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園園
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能力之一。通過文獻的收集、分析來了解國內外相關文獻,目前關于幼兒社會適應能力主要集中于在關于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含義、影響因素、教育培訓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提出目前研究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上提出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趨勢,從而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影響因素促進作用伴隨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人們關注的重點漸漸從兒童掌握多少知識和技能,逐漸轉向如何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上,這不僅包括身體和心理的發展,還包括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學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作為學前兒童社會化發展過程中重要方面已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倍加重視。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好壞,不僅會影響幼小銜接,甚至對幼兒的今后的成長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幼兒期對人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本文計劃從國內外現有文獻資料開始,進行整理與分析,通過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含義、研究視角、影響因素及培養對策、研究的不足與展望四個方面展開述評。
一、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含義研究
對于社會適應能力其概念的界定,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朱智賢在其《心理學大詞典》中指出,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的對現存社會中生活方式、道德要求、行為準則的接受的過程。對于學前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在上述普適性定義的基礎上衍生而來。趙燕香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解釋為幼兒對所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幼兒獨立狀態下處理日常生活能力,是否與他所處年齡和社會文化背景相符合。張明紅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解釋為兒童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矛盾沖突情境的解決處理能力,具體包括:首先,初步形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對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對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其次,具有獨立克服困難,處理社會生活中簡單矛盾的能力;最后,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綜上所述,諸位學者在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進行定義時,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技能,掌握應對環境變化、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二是能力,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主動調節自身使之與新環境保持動態平衡的能力。
二、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的不同視角
1.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結構劃分研究
1935年,道爾(doll)提出了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是具有多行為多維結構的,包括一般自理、穿衣自理、進食自理、行走、自我定向、溝通、社會化和就業八個維度。1968年,Gunzberg將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劃分為四維度,具體為自理能力、溝通能力、社會化能力、職業能力。2014年,張棟在研究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時基于兒童時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劃分為四個維度,分別為家庭適應、學業適應、人際適應、自我適應。
通過對現有文獻分析,幼兒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對對社會環境和社會規范的適應能力、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幼兒獨立做事的能力。
2.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測量研究工具
現有文獻資料顯示,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測量工具的使用中,具有良好信效度、使用范圍較大,較為有代表性是“嬰兒—初中生社會適應能力量表”,量表包含六個維度,即獨立生活、運動、作業操作、交往、參加集體活動、自我管理。多數學者在此量表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或者編纂,進行使用。1994年,陳會昌編制的《兒童社會性發展量表》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分為三部分:對新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對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和對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
三、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
1.幼兒自身因素
張文新提出,安全依戀型的幼兒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自信、適應性強的積極心理品質,并且樂于主動交往。1997年,程灶火等人采用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和兒童適應行為量表同時測查90名農村學齡兒童。結果表明,社會適應能力和智力是兩個獨立又相關的結構。2006年,陳靈在“學齡前兒童氣質、智能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相關分析”的研究中進一步證明,社會適應能力和智力是兩個獨立的結構,反映了智力功能的不同側面,智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相關性不大。不同氣質類型的幼兒其社會適應無明顯差別,但社會適應能力可塑性較大的為易養型、中間偏易養型。劉黎微等人研究表明,小班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優于男生,到中班則不顯著。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依戀類型、年齡、和氣質類型、性別有一定的相關,與兒童的智力無關。
2.家庭因素
良好的親子關系對促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1984年,Lewis等人研究發現,在幼兒期早期一般有安全依戀經歷的幼兒其社會適應能力高于沒有安全依戀經歷的兒童。2005年,覃桂榮在“撫觸對嬰兒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家長對幼兒撫觸、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010年,張林、李玉婢從依戀的角度,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進行研究,表明依戀直接影響幼兒人格的完善,其中安全型依戀最有利于兒童的社會性的發展。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的文化程度、家庭關系和睦,家庭教養方式都會影響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一)已有研究的不足
1.從研究對象上看
截至2015年,在中國知網以“社會適應能力”作為主題進行檢索,檢索結果顯示現有文獻數為8481篇,進一步以“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為主題進行檢索,結果顯示131篇。在檢索出的文章中,多數選擇的是特殊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次研究集中在北京、廣州、蘇州等發達地區。這些研究極少數會涉及到偏遠農村地區。
2.從研究內容上看
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分析,對策研究,對社會適應能力影響因素方面不充分。有個別學者對于家庭方面的有所研究,其余大多數都是以幼兒園課程、教學模式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在早期親子活動、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等方面很少談及。
(二)對今后研究的展望
針對已有研究的,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今后的研究應加大對0~6歲學齡前這一階段的研究力度,更多關注農村地區及欠發達地區。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表現出地域性特征,城市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較高。在研究方法上進行改進,在今后更多的采用實證性研究、質性研究,并且結合多種研究方法,從不同視,更加有針對性地研究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在了解了影響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因素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572.
[2]彥平社.社會適應心理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11
[3]趙燕香.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研究[D].山西:陜西師范大學,2014.
[4]張明紅.學前兒童社會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5]自韋小,滿智力.落后兒童的適應行為研究概述心理發展與教育.
[6]Gunzberg H C.Social Competence and Mental Handicap.Balliere Tindall and Casell,1968.
[7]陳會昌.心理發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研究所,1994.
[8]張棟.西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研究——以四川瀘縣為例[D].南京理工大學,2014.
[9]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