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先
語文課堂上如何體現出語文的“語文味”,如何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突出語文的本色,真正做到教有所長,學有所得?那就讓“讀”走進課堂,讓“讀”成為課堂的主線,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做到“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一、讓學生想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朗讀上也是一樣的,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有想讀課文的沖動,我們要緊緊抓著這個突破口。如教學《淺水洼里的小魚》一文,初讀后讓學生質疑:“為什么小男孩要撿起一條條小魚?他知道這么多的魚,他是救不完的,為什么還要這么做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這也正是解疑的過程,正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根據學生的提問,認真研讀課文,從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關去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體會并讀好這些語言,從而悟出小男孩是一個多么有愛心的人。提出問題,研究探討,解決問題,都在讀中落實,都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同時研讀的過程中已融入了品讀的環節,有時這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品讀的主要功能在于品賞、感悟、入情入境,獲得情感的熏陶,同時鼓勵學生在讀中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展示自己創造性學習活動的成果。
二、教學生會讀
為了更好的表達情意而運用的朗讀方法和技巧有很多。當然要讀好課文,首先是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氣氛、情景等的體會,方法僅僅是表現的技巧。但朗讀的技巧好,也反過來促進對課文的領會。朗讀訓練常用的方法有很多,通俗地講就是:有輕有重、有快有慢、有虛有實。這些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平時在課堂上我們需要滲透,但更多的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體會。
支玉恒老師在上《第一場雪》中,有一段指導朗讀可以給我們很多借鑒。
生讀:“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太陽出來了…… ”
師:(打斷)太陽出來了人們高興不高興?
生:高興。
師:我沒聽出來高興,再讀。
生:(再讀)
師:(打斷)不對,聽我來讀?!巴崎_門一看,嗬!好大的雪??!”(讀的聲音高揚、激昂)……他不是站在講臺上朗誦“嗬!好大的雪??!”(做夸張動作),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自己在跟自己驚嘆,是內心的驚嘆。應該讀得低沉。
……
上課時這樣不厭其煩地指導示范,讓學生反復誦讀,除去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表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對課文有更深的領悟。善于聲情并茂的朗讀指導是非常符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的,因為他們需要更為形象直觀的示范。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果的朗讀指導。
此外,現代媒體的迅速發展也為朗讀教學提供了方便。電影、電視、錄像、廣播,以及語音實驗室等都可以為朗讀訓練提供較好的示范材料和手段。一些電視專題片的解說詞,如《動物世界》《話說長江》等,都是優秀的范例。選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制作成的朗讀錄音帶,語言規范,聲情并茂,對學生是極好的示范和熏陶,學生自會在模仿中增強興趣,提高朗讀水平。
三、促學生多讀
在課堂上可以運用的朗讀形式有很多,教師范讀、錄音范讀、提問接讀、學生齊讀、小組讀、個別讀、表情朗讀、分角色讀、輪讀、領讀、分合讀、自由讀等等。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些形式多讀,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第一種是推薦。讓學生先推薦一個同學來讀,被推薦者就產生了一種榮譽感,被推薦后還要和別人比著讀,這就又產生了一種有點壓力的“使命感”。他不愿意辜負同學的推薦,又不愿意讀得不如別人,就讀得格外認真努力,努力了,進步就大。
第二種是自薦。這種自薦不是“誰想讀就起來讀”,而是附加了條件。如誰認為自己讀書最好?誰能超過他?誰想和他比?誰想向他學?誰想讓老師指導一下?等等。這種自薦,也在讀書之前加上了“使命”“責任”“期待”“志向”。這就為外在的行為加上了內在的驅動力,讀起來自然就不同于一般的舉手被叫了。
第三種是“找伴兒”,找到伴兒共讀、輪讀或比讀。怎樣找伴兒,找什么樣的伴兒,由學生自主決定。這種讀法,學生普遍歡迎。往往一節課中,全體的學生都在樂此不疲地讀書,并以此為樂。
要使學生“讀你千遍也不厭倦”,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更多的朗讀形式,把更多的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用,形成一種人人都在讀書,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書的氣氛,不但使課堂氣氛活潑熱烈,而且學生讀書興致高昂,多讀而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