數。
(二)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費需求之間的協調程度,選取了四個維度的居民收入指標,以及城鄉居民的八類消費支出指標。本文主要根據數據的完整性,例如2003年以前我國共有16個行業,而之后共有19個行業;以及可獲取性選取了2003年到2015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三、研究結果
本文根據查找到的數據以及選取的指標進行了二者之間的關聯系數與耦合度計算。
根據表1可知,收入差距—消費需求之間的耦合度平均值是0.73,二者屬于較高關聯度。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平均耦合度為0.73,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平均耦合度為0.73,所有制下的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平均耦合程度為0.73,行業間的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平均耦合程度為0.73,在二者整體與各個子系統之間保持較高耦合程度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同消費需求的協調程度偏低。
從表1和附錄1可知,城鄉居民收入同消費需求的協調程度偏低,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我國將近一半的收入差距來源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同消費需求的耦合程度低于其他各維度的耦合程度,因此為了增強居民收入與消費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應該將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重點,深化城鄉收入分配制度來降低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抑制城鄉間居民的收入差距,以達到總消費水平的增長促進經濟增長。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我國應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縮小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同時應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來縮小農村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問題。我國應該調整收入分配制度,促進財富三次分配。社會總財富的數量是固定的,當少數人擁有大量的財富時,則大多數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總量的小部分,這時將出現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將導致消費結構的巨大差異化。我國收入差距問題嚴重,尤其表現在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上,因此我國應重點調整關于城鎮、農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對于高收入人群的財富進行第三次分配,例如稅率的增加;對于低收入人群進行減免稅收的政策;利用此方式逐漸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于城鎮高收入人群增加稅收并不會減弱其消費需求,主要是其財富基數大與消費結構;但是對于農村居民進行稅收減免會促使其消費需求增加,主要是因為其純收入的增加會提高消費結構;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消費需求的增加,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最終使得經濟進一步發展。
同時,我國應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較之城鎮居民不合理,其主要原因是農村基礎設施少,因此才會導致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迥異。增加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強對農村道路、通信設施的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對于我國的農村發展再合適不過,尤其西南地區。同時要對農村的醫療設施、教育場所進行增加,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也是導致其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層次低的主要原因。培養人力資源是改革、創新的基礎,所以教育場所的增加也是必須的。最后應該對農村居民的住房進行改造,減少危房的數量。衣食住行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只有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才會考慮需求的質量、更高層次的需求。
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僅會使得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改善,同時也會使得居民的消費欲望曾強,更重要的是使得城鎮和農村之間的差距逐漸減小,這種改善不僅有利于經濟增長,更對社會和諧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第5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81-389.
[2]陳麗云,朱澤山.云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政治經濟學院.2013(5):1-6.
[3]胡暉,王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影響的計量分析[J].商業經濟,2010:15-16.
[4]朱漢雄,馮曉莉.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需影響的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6):145-147.
[5]王利娟,向蓉美.四川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分析[D].四川:四川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3:6-8.
[6]張克俊.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5(6):50-51.
[7]羅強強,丁揚,鄭莉娟.云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6):330-332.
[8]劉輝煌,李峰峰.動態耦合視角下的收入分配、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J].中國軟科學.2013(12):60-62.
[9]楊丹,鄭利輝.基于宏觀經濟視角的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關系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6):41-42.
作者簡介:王曉鳳,女,蒙古族,吉林長春人,專業:國民經濟學,研究方向: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研究,學歷: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