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銘
創設高效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有效性,不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務,也是課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從創設科學的學習環境、提供有效的教學活動和開發多元的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對提高幼兒教育活動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并進行了實踐性探索。
幼兒有效學習學習環境教學活動學習方式幼兒園的教育質量體現在幼兒的發展上,幼兒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學習,幼兒有效學習的前提則是教師的有效教學。而幼兒的有效學習,就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應用有效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主動加工,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達成學習目標,使自身獲得發展的過程。目前,許多幼兒園普遍存在教學活動低效或無效等現象,怎樣促進幼兒的有效學習成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首要問題。要想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從學習環境、教學活動和幼兒學習方式三方面入手,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使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一、創設科學的學習環境
(一)區域環境具有操作性
在幼兒園中,幼兒主要的活動以自主分散的活動區活動為主,所以我們首先要精心設計符合幼兒需要的、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科學規劃的活動區,在不同主題與功能的活動區中要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
1.創設規范的區域環境。首先要根據每個活動區的意義、游戲的目的和場地的要求等做到合理規劃活動區的劃分,如小班在創設“娃娃家”的區域是,場地要設置在寬敞明亮的地方,環境要溫馨,游戲材料要直觀形象,讓幼兒能真切地感受到“這就是我的家”;要注意活動區與活動區之間的間距,如表演區和圖書區不要距離太近,以免安靜區域的活動受到干擾等。
2.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首先,創設不同的活動區域時,應注重區域間的聯系,讓區與區之間能夠互動,使區域活動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教育作用,增加趣味性。如在開設“快樂餐廳”和“娃娃超市”區域的同時,開設了“銀行”的區域,將幾個區域有機結合,孩子們在游戲時就可以在區域間進行互動游戲。這樣區域間的互動就能更大限度地調動了孩子玩的積極性,也更大限度地發揮了區域活動的教育性。其次,根據季節在區域中創設植物角、動物角等,幼兒通過對各類事物的觀察、記錄,自我發現,自我學習。如在“種子快快長”主題中,充分利用植物角,教師與幼兒一起將種子分別種在幾個盆中,然后分別放在有陽光和沒陽光的地方,一些澆水,一些不澆水,幼兒每天自發造植物角觀察,尋找不同、記錄和整理。在一天天的觀察中,幼兒發現了種子成長的規律區別,明白了種子的成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這樣的學習是幼兒自主自發的,這樣的知識是通過觀察、理解而獲得的。
(二)主題墻飾體現教育性
1.墻飾設計體現主體性。主題墻在活動中需要發揮它潛在的教育作用,要與幼兒的興趣相結合,充分利用主題墻飾引領幼兒參與主題活動,成為班級環境創設的主人,并與環境有效地對話,成為幼兒學習的互動平臺,落實幼兒的主體地位,促進幼兒有效學習。如在“春天的約會”主題活動中,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班級主題墻的設計和制作,教師負責大背景和整體構圖,為幼兒提供繪畫和手工材料,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材料來表現春天、豐富春天,充分體驗設計與制作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
2.墻面環境呈現動態化。首先要做到墻面創設的內容是隨時變化和增減的,要隨著幼兒的興趣和主題需求變化而進行變化。如在“我要升小學了”主題中,教師根據幼兒不斷習得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結合幼兒對小學的向往充分發揮幼兒資源,讓幼兒在不斷收集、儲存、整理、交流和分析的過程中感受了主題活動的意義,同時觀察、思維、交往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提供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幼兒有效學習的保證,關注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每一位幼兒教師作為專業人員的一種存在價值。幼兒園有效教學由于其單位教學的短暫和幼兒教育本身的重要性顯得更加重要。只有在保證選擇了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確定了恰當的目標、實施了多樣的教學方法的前提下,才能給予幼兒積極具體的引導,幫助幼兒獲得進步和發展。
(一)教學內容有價值
教育內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內容的適宜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有效的教學應為幼兒提供有價值的學習材料,促使幼兒主動建構知識。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能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首先,要了解幼兒,了解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經驗,然后研究和挖掘教材,找準主題活動中幼兒發展的支點,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思考怎樣把這些點轉換成可行的、合適的活動。其次,要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和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感覺到問題的存在,并學會利用材料提供的各種信息去分析、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例如,小班《我愛小動物》語言活動,它源于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和興趣,教師在了解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選擇了此活動,活動的內容淺顯、語言精練,而且主題明特別單純,且富有兒童情趣,這樣的文學形式更易被小班幼兒所接受,這種蘊含一定教育價值的內容為有效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要恰當
確定恰當適宜的教學目標,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學目標要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注重幼兒的全面發展。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確定。要做到確定的教學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同時要關注目標的全面性、適宜性和操作性這個三個要素。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我們在分析教材時,要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價值。適宜性要體現的是不同的兒童有不同的需要和經驗,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要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興趣經驗,使教學目標處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而不應一味照抄照搬。操作性就是指目標具體明確,在教學活動要讓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要使每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要讓幼兒積極思維,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幼兒的智能發展,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方法要多樣
實施有效的方法手段,這是有效教學的重點,教育方法靈活多樣,教學過程才能生動有效。在教學中,科學有效的運用教學方法可以保證幼兒正確的掌握知識、技能,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使他們主動、快樂的學習。如在科學活動“蝴蝶變變”中先選擇直觀法,通過觀察圖片、視頻資料豐富幼兒知識,然后結合談話法和操作法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幼兒習得的經驗,在語言活動中選擇情景創設、討論交流和游戲表演等方式展開教學,探索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示范講解等實施操作。但是也不能局限性的選擇教學方法,要有一定的創新,要選擇最容易達成目標的、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方法。
三、開發多元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總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講幼兒聽,通過“記憶——練習”一味地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的體驗與主動創新,幼兒學習缺乏主動探究意識。要想提升幼兒有效學習,就必須優化幼兒學習方式,為幼兒提供學習環境和資源,讓幼兒在操作和探索中發現問題。
(一)引導幼兒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兒童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或與他人的對話、交流去理解、接納教育者發出的教育內容和信息,以達到消化和吸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量和認知結構。同時,教師的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上,引導幼兒回憶、提取與本次活動相關的經驗,將學習活動一步步深入。有效的教學要讓幼兒通過“動作”和“感官”來學習,在活動中既要尊重幼兒的表現,又不能把幼兒的表現都視為金子,要有選擇地加以引導和提升,保證幼兒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主動的,幼兒的情緒是積極的、愉悅的,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形成有效師幼互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幼兒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幼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沒有互動、交往,就不存在教學,良好的師幼互動能拉近師幼間的距離,使教與學有效聯結,讓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與幼兒的互動需要借助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為、態度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參與教學過程,并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良好的師幼互動;提問中也要有師幼互動,既要有教師向幼兒發起的疑問,也要有幼兒向教師或同伴發起的提問,要多樣地靈活地呈現教學內容。問題設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和興趣特點,使問題適合幼兒的能力水平,按照邏輯的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問題等,真正實現有效提問。
(三)豐富材料,創新方法
“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操作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變得更主動積極。幼兒園教學以游戲為主要手段,教學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材料的選用和有效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在活動中要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投放豐富多樣的材料,使材料與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實際水平匹配,且材料數量上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樣,切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同時,應考慮它所蘊涵的對本次教學活動的價值,即教學材料的運用應有助于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調動,有助于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有利于活動過程的展開,能引起幼兒探究和學習的欲望,引領幼兒有效學習。
幼兒的發展建立在有效學習的基礎上,而有效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教學的指導下實現的。要想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就必須要遵循幼兒成長和教育規律,以幼兒為主體,切實改善自身的教育行為,真正關注幼兒的學習,引導幼兒有效學習、自主發展。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2]兒童3-6歲學習與發展指南.
[3]后現代課程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學會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