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德樞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山東東營 257061)
食鹽專營體制改革下鹽業企業的競爭力提升研究
薛德樞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山東東營 257061)
食鹽專營體制的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壟斷格局,鹽業市場受消費者及供需情況影響加大,鹽業企業間的競爭加劇。結合食用鹽供需比例及消費者心理波動情況,從品牌競爭力、成本競爭力等方面以及宣傳競爭力等方面提出鹽業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策略,以利于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食用鹽;專營制度;消費心理;競爭力
食鹽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稅收的重要來源。歷史上的食鹽專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齊國宰相管仲首創鹽政大法——《正鹽 》,這是中國首部鹽業法典。管仲對鹽實行“官山海”的國家專賣政策,之后又陸續出現了鹽鐵會議”、《“榷鹽法》、開中法以及專商引岸制等[1]。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政府專營體制暴露出的問題越加明顯,主要體現在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產銷脫離、產品種類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價格調動缺乏靈活性等方面。2017年1月1日,國家正式實施由國務院頒布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該方案提出了對食鹽的價格放開以及松綁流通銷售等措施,是對食鹽專營制度的重大改革。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巡視員王強表示,此次改革是在食鹽專營制度基礎上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品供給逐步向市場回歸。當市場由賣方為主轉向買方市場的時候,鹽業企業若要維持原有的市場份額,必須提升市場的競爭力。目前關于食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專賣制度的改革、發展史的介紹以及鹽業企業的戰略轉型,結合消費者需求的研究較少。消費是價值的最終回歸,只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1 2006—2015年鹽供需走勢及食用鹽消費情況
(一)供需影響加大,市場競爭激烈
2015年我國鹽行業的資產總額1 677.5億元,總銷售收入1 10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0.3億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的50%、利潤的90%來自食鹽,表明食鹽的改革對鹽行業的影響波動之大。新的食鹽政策打破政府壟斷,使得行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食鹽價格隨行就市,受產量供給與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影響加大,結合胡紅江[2]的數據,測算2006—2015年近十年鹽行業的供需比例和食用鹽占總消費的比例,具體見圖1。
通過圖1可以清楚地看到,食用鹽的消費比例呈下滑趨勢,從2006年的18.84%下滑到2015年的10.94%,下滑幅度為41.9%;而鹽供需比例的波動由2006年的1.27:1下滑到2015年的0.95:1,下滑幅度25%。食用鹽整體的消費比例下滑幅度遠遠大于供需下滑幅度,表明鹽業企業對鹽的供給遠遠超過消費者的需求。隨著食鹽專營體制的改革,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如何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維護老顧客并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成為鹽業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消費者心理波動明顯,個性化需求加大
消費者對食鹽的消費心理波動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當食鹽供需平衡的時候,消費者會按實際需求購買,一般不做儲備;二是在計劃經濟時期,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對食鹽的感知不同,年齡大者擔心食鹽價格瘋漲,存有搶購心理,年輕者則受影響較少;三是特殊事件引發的心理波動,如非典時期以及日本核爆炸引發的污染恐慌引發的搶購食鹽風波,因消費者不明原因造成的不理智搶購[3]。隨著消費者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鹽的需求呈現兩種現象,一是部分普通消費者將食鹽單純作為生活必需品,只注重普通食鹽的價格,一般對低價格食鹽需求較大;二是部分享受型以及對生活水準要求較高的消費者注重細分市場中的高端食鹽以及特色品種鹽的消費,個性化需求加大。因此食鹽企業的發展首先要明確自身的目標市場,結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完善產品的銷售策略。
(一)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產品競爭力
目前食鹽企業面臨供大于求的現狀,首先要確立最基本的產品競爭力。按照產品的整體概念,產品包含核心產品、有形產品、附加產品和心理產品四個層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鹽的消費不再局限于食鹽最基本的核心功能,對品牌以及服務、包裝等要求加大。目前鹽業從種類可分為小包裝食鹽和食品加工用鹽兩大類。其中,小包裝食鹽銷量逐步上升,2015年小包裝食鹽131萬噸,占食用鹽銷量12.8%。以往低價鹽占食鹽的主要市場,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藻碘鹽以及低鈉鹽等產品涌現市場,品牌塑造日顯重要。如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食鹽行業的唯一一個老字號,積極探尋并引導消費者的需求,亮相2017年的糖酒會宣傳自己的產品,力求重新塑造蘆花牌食鹽。品牌塑造主要是構建CIS系統,從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上塑造并傳遞自身的品牌形象。理念識別如經營理念和企業使命,確立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發展理念和為顧客生產健康食鹽的價值觀;行為識別從內和外規范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加強技術創新,提高食鹽的性價比,提升品牌內涵;視覺識別主要從包裝和品牌設計上,如美國的莫頓鹽業品牌獨樹一幟,“打雨傘小女孩”的“鹽如雨下”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優化產業鏈,提高成本競爭力
在政府專營體制下,價格由政府統一制定,市場波動較小,但國有的工業企業的平均成本明顯高于其他企業[4]。成本居高不下,新的專營體制改革下在供大于需的情況下就會導致競爭力不強,利潤下滑。成本的降低需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全程優化。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目前鹽業的產業鏈主要包括生產和銷售兩大環節,制鹽業主要負責鹽的生產與加碘,鹽業公司負責食鹽的運輸與分裝、銷售[5],進入規制與價格規制導致兩者的關聯不強。以銷定產,打破地方割據,減少產、供、銷多層加碼的現象,通過建立全產業鏈機制從而降低成本提高行業競爭力。
(三)融合新媒體于傳統媒體,提高宣傳競爭力
為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鹽業企業要注重宣傳策略的制定,進行消費者的消費引導。傳統的宣傳媒介包括電視、廣播、報紙以及雜志四大媒體,其中報紙的可信度最強,電視聲形具備,廣播和雜志的費用較低;新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是以通過計算機或者網絡對傳統媒體的革新,具有交互性強、及時性等特點。為了激發消費者對特色健康食鹽的消費,離不開宣傳。食鹽企業可以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對目標顧客進行宣傳,將產品特色與消費者需求結合,如結合推銷學中的FABE模式(即Feature特征、Advantage優勢、Benefit利益、Evidence作證),將食鹽的產品特色、具備的優勢以及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點告知對方,可以通過展示研發技術或者食鹽采集的源頭等證明其獨特處。
食鹽專營體制的改革打破了政府的壟斷定價,使產銷相對平穩的溫和局面不復存在。在供給大于需求的市場中,消費者的需要差異化日益明顯,市場競爭加劇,通過市場引導鹽業企業的創新發展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從品牌競爭力、成本競爭力以及宣傳競爭力等方面提出食鹽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策略,力求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1]楊永峰.中國鹽業專營體制改革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1.
[2]胡紅江.我國食用鹽產品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J].中國鹽業,2016,(11):30-35.
[3]張正伯.食鹽消費心理及對策談[J].中國井礦鹽,1990,(5):47-48.
[4]周小梅,史騰騰.我國食鹽業專營制度與放松管制政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1):27-30.
[5]樊玉然,呂福玉,潘春躍.我國食鹽產業鏈利益分配問題及制度求解[J].改革與戰略,2012,(6):139-142.
[責任編輯 興 華]
F27
A
1673-291X(2017)20-0015-02
2017-05-15
薛德樞(1966-),男,山東安丘人,副教授,從事法律史、法律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