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鋅洺 王勇
[摘要]目的 探討整體性康復訓練在改善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整體性康復訓練。比較兩組的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兩組干預后的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整體性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偏癱;整體性康復訓練;肢體功能;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7(b)-003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olis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improving limb function and improving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3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holis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Fugl-Meyer score,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cores of Fugl-Meyer,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scores of Fugl-Meyer,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Holis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imb func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and improve their daily living ability,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Hemiplegia;Holis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Limb function;Life ability
腦卒中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逐年上升。腦卒中常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沉重的經濟及精神負擔[1]。隨著目前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腦卒中搶救成功率越來越高,但是其造成的致殘率也隨著增加。研究顯示,70%~80%的腦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其中重度殘疾的患者高達40%[2]。研究顯示,腦卒中發病早期的治療特別關鍵,直接影響患者預后[3]。本研究基于基于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理論給予患者整體性康復訓練,探討其在改善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中的作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為55~79歲;平均(61.4±4.9)歲;病程10~31 d,平均(22.5.3±5.8)d。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為54~77歲,平均(62.6±5.5)歲;病程11~33d,平均(23.6±6.5)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改善循環、調節血壓、控制水腫、降顱壓、保護神經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整體性康復訓練,具體如下。①體位擺放:在體位擺放過程中要以減輕痙攣或防止痙攣為目的,調節側臥位、仰臥位時肢體位置,例如上肢可稍微外展,頭部避免過度屈、伸,下肢為防止外旋可將外側墊高,側肩部為防止肩部后縮要墊起。②體位變換:為避免墜積性肺炎和壓瘡的產生,需要幫助患者進行體位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可以強化肌肉優勢,一般2 h變化1次,變化過程中要取得患者配合,動作輕柔。③肢體被動運動:為了促進患者肢體血液循壞,減少關節活動受限,增強患者的運動感覺能力,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需要定期按照由近端到遠端的原則給予患者被動運動,早期重點對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進行被動運動,后期逐步對腕關節、指關節和趾關節進行被動運動。每個關節活動3~5遍,急性期每天進行2次,后期每天進行1次。④坐位及站位訓練:患者訓練時要在椅子上或床邊進行,讓患者雙腳踏地,開始進行耐力訓練及坐位平衡訓練,在進行站位訓練時提醒患者利用患側肢體進行支撐。⑤步行訓練:當患者下肢可以支撐自身體重且可以進行邁步時開始進行步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訓練量保持適宜,避免患者過度勞累。可以由家屬輕輕攙扶或使用助行器訓練,訓練過程中注意保持行走重心,切不可過度依賴健側肢體。⑥健側肢體訓練:根據患者習慣可分為利手側偏癱以及不利手側偏癱。不利手側偏癱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需要進行健側肢體訓練,包括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肌力訓練、關節的活動等。利手側偏癱患者在以上的訓練上需要根據日常生活能力項目開展工具性能力、基本能力等訓練。⑦作業療法:根據患者病情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作業活動,鍛煉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例如個人衛生、穿衣、飲食等,促進患者康復。
1.3療效判斷標準及觀察指標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4]評價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數[5]評價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2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采用SF-36量表[6]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SF-36量表包括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總體健康感、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命活力及心理健康8個項目,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評分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Fugl-Meyer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Fugl-Meye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功能障礙,主要是指同側上下肢的癱瘓,臨床表現為協調能力受損、肌力減退、痙攣、自主運動能力的喪失[7]。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主要是水腫消退、組織修復和循環重建等腦血管病變的恢復[8]。研究顯示,康復訓練有助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建[9]。
在本研究中,研究組采用整體性康復訓練,通過給予患者被動運動,通過輸入來影響輸出[10],在被動運動過程中通過利用患肢殘存功能進行運動,促進患側肢體形成正常功能,同時可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有效避免出現肌肉功能以及關節功能的退化[11]。研究顯示,雙側運動有助于激活大腦相似神經網,促進建立新的腦神經通道[12],因此在本研究中,進行健側肢體訓練,進而形成神經重建效果,故干預前兩組的Fugl-Meyer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干預后兩組的Fugl-Meyer評分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升高顯著,提示雙側肢體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患者的生活品質和身心健康。腦卒中偏癱患者常因喪失日常生活能力而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13]。傳統的護理通常只看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而忽略了生活能力的鍛煉[14]。研究顯示,腦卒中偏癱患者迫切希望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更希望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降低家庭負擔[15]。在本研究中,通過給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前的Barthel指數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干預后的Barthel指數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升高顯著,提示整體性康復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整體性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頔,王維.呼吸訓練聯合常規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功能康復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0):1111-1116.
[2]萬紹勇,王曉梅,陳瑋,等.整體性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6, 41(5):512-515.
[3]吳運景,劉曉霞,韓麗雅,等.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86-88.
[4]黃麗萍.早期康復護理訓練對重度顱腦外傷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23):3510-3511.
[5]王瑞平,宋曉磊,馮曉東.賞識性心理干預結合綜合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9):56-57.
[6]陶峰,朱潔,陳本梅.運動想象訓練對早期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10):1058-1060.
[7]徐世芬,顧金花.靳三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2):153-156.
[8]陳健安,余康潮,鐘正,等.針刺董氏奇穴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性偏癱患者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3):330-333.
[9]龍耀斌,曹錫忠.振動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肌張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0):1099-1103.
[10]付常喜,張秋陽.太極拳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5):536-539.
[11]楊雷,朱潔,王傳杰,等.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電刺激對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 30(3):285-286.
[12]林海丹,張韜,白定群.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9):674-677.
[13]游菲,王鸝,馬朝陽,等.小組模式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8):593-596.
[14]葉水林,黃懷,沈丹彤,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恢復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5,37(3):368-369.
[15]包永珍,曾明,吳華,等.高壓氧聯合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偏癱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1):35-37.
(收稿日期:2017-06-05 本文編輯: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