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楓
在高職教育中,“高等性”與“職業性”是其中的根本。高職教育需將層次與類型融合同意才能實現內涵式發展。“職”的內涵是要表現職業性,突出其核心的價值,特色性教學;“高”字則表現出高等性,將教育的整體品質提升,凸顯高水平,彰顯出其核心競爭力。這些不僅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在高職教育的未來發展中,也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對人才培養規格及目標進行科學的定位、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水平以及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及精神建設,從此三個方面系統的思考高職教育“高等性”與“職業性”的融合,并提出可行對策。
高職教育高等性職業性內涵發展高職教育組作為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屬性和雙重屬性即為“高等性”和“職業性”。在過去十年間的發展中,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發展過程中探索處很多成功的經驗。但是,也正是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很多的問題,在類型上,過于強調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忽視了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致使教育的質量不高,且受到人們對其存在合理性的質疑。現階段,高職教育需要從規模性發展逐漸轉向內涵式發展。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不斷強化高職教育“高等性”與“職業性”的融合,凸顯高職教育的優勢及特色,與此同時,彰顯高職教育核心競爭力。
一、高職教育根本屬性——“高等性”與“職業性”
高職教育的根本屬性和雙重屬性即為“高等性”與“職業性”,此兩種屬性是一個融合、有效統一的整體。
(一)高職教育的“高等性”
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處于高職教育和其他職教層次的邊界處,“高等性.”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是高職教育的本質內涵。“高等性”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
第一方面,高職教育“高等性”體現在對人才的培養定位及規格方面。培養綜合素質強的人才是高職教育的宗旨和發展需求。綜合素質主要是指人才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較高的職業素養以及人文素質。高職教育不僅需要將豐富的知識及專業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更是肩負著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及核心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努力學習、友好交往、遇到問題學會處理解決、懂得管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人格與心智上整體發展。除此之外,高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力強、水準高的人才,在技術應用上能力強的技術人才,其特點具有高級型。
第二方面,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需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校園文化的氛圍和精神影響學生的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創造、創業、實踐及就業能力有很深遠的影響。高職院校除了專業領域的課程外,還需要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其課程研究體系、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育管理系統要體現出“高等性”的特點,區分于普通的職業學校。
(二)高職教育的“職業性”
高職教育的“職業性”作為高職教育的基礎,處于高職教育和其他職教層次的邊界處,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其主要體現在一下幾方面:
第一方面,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要與職業崗位需求相匹配。高職教育要沿尋社會就業導向,培養技能型的人才,“職業性”注重與職業或者崗位相關所必須的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術訓練及傳輸。其主要培養基層崗位的技能人才,對崗位技能要求較高,具有非常明確的崗位職業指向。
第二方面,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有以下幾種模式:校企合作、訂單教育等。側重于在做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第三方面,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要結合其特點,在專業性領域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設置需要結合職業能力、內容以及任務崗位對接等,與教育和工作情景緊密聯系,根據職業的實際需要設計內容,應用性和針對性較強。
二、高職教育“高等性”與“職業性”的融合統一
高職教育的屬性即為“高等性”和“職業性”,只有兩者有效融合統一,才能更好的促進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忽視二者其中之一,都會對高職教育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忽視高職教育“高等性”,只強調“職業性”,則培養出的人才在后勁發展、社會競爭力及職業遷移等方面會有所欠缺。如果忽視“職業性”,只強調“高等性”,則高職教育原有的優勢和特點將不能夠很好體現,與其他職業學校無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高等教育的本質內涵是“高等性”,其核心的外延是“職業性”。兩者需要有效的融合統一,發揮其特色。不斷增強社會競爭力,提升教育層次,彰顯高職教育的優勢。
三、對高職教育“高等性”與“職業性”融合的思考
(一)明確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最終目標
首先,需要重視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及技能。跟隨行業發展的腳步,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開展高職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將工作工程作為高職教育的導向,根據職業發展需求設計課程,課程體系中融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將課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相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效果。其次,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除了講授學生專業性知識,也要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交流能力。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能夠有清晰的思路、流暢準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及組織管理等能力,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真誠待人、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除此之外,高職教育要提升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視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
(二)提升教學隊伍綜合水平
組建專業的教師隊伍,完善建設機制。高職院校的教師需要兼具較強的專業能力及較高的綜合素養。學校在建設教育隊伍方面,要不斷加強教師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辦法,制定相關制度,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注重教師職業培養及發展。培養高職院校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向學生講授知識時,將思想滲透到課堂中,為學生做模范。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新技術知識。學校與企業合作,制定專項活動,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及科研水平。
(三)培育高職院校的文化及精神
高職院校需要將辦學理念及職業特點融入到校園文化中,開放文化理念。堅持在行業中打好基礎,在校園中培養人才,在社會上尋求結果的理念,為學生提供專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精神家園,為社會提供高能力人才。科學、合理的規劃校園建設,整頓校風,建設高標準的實訓基地,為學生營造職業氛圍,將企業文化融入教學中,模擬訓練,提升學生實踐技能。除此之外,要加強高職院校的創新理念。在管理上融入先進的理念,設立創新管理機制,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共同承擔起培養社會高能人才的重任,合作辦學,深度合作,共同發展。建立現代化管理較體系,促進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社會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將“高等性”和“職業性”有效融合統一,“高”彰顯高職教育的高層次水平,提升教育品質,增強核心競爭力,“職”發揮出高職教育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其價值。“高”與“職”融合發展,才能體現高職教育的內涵,為社會培養出高層次專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柴勤芳.對高職教育“高等性”與“職業性”融合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
[2]錢正明.高職教育呼喚創新教育——對高職教育中“職業性”與“高等性”的再認識[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3]葉華光.高職教育與傳統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差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
[4]黃柏江.高等性:高職院校建設中不可忽視的意義[J].江蘇高教,2011.
[5]高雅琴.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相關問題梳理——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視角[J].人民論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