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
臨界生是我國當前教育考試制度下(本文特指高考)的一個專有名詞?!敖纭敝傅氖歉呖寄繕朔謹稻€(包括重點、本科、???,也指一流大學、一般大學的分數線)。臨界生,就是處在高考目標錄取分數線附近的學生,如重點本科臨界生,本科臨界生,專科臨界生;清華北大類別臨界生,復旦大學類別的臨界生等。因此,每一所學校都有臨界生,每一位學生可能是臨界生。本文所探討的對象是重點本科臨界生。讓每一位高中畢業生在高考中都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都能考上心儀的大學,這是高中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所有考生中,有一個群體的轉化與提升是學校高考成功的關鍵,這個群體就是臨界生。
一、臨界生的選定、問題與歸因
1. 臨界生的選定
臨界生的選定是前提。借鑒侯劉起、李翠連、李帥老師的研究成果,可以根據學校高考預測目標,多次(最好是5次以上)考試成績為參照,凡80%頻率進入目標范圍的,是鐵定的目標生(考場意外的除外);40%-70%頻率進入目標范圍的,是臨界生;偶爾進入的,高考達成目標的概率小但有希望。本文重點探討的是有40%-70%機會進入目標范圍的學生,即臨界生。
2. 臨界生的問題及歸因分析
臨界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學科發展不均衡,強弱“平分天下”。導致不均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無外乎兩種,一是學科方面,學生在分科前,各學科發展相對均衡,也就是說,文理科都差不多,以至于分科時,也不能確定學文還是學理。于是,進入理科的這類學生,文科優勢凸顯,如英語、語文,以及帶有文科特點的生物;而進入文科的學生,理科優勢凸顯,如數學,以及帶有理科特點的地理。前者稱為“理科中的文科生”,后者稱為“理科中的文科生”。二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害怕失敗而產生的高焦慮,往往是因為家庭的或自身的過高期望而產生的“完美感”,很多學生常表現為平時測試水平很高,一到“高利害”(或者是具有預測性質的考試,如模擬考)的考試就不盡人意。
二、對策
1. 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依據因材施教理論和學生個體差異而提出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強調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但現實中,大班額教學與學生之間差異顯著的矛盾導致分層教學很難落實,難點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高考中每道試題難度理想值是0.3~0.7,整卷難度理想值是0.5~0.6。試題有易、中、難三個層次,三者的比例是3∶5∶2。對于一本臨界生來說,30%是必須坐實的,50%的中等題,必須要拿到其中的60%以上。臨近高考的最后一個月,教師應該將高三以來的每次考試中的容易以及中等偏易的試題全部集中起來,讓學生反復練習,并精編一些變式試題讓學生做,確保所有臨界生過關,同時,也能起到應試的“保溫作用”。
2. 學生自我提升
每一位臨界生對容易題以及中等偏易的試題掌握的情況是不同的,應指導學生將每次考試的這類試題中的錯題反復重做,且必須過關,達到考試時能快速入題,并準確應答。對于不穩定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更多的備考自主權,找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環境。
3. 臨界生共同體
教師指導臨界生建立合作共同體,共同體成員總體學業成績相當,但學科差異大,彼此互補性強。他們在高考備考中目標相同,困難相似,可謂“同病相憐”。面對每一個小小的“失利”,彼此能感同身受,可以真心傾訴,互勉互勵。每一次“成功”,能由衷分享,穩步向前。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共同體成員能在信任中互相監督,能在平等中互相幫助。
4. 亦師亦友相陪伴
高三學生是“負重”行走的一群人,重在夢想與現實的距離,重在永不完美的一場考試。高三教師何嘗又不是“負重”行走的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最理想的大學,這就是高三教師最直接最接地氣的使命了。為此,教師除了是學生的專業知識導師外,更是學生的精神導師,是學生可信賴的忠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