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鴻+吳曉燕
在小學音樂教材里,聆聽內容與演唱內容是對等的,甚至還多一點,隨著音樂教學內容的越來越豐富,單一的唱歌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要通過欣賞課的內容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更多的積累音樂作品。因此,在以音樂為主線,以審美為核心的課堂教學里,教師就要深入研究,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引領學生去傾聽音樂,感受音樂和欣賞音樂。音樂欣賞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因為在課堂上教師經常說:“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歌曲。”但是學生不知道要去聽什么和怎么聽,在這樣的狀態下,教師如何教,如何教的效果好,學生如何學,如何學的效果好,這就是音樂教育者要研究的方向。
一、課堂程序立體化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傳授知識。在眾多的優秀課例中不難發現,教師沒有故意提高教學難度,而是對整個教學程序進行多元化,全方位的設計,既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容量,又要把握好各環節教學的節奏,還要突顯教學的層次性。完整的音樂欣賞課教學,應有以下幾個程序:
第一,組織教學,導入欣賞。這一部分教學通常采用直觀教學法、音樂作品對比教學法、講述法、情境法等方法,為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做好激趣的鋪墊。第二,介紹作品,引入新課。在欣賞歌曲(樂曲)前把音樂作品的創造背景簡要地介紹給學生,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柔和在欣賞課里面,讓學生在作品文化背景的渲染下,得到情感上的共鳴,一步一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欣賞”的空間里。第三,初步欣賞,第一感受。這一部分可稱為簡聽,教師在欣賞前讓學生帶著問題,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有所思考,聽完后能講出他們的第一感受。第四,分析結構,參與課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聽出樂段的不同,可根據主題旋律的不同,音樂速度的不同,樂段間表現形式的不同等等。第五,分段欣賞,熟悉主題。分段欣賞,更能集中學生聆聽的注意力,能更好地分析音樂作品的體裁、內容、風格、情緒、表現手段等音樂特征,這是深入欣賞音樂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第六,完整欣賞,感受升華。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再一次完整地體驗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的審美評價,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第七,拓展延伸,拓寬視野。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可對音樂進行二度創作,表演音樂,或是欣賞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形式,以此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二、教學過程立體化
合理的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知識技能的了解程度,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及大綱、教材的把握。教學過程不能走過場,為了教而教,而是要創設安靜舒適的欣賞環境,讓學生的安靜的氛圍中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還要調動學生欣賞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欣賞,并通過拓展活動使教學內容得到延續發展。
第一,激趣性導入欣賞。教師善“導”,學生才能樂“入”。 導入新課是一個過渡性的教學環節,它的設計要遵循音樂性,符合音樂學科特點,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原則,它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入到新課題上。第二,整體性初步欣賞。初步欣賞音樂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初步感知階段,是學生最直觀地感受音樂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遵循“以聽為中心”的原則,教師把整首樂曲播放給學生聽,在欣賞前讓學生帶著一兩個小問題來聆聽,從總體來感受音樂的風格特征,聽后講出自己對樂曲的第一感受。第三,分段性細致欣賞。分段性欣賞是音樂欣賞教學的理解提高階段,以理性的教學為主,引導學生去理解音樂及對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和頓悟。分段性欣賞是引領學生通過分段聆聽,對作品進行細致欣賞分析。第四,完整性再次欣賞。完整性再次欣賞是在學生分段細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整欣賞作品,把握作品的風格流派,感知作品的體裁特點,同時能夠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充分體會音樂內涵,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賞習慣和審美能力。第五,創造性拓展欣賞。在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選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來充實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對音樂內涵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第六,小結性檢測欣賞。課堂小結是欣賞課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知識要點,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