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旋
隨著網絡環境的日益普及,手機微信作為近幾年來興起的網絡交流平臺,許多長期致力于德育的教育工作者對這一新生事物了解認識不深,缺乏親身體驗,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較少。因而,我們有必要重視這一新事物,致力于研究這一新媒介對高中班主任工作產生了怎樣的沖擊,高中教師應當如何重新思考德育工作的各方面。
一、微信對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沖擊
1. 微信造成高中生形成畸形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相比,當下高中生的禮義廉恥似乎讓人不敢恭維。這體現在不少高中生的大膽行為。例如,2015年3月《讀者文摘》曾登載了手機微信,中學生用微信征戀人,要求對方“風騷性感”的報道,深圳某些中學生微信求“解放”。高中生在這開放虛擬的微信平臺上沉迷身心,尋求刺激,道德感弱化,從而形成與學校教育背道而馳的畸形價值觀,給傳統的班主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2. 微信造成高中生性格和行為的偏差
高中生本身在情感上處于外露而又內隱的動蕩時期,與師長及父母交流常常“心存顧忌”,微信的出現,進一步扼殺了面對面情感交流的機會。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只選擇在虛擬世界中“暢所欲言”,在實際交往中面對面時,則表現出“緘默不言”,與他人的溝通能力下降。有些學生因在虛擬的世界沉淪太久,以至于對誠信產生了質疑,從而更不愿意將內心世界對外敞開。一旦誠信危機在師生中形成,教育工作則很難著手進行。
高中生在利用微信等平臺追求個性化的同時,容易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在虛擬的網絡下,性格的偏差更導致出現了行為偏差。例如《汕頭特區報》曾發表一起“中學生微信發聲明‘圍攻高二色狼”的報道。類似這樣的行為偏差我們難以譴責其中一方,我們只能運用教育的手段,“未雨綢繆”。但顯然這種性格和行為的偏差已經大大加大了開展德育思想工作的難度。
二、高中班主任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手機微信
1. 轉變“說教德育”的傳統思想,嘗試“微信德育”的新型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我們已經無法阻止高中生中涉及網絡的腳步。在這種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應當以積極的態度適應網絡的發展。在認識和學習“網絡德育”相關內容的同時,可以針對性地嘗試“微博德育”這一新型方式。在現代信息技術允許的條件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的形式,運用網絡手段,例如制作網絡視頻,將日常育德工作與學生的喜怒哀樂相融合,達到正面教育的目的;還可以結合網絡內容,如微博上的“熱門話題”及“發起活動”,通過談一談、議一議等方式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通過逐漸的引導,使高中生的偏差性格和行為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
2. 開通互動微群,學習網絡用語,打開心靈之窗
除了轉變傳統的觀念,在實踐當中通過課堂進行網絡德育教育之外,要想做好個別學生的德育工作,當代教師還應當嘗試融入學生當中。教師可以開通微群,關注學生,與學生“互粉”。
筆者所任班級曾接觸到一名女生鄭某,原本在高中入學時是成績優秀的學生,因沉迷于網絡,竟導致高二的成績呈大幅度的變化,從原來的上等水平降到年級倒數,更讓人嘆息的是她的行為規范和德育水平也出現偏差。筆者曾試圖與該生交流,但她總是心有所顧,不愿開口,只是口頭應允“嗯”或是沉默不語,對一些問題的回答也總是閃爍其詞。后來通過與家長和班里學生了解情況,方知該生癡迷于網絡倒不是好玩熱衷網絡游戲,而是喜歡“掛Q”以及“刷微信”,并時常至深夜。事實上這也是現如今大部分“微迷”的習慣,該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罷了。于是筆者通過其他學生的途徑自愿成為該生的“粉絲”,在網絡上了解了該生的心理動向。對她的某些微語錄進行評價,引起她的注意,與之交流。與此同時,在課后時不時地“調侃”,拉近彼此的距離,偶爾微信上一些流行的用語也讓交流更加親切自然,德育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滲透。
誠然,微信對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影響和學校德育工作的沖擊已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對班主任工作來講,微信更像一把雙刃劍,只要合理善用,終有一天必將“舞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