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云
摘 要:歷史是初中課程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習習慣作為學生進行深入探究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學生歷史知識的學習與歷史感知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影響,這既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成為歷史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生;學習習慣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教學樹立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且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學習方法以及過程的教學,強化學生正確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幾點有關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建議,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著手預習,先睹為快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以幫助學生事先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并發現其中所遇到的問題,以便學生主動帶著問題更快地進入課堂教學,這正符合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時刻保持一顆強烈的好奇心,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學習歷史產生極大的欲望,這對于教師有效地開展歷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在教學“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在大致瀏覽歷史知識文本之后,找出自己認為是重點或難點的歷史知識點,并做好充足的了解準備。教師亦可事先安排學生在自我預習本課之后,試著用自己的話闡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以及《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內容和作用,借此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起到的作用。
二、搜集材料,掌握信息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要教會學生歷史知識,還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技能和方法的傳授,以便讓學生能借助已學的知識對歷史人物、事件抑或是當下時事和現實問題等進行有條理的分析、歸納,而學生的理解程度往往取決于學生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對信息掌握的能力,教會學生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分析、探究歷史問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逐漸適應信息化的社會,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強化學生學習與探究歷史知識的能力。比如,在教學“探險者的夢想”中,教師可讓學生事先搜集相關的探險者的資料,如“鄭和下西洋”“麥哲倫環球航行”等,讓學生提前了解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以便學生能在教學中與探險者一起同舟遠航,開啟“冒險之旅”。
三、整理筆記,架構知識
記錄筆記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良好習慣之一,它能有效整合學生課上學習到的知識資源,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記錄筆記的習慣,以便讓學生在記錄、整理筆記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相對完整的歷史知識架構體系,為學生今后鞏固、復習歷史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初三正是復習的重要階段,而筆記是學生進行有效復習的學習資料,有助于初三學生整合所學歷史知識,進行知識架構,使學生所學歷史知識點形成知識面,最終形成知識網,便于學生記憶、掌握歷史知識。學生記錄筆記時,要注意將課堂上教師講解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記錄下來,并將關鍵事件、人物、時間、起因、結果或所涉及的文憲等用一句話概括,或編成順口溜,抑或制作成圖表等形式,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樹,便于學生提取歷史知識。同時,教師在講授知識時,要注意將重難點知識以板書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記錄,以引起學生注意。比如,在教學“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課時,教師可將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凡爾賽和約》的時間、內容、背景等知識以簡要的板書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整理、記錄筆記,并讓學生學會借助原有的知識和筆記整理的信息,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及《九國公約》的實質,提升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四、獨立完成,課后作業
培養學生獨立完成歷史課后作業的習慣,有助于鞏固學生上課所學知識,增強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檢驗學生的記憶能力、應用能力和學習效果。教師布置的歷史作業題一般都是經過慎重選擇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若由學生獨立完成課后作業,能及時檢驗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優點要及時表揚,以肯定學生的努力,發現學生的不足,以及時讓學生加以改正,查漏補缺,有利于學生的進步。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教師教學的質量,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馮澤強.淺談初中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培養[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6(4).
[2]陸小紅.歷史新課程與學生自主自立習慣的培養[J].科學大眾,2006(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