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一個地級市的區供水總公司總經理家中搜出現金上億元、黃金37公斤、房產手續68套,一個地市級的招投標辦主任利用職務之便就先后收受賄款達1060.9萬元,一個縣財政局經濟建設股股長可以分十余次從專用賬戶中竊取共9400萬元基本建設專戶資金而不被察覺……在近年反腐敗斗爭中,出現了一系列小官巨腐的案件,令人觸目驚心。綜合起來看,這些巨腐小官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官小能量大”,不僅凸顯了反腐工作一些新的重點、難點,也暴露了此前在約束“微權力”上制度機制等方面一些漏洞、盲點,為強化新一輪反腐工作標識了要點、突出了方向。
人們常說,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越來越成為共識的是,要有效約束權力,治理和預防腐敗,根本上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治理“微權力”腐敗同樣如此。針對小官巨腐,江蘇無錫市梁溪區檢察院探索的“微權力”清單最近頗受關注。為防止權力不大但不易受到監督的普通工作人員利用制度不完善之處進行腐敗犯罪,該院開展“微權力介入式預防”,以及時、有效地預防職務犯罪。
無論是“小官”也好,還是“微權力”也罷,僅從稱呼上就可見其不大顯眼。具體到職位上,這些局長、科長乃至股長們位于行政層級的底端,處于權力的“末梢”,是名副其實的基層。同時,比起動輒關系到千萬元項目的審批部門來說,其可供調配運用的資源也相對有限。正是因為“微小”,往往不那么引人關注,細水長流、日積月累反倒成了“巨腐”。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權力再“微小”首先也要確保在公開的監督下運行,才不致偏離軌道。總結梁溪的“微權力”清單制度,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此。
剖析一些人“官小能量大”的巨腐案例,這里的“能量”突出的是職位的相對重要性。有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車管所所長,通過學員信息錄入、預約考試到考試通過等環節層層“雁過拔毛”,最后受賄近300萬元?這里,筆者之所以用“相對重要性”來描述,主要是為了說明,一個職位重要與否一方面可能體現在其性質上,即很可能涉及項目建設、工程審批和行政許可等常見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還應該關注職位的實際效用上,即那些“縣官不如現管”的辦事人員。
比照梁溪的“微權力介入式預防”,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強調“介入”的“對癥下藥”,即對“微權力”所涉及的具體事項“精準定位”,不僅關注民生重點領域,還在一些程序性的辦事權力、一些可能想不到的環節給予風險提示或是提醒,從而防微杜漸。
(摘自《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