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三勇
摘 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構筑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框架,為以后學生教育培養工作的開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綜合素質和價值觀發展的關鍵時期,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融入語文日常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不同素養的綜合協調發展,通過教學改革、教學實踐、教學評價把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質;培養
最新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是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也就是在三大方面之下又包含六大核心素養。傳統教學中,認為語文、數學、英語是三大主科,另外有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美術、音樂、體育等副科。這樣的分類觀念,其實主要從升學考試的角度進行劃分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發展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縱觀整個學科體系,語文可以說是綜合性、基礎性最強的學科,也是能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產生最大影響的學科。所以語文教學是進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學科。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下面我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為出發點,根據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要求,談一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文化基礎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說的是文化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文化”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我們會說一個人有文化,但是當問到為什么會覺得他有文化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說他說話有禮貌、舉止優雅等,我們不會說那些“有文化”的人看了多少書,這就是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看的書、學的知識最終會內化成思考、行為和說話的方式。所以在核心素養中首個提到的就是文化基礎。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基礎?
1.培養人文底蘊,關注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
遣詞造句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從教材內容來看,初中語文教學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對美的感知力、對生活的感知力、對情感的感知力。在感知以后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和行為處世辦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屬于自己的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比如,《紫藤蘿瀑布》培養的是學生對自然美的感知。《沁園春·雪》讓學生感知的是祖國的大好山河和文人廣闊的胸懷。古詩詞讓學生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的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細心感受,比如,《紫藤蘿瀑布》一課,老師可以問學生“大家覺得這樣的紫藤蘿美不美?如果你覺得不美或者你見過更美的景象,可以給大家描述一下。”
人文情懷指的是對文化、對自然景觀、對習俗等產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對作者描述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風俗習慣產生了心理上的波動。這時,老師就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情感波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并且把這種情感內化成自己的感情。比如,課文《那樹》,讓學生切身感受課文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心理,感受作者如何為一棵不能發聲的樹說話,最后引導學生為自己身邊的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說話。這就是人文情懷從課本到實際生活中的延伸。《端午的鴨蛋》是對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描寫,以端午節的鴨蛋為切入點,描述的是對傳統節日的情懷。在引導課文的學習過程中,節日可以不用局限于端午節,引導學生討論中國的各種傳統習俗,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產生心理的共鳴。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而言,這些即將長大步入社會的學生,是文化繼承和傳播的中堅力量。
2.理性思維,勇于探究
理性思維不是自然科學的專屬,同樣的,感性思維也不是學習人文學科的人才有,無論是什么學科都需要培養理性思維。擁有理性思維,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并概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始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思考問題的遞進性,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解答,待學生建立起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由淺及深地提問,然后再自己嘗試解答,這就是一個訓練理性思維的過程。
比如,以七年級的語文課本,第一單元文章和最后一單元文章為例,《散步》一文中老師引導學生觀察,這篇文章一共有幾個人?他們分別是誰?每個人在文章中有什么特點?他們做了什么事情?他們為什么這樣做?這就是一個引導學生觀察的過程。再到七年級下冊的《狼》,這篇文章從行文來看,比《散步》難了很多。這里的“難”并不是指行文的復雜,而是文字對于學生來說可能不容易理解,在預習階段,就要讓學生由表及里地提出一些問題,并讓他們嘗試回答,當然如果回答不出來也可以留到課堂上和老師同學討論。老師也可以在預習階段給學生提問,比如“你覺得狼是什么樣的動物?為什么?”這時候,不再有鋪墊問題,而是開門見山,直接提問,聽學生自己分析。當然要建立在已經培養了學生一段時間的理性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這樣做。
二、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自我、剖析自我,養成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加強自我管理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健康生活。
1.自主學習,勤于思考
自主學習是學生積極性的重要體現,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來源。在培養學習積極性方面,教育界已經做了很多的討論和實踐。運用新型的教學手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選擇趣味性較強的內容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給學生播放課文的閱讀語音,也可以給學生看與教學有關的影視作品。比如,給學生播放抑揚頓挫的古詩朗誦,再比如,在學《愚公移山》時,可以給學生看愚公移山的動畫片。在教學中教師注意和學生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前課后老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上課過程中,老師要善于聽取學生的觀點并引導學生。雖然課本的內容是固定的,但是作為文學作品,就像那句話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要善于從文章中發現有趣的切入點,用新穎的視角、有趣的觀點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在興趣的支撐下,學生才會自覺自主地學習。文章是固定的,教學大綱也是固定的,但是可以在完成教學任務以后給學生提一些有趣的問題,比如,《范進中舉》中如果范進年紀沒有那么大,是不是就不會瘋了?如果范進沒有胡屠夫那樣兇的丈人會不會就不去考試,也就不會中舉?為什么范進不去做別的事,一心就想著中舉?這些問題可能不在教學大綱里,和文章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有偏差,但是這些多角度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展學生的思維。這些都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之后,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呢?在習慣養成之前,布置學生執行性強的課前預習任務是很重要的。比如,安排讀課文幾遍,然后回答老師布置的問題。關于課前問題的布置方面,老師需要將學生進行分組,因材施教,基于學生理解能力的差異性分配問題,并且課前任務要適量。不科學地安排課前任務只會加深學生的厭學心理,效果適得其反。
2.自我管理,健康生活
加強學生自主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包括自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管理以及自我生活習慣的管理。首先是“三觀”的培養方面,老師就像燈塔,告訴學生方向在哪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哪里,什么是應該堅持的,什么是應該放棄的,什么是應該學習的。關于這方面的內容,教材的編排是很注意的。比如,七年級第一篇文章《散步》反映了祖孫之愛、父母之愛,教給學生的是尊老愛幼。九年級第一單元的《我用殘損的手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反映的是濃濃的家國情懷,對學生進行的是愛國主義教育。所以老師其實只要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注意到對這些價值觀的灌輸,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有好的生活習慣的學生,通常學習習慣也好。所以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在家是好的生活習慣的實踐,而在學校是對好的生活習慣的灌輸。很多人可能以為觀念的灌輸對生活習慣而言是無用的,真的是這樣嗎?還記得很多年以前,中央電視臺播放過一個小男孩打水給媽媽洗腳的視頻,雖然反映的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但是其實這個廣告本身也對觀看的孩子產生了影響,讓孩子具體知道了自己應該怎么關心父母。在生活習慣的養成方面,老師更多的就像這個公益廣告,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一兩次學生可能會忘記,但是把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貫穿到整個教學中,學生最終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記住一些習慣,并且去實施。
三、社會參與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存在,社會作為人創造的一個虛擬名詞,離開了人的社會也就沒有了意義。初中生作為具有一定判斷能力的青少年群體,應該具備一定的公民意識,遵守和履行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實踐能力,關心國家時事政治。
1.勇于當擔,關懷家國
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生。對社會而言,學生更多的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繼續發展的動力,是社會革新的源泉,所以國家才會把“教育”作為一項國策。新時代給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初中生來說,在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之前,他們首先是一名小公民。作為一名公民,遵守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是義務也是責任。在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的基礎上關注國家大事,建立家國情懷也是很重要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濃重的家國情懷,周恩來總理少年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國破家亡的觀念也深入中國人的血液里。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價值觀還不成熟,就為老師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要求。從新聞兩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到李大釗先生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再到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反映了中國動蕩時期,解放軍的英勇,以及面對國家淪陷是李大釗先生、魯迅先生為中國人民發出的吶喊。從杜牧的《泊秦淮》到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反映的是從古至今文人面對國家存亡時發出的痛心疾首的嘆息。這些是文學也是歷史,是文人個人的情感,也是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篇章時,應該要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到底是什么樣的時勢會讓這些大文豪發出這樣的感嘆,讓學生知道國家安定和團結對社會、對家庭乃至于對個人的影響。擁有廣博的家國情懷,還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除此之外,老師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在學習《談生命》《那樹》《地下森林斷想》時,要引導學生感知大自然的美以及人類已經對自然界造成的破壞。讓學生知道保護自然環境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無論以后他們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承擔起這份責任。
2.收集靈感,敢于創作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的每一次寫作,都是一個創作的過程。有人說,人工智能最終會取代一切,除了文學和藝術。每一個作家、大文豪都是從造句開始的。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尤其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創新的過程其實更多的是創作新的文學作品的過程。老師要鼓勵學生敢寫、多寫、善寫,鼓勵學生把一閃而過的念頭記下來,然后勇敢地寫出來,和同學一起分享,共同進步。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寫周記的習慣,每周給老師交一篇小文章,內容題材不限,要求有感而發。在敢寫和多寫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向善于寫作、善于用文字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出發,遵循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點發展要求,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力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從青少年時期就志存高遠,成為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丹旭,許茂勇.多樣化特色辦學助推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24):38-39.
[2]王超群,韋冬余.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
[3]李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核心素養教育[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36):31-33.
[4]張本根.略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3,19(6):1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