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王 旋
(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金融學院,山東日照627682)
陜西省村鎮銀行科學經營的路徑探索
王 慧,王 旋
(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金融學院,山東日照627682)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村鎮銀行對農戶的扶持優勢是明顯的,加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感和經濟發展的質量,促使村鎮銀行在此基礎上尋找發展的新視角、新思路,政府也加大對村鎮銀行的支持力度,改善村鎮銀行治理,促進村鎮銀行業發展。作為農村金融組織形式,村鎮銀行的建立嘗試開放農村市場,增加村鎮銀行的危機意識及其抗風險能力,完善金融風險分散、分擔與補償機制;同時,將村鎮銀行業務作為研究分析的主體,更好開展村鎮銀行業務,加大對村鎮銀行發展及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并進行相應理論和實踐的分析,為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建議,提供更高效和更全面的金融服務。
村鎮銀行;經營形式;區域分布;路徑措施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密切,地方政府對村鎮銀行的發展高度重視,對于支持農村金融發揮著置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促進農村金融良好發展,增加農村地區銀行網點覆蓋率、提高農村金融供給和農村金融的競爭力度,為村鎮銀行的準入資金范圍、注冊資本限額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改善,加快陜西地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提升村鎮銀行支持農戶經濟的力度。
(一)陜西省村鎮銀行的地區分布
據調查,村鎮銀行對符合條件、手續齊全的貸款申請,從調查、審批到發放一般為5個工作日,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信貸審批具有管理鏈條短、決策高效的優勢。村鎮銀行貸款快捷的主要原因是其重在審查農戶的現金流、還款能力和信用狀況,而不僅僅在于抵押擔保。如對湖北省8家村鎮銀行發放的120份農戶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0%的農戶認為村鎮銀行比其他銀行服務更方便快捷,61%的農戶認為村鎮銀行的服務效率高,村鎮銀行在西部地區也有較快的發展。
洛南縣陽光村鎮銀行是由西安市商業銀行與鎮安縣信用聯社共同投資、聯合組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注冊資本300萬元。該行按照“立足洛南、支持三農、服務城鄉、實現雙贏”定位,開設小額農戶貸款、專業農戶貸款、中小企業貸款、農房改建聯保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貸款等信貸產品,重點支持農業龍頭產業的發展,以農戶貸款、農村小企業貸款為主,并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降低貸款成本,對于農戶申請的5萬元以內的小額信貸,在遞交完所有申請材料后,從受理到貸款發放到農戶手里只需要1—3個工作日。如果農戶沒有擔保人或抵押資產,可以五戶相互擔保,申請小額信貸。同時,還可與村委會簽訂貸款協議,專門用于支持“一村一品”發展。該縣部分鄉鎮陸續建立起多家分支機構,不斷擴大農村金融的服務層面,努力將其打造成富有特色的“農戶銀行”。村鎮銀行主要服務于農戶,相對于農村信用社等傳統金融機構,放貸審批時間短,而且手續簡便。西安市高陵陽光村鎮銀行貸款主體將主要是農戶,定位于服務三農的村鎮銀行,將開設小額農戶貸款、專業農戶貸款、微小企業貸款、農房改建聯保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貸款等信貸產品。
目前,陜西省各市均已設立村鎮銀行,其中,西安市最多為6家,占25%;渭南市次之為4家,占16%;寶雞、延安、咸陽三市各為3家,各占12.5%;榆林、商洛、安康、銅川四市最少,均為1家,各占4.16%。陜西省24家村鎮銀行中關中有17家,占70.8%;陜北4家,占16%;陜南3家,占12.5%。這與經濟發展的現實經濟情況相一致。由于關中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比較快,村鎮銀行對農戶的受益面比較大,也形成了關中經濟發展呈向上趨勢的態勢(圖1)。

圖1 各市村鎮銀行數量
從2008—2010年為陜西省村鎮銀行發展的第一階段,2008年陜西省第一家村鎮銀行“寶雞岐山碩豐村鎮銀行”設立以來拉開了村鎮銀行發展的序幕,2008—2012年由一家發展至7家,保持程度發展。2012—2014年為第二階段,此階段處于摸索階段,發展緩慢,僅新增4家。2015—2016年為第三階段,此階段發展迅猛,新增13家,至此陜西省村鎮銀行已經發展至22家。但與省外其他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浙江、山東、江蘇、安徽等省,這些地方均在80家以上。

圖2 各年度設立村鎮銀行數量(家)
(二)村鎮銀行的資本規模
陜西省在村鎮銀行的注冊資本規模方面大部分在3 000萬元以上,其中,3 000萬元以上為19家,占79%;1000萬—3 000萬元為4家,占16%;1 000萬元以下為1家,占4.2%。由于陜西省村鎮銀行發展較晚,所以在注冊資本方面還是處于中等水平(我國村鎮銀行58%注冊資本在1 000萬—5 000萬元之間)。在各區域村鎮銀行平均注冊資本規模方面,關中村鎮銀行平均注冊資本規模最大為4 118萬元,其次是陜北2 875萬元,陜南最少2 775萬元,后兩者差距不大,但與關中的注冊資本規模相比差距很明顯,這是因為關中作為陜西經濟的引擎作用,而陜北、陜南無論是從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都遠遠落后于關中地區。

圖3 村鎮銀行注冊資本規模分布(家)
(三)村鎮銀行的股權結構規模
在股權結構方面,由圖4可以看出,在全省24家村鎮銀行中,有13家在50%—70%之間,占總數的54%;6家在90%以上,占總數的25%;3家在70%—90%,占總數的12.5%;兩家在50%以下。

圖4 發起行持股比例分布(家)
陜西省設立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主要為股份制銀行,其中最多的為中國銀行與淡馬錫合作的7家中銀富登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中國銀行,由圖5可以看出。其次為股份制銀行和農商行各為7家,6家。最少為外資和城商行各為1家。
由圖5可以看出,關中地區的村鎮銀行在經營規模明顯上處于相對優勢地位,無論是存款、貸款還是資產規模,都要遠高于陜北和陜南地區。雖然陜南與陜北相比在平均資產,平均貸款,平均存款方面有落后,但不是很大,只要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陜南依然發展潛力巨大。

圖5 各區域村鎮銀行經營規模比較(億元)
在陜西省村鎮銀行在貸款占資產比例方面,各地區相同均為54%;而在存款占負債方面陜北最高為93%,其次是關中84%,最低的為陜南78%。陜西省村鎮銀行平均存貸比為75.94%,最低為6.55%,最高為136%。村鎮銀行存貸比超過75%的有4家,占比17%。陜西省村鎮銀行平均資產負債率為80.33%,最低為21.13%,最高為96.05%。由此可以看出,與商業銀行平均超過90%的資產負債率水平相比,目前的負債水平仍然偏低。從盈利角度來看,陜北的資產利潤率最高為0.34%,陜南次之為0.03%,最低的為關中為0.02%。這可能與關中的商業銀行較多且競爭力較強,而陜北多煤礦資源近幾年的經濟實力提升較快有關。
(四)村鎮銀行的經營風險
陜西省不良貸款總額600萬元,均值為25萬元,不良貸款率均值比重為0.14%,陜西省村鎮銀行目前情況較好。因為村鎮銀行經營時間較短,很多貸款尚未到期,所以才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不良貸款。由圖6看出,存在不良貸款銀行比例最多的是陜南,最少的為關中,陜北居中。不良貸款比例均值方面,關中由于金融體制完善、風險控制能力強等因素而最低,陜南因經濟落后、信用評級較差而最高,陜北居中。

圖6 各區域村鎮銀行不良貸款比較
在村鎮銀行不良貸款方面,農商行最高為0.11%,其次為城商行0.04%,股份制行和國有行均為0。在其他企業法人機構參股情況下不良貸款比率均值為16.24%,存在不良貸款銀行的比例為0.14%;在沒有其他企業法人機構參股情況下不良貸款比率均值為24.32%,存在不良貸款銀行的比例為0.11%。而存在自然人股東情況下不良貸款比率均值為19.98%,存在不良貸款銀行的比例為0.17%;在沒有自然人股東情況下不良貸款比率均值為17.35%,存在不良貸款銀行的比例為0.13%。
目前,村鎮銀行科技系統普遍比較落后,基本上都是復制發起行或委托其他銀行代理,難以與自身業務發展特點相結合,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相關業務的發展,影響了服務效率。受科技實力限制,單獨開發符合自身業務發展實際的整套科技系統成本昂貴,村鎮銀行一般很難承受。
(一)系統落后,業務單一,人才缺乏
村鎮銀行主要依賴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對利息收入依賴高度依賴,業務模式單一。陜西省村鎮銀行凈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平均超過80%,部分村鎮銀行這一比例更高達100%,與其他類型銀行相比處于較高水平。由于當前農村金融環境欠佳,交通不夠順暢,物質條件、生活環境不如城市優越,金融資源相對匱乏,缺乏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直接導致村鎮銀行人力資源的欠缺。以安塞農銀村鎮銀行為例,定編22人,而目前實有16人,相差6人;關鍵崗位和專業崗人才缺乏,很多崗位員工身兼數職,且沒有銀行從業經歷。信貸、財務、科技等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用工形式均為勞務派遣,除經營風險外,人員風險和管理風險同樣制約其發展。
(二)社會公信力有待加強,公共服務體系落后
近年來,由于新農村建設,農民的貸款需求很旺盛,這就導致存款無法滿足貸款的現象。2015年12月,韓城浦發村鎮銀行存款余額為0.797億元,但貸款余額1.53億元,貸存比為191.89%;個人儲蓄開戶數僅561戶,存款余額1 865萬元,小企業開戶39戶,存款余額535萬元。2012—2015年累計發放貸款551筆,金額高達3.73億元,其中涉農貸款391筆,金額2.94億元。因為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沒有村鎮銀行,開展票據業務也有諸多限制,比如,當資金匯入時顯示客戶姓名、匯出時不顯示客戶姓名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有代理行,但在村鎮銀行當地又很少有主發起行的支行,銀聯系統亦沒有村鎮銀行,這就導致人們在異地存取款的麻煩,無法進入同業拆借市場。
(三)村鎮銀行規模小,支持力度明顯不夠
村鎮銀行規模小,設立村鎮銀行反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村鎮銀行面向農村低端客戶,經營風險相對較高,此時,大銀行發起村鎮銀行時面臨很高的聲譽成本。部分大銀行在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時也僅僅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務角度考慮,為了設立而設立,而不是為了將村鎮銀行做好,對村鎮銀行的發展持無所謂的態度,只要不出風險即可,支持力度明顯不夠。主發起行將村鎮銀行作為一個分支機構來看待,寧愿不發展也不希望出風險而影響其聲譽。一些大銀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在向發起行爭取資源(如增設營業網點、員工招聘等)時很難得到及時回應,發起行的支持非常有限。
一方面,部分發起行設立的村鎮銀行數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一些發起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布局卻非常分散,加之不同的股權架構,經營模式等諸多差異導致管理難度加大;另一方面,缺少完善合理的管理體系,很多發起行目前對村鎮銀行的支持基本上是無償的或者低價格的,比如,在信息系統、員工培訓、資金周轉等方面對村鎮銀行提供無償或者價格非常低廉的支持。這種方式明顯不能適應村鎮銀行的快速發展趨勢。
(四)經營風險相對較高,支農支小急需提升
盡管目前村鎮銀行不良貸款處于較低水平,但這主要是由于村鎮銀行經營時間較短、風險沒有完全暴露所引起。隨著經營時間的增加和貸款的到期,各種風險也將逐漸暴露,村鎮銀行不良貸款水平出現增加的趨勢。農村金融業務總體上具有較高風險,在風險控制方面還很不成熟,村鎮銀行經營中面臨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村鎮銀行發放的純農戶貸款違約率較高,一些村鎮銀行已經出現了一些貸款違約的苗頭。從其他渠道很難獲取資金,村鎮銀行的資金可能被用于一些高風險的用途,如償還高利貸等。村鎮銀行目前在支農支小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離政策要求仍有一段差距。部分村鎮銀行盲目地追求規模相對較大的非農客戶,對真正具有需要的三農戶、中小企業等的金融需求支持力度有限,村鎮銀行在服務“三農”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五)村鎮銀行內部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
農戶收入的不穩定特點直接提高了村鎮銀行的借貸風險。長期以來相關部門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導致了當前農業經濟仍嚴重受限于自然因素的影響,農戶生產一旦遭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很可能導致顆粒無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喪失償還村鎮銀行貸款的能力,大大增加了村鎮銀行的借貸危險。村鎮銀行主要業務仍停留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傳統業務上,服務內容與農村信用社、儲蓄銀行等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并沒有多大差異性。可見,目前村鎮銀行開展的業務結構比較單一,存貸模式與農村信用社等其他商業銀行相比沒有多大差異性,缺乏自身特色。一些地方對村鎮銀行發起人承諾提供的一次性開辦費和風險補助金、免收注冊登記費等不夠完善。在服務“三農”方面,財稅扶持政策并不配套,村鎮銀行也存在可貸資金缺乏、稅收壓力較大、貸款脫農化等問題。農戶自身可提供的抵押物不多,土地作為特殊的生產資料又不能作為抵押,這無疑阻礙了信貸的發放。村鎮銀行注冊資本金較低,導致其抗風險能力較弱,存款客戶特別是一些大額資金不敢進入,影響了負債業務發展。此外,受最大貸款戶比例不得超過注冊資本5%限制,難以滿足一些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影響其資產業務拓展。
(六)農村信用環境制約村鎮銀行業生存與發展
當前,我國智能電網技術持續突破。在電源側和電網側,新能源功率預測及運行控制、分布式電源友好并網、特高壓輸電技術已實現達到先進水平,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電動汽車充換電技術等實踐成果得到推廣應用。但是,在用戶側還存在諸多問題:自動需求響應尚未真正實施,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智能電表尚未規模化使用,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沒有深入開展,電價機制尚未完善,智能電網最重要的特性——互操作性沒有得到滿足,等等。用戶側智能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
目前村鎮銀行信貸支持的主要對象為農戶,他們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在農業保險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村鎮銀行的信貸資金存在嚴重的風險隱患。由于一些農戶對政策產生了很強的依賴心理,凡是國家在涉農方面的政策都被認為是對農戶的“救助”。部分農戶認為,在村鎮銀行借錢可以先不用考慮歸還,從而引發資金的道德風險。同時,農村擔保機制缺失,農戶可用擔保資源稀少,遏制了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加之村鎮銀行發放的貸款多以信用貸款為主,極易形成信貸的道德風險。由于村鎮銀行網點少,經營業務單一形成了村鎮銀行貸款支持農村經濟,資金不足的問題。目前村鎮銀行尚未納入人民銀行結算系統,對公業務無法正常開展,限制了村鎮銀行存款的增長。
要在改善農村金融環境、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高度,加大對村鎮銀行的宣傳力度。鼓勵主流媒體綜合利用多種手段正面宣傳村鎮銀行在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貢獻,大力宣傳部分村鎮銀行在產品服務創新、支持三農方面的典型經驗和模式。不斷提升村鎮銀行的整體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引導資金資源、人才資源流向村鎮銀行。
(一)降低公共服務體系準入門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暢通村鎮銀行結算網絡,提高村鎮銀行服務效率和對客戶的吸引力。加快運作村鎮銀行加入銀聯、發行銀行卡事宜,改變村鎮銀行完全依賴于存折的現狀,增強村鎮銀行競爭力。主管部門應推進村鎮銀行進入同業拆借市場,為其拆借資金提供便利。通過將村鎮銀行納入各種公共服務體系,使得村鎮銀行與其他類型銀行機構處于同等競爭地位。相關政策應考慮到不同地區村鎮銀行經營狀況的差異,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標準而不是“一刀切”。協助村鎮銀行組織資金,對村鎮銀行提供資金支持,逐步消除現有的對村鎮銀行的歧視政策。地方政府應將支農、涉農資金優先考慮由村鎮銀行代理,支持部分財政存款的基本賬戶或結算賬戶優先在村鎮銀行開戶,縣以下單位的各類涉農資金、財政資金等可存入村鎮銀行,而不是限制財政性存款和村級集體經濟存款存入。隨著村鎮銀行網點的增加,優先考慮由村鎮銀行代理各行政及事業單位的代發工資業務等等。
(二)村鎮銀行逐步實施差異化經營
與其他類型商業銀行相比,村鎮銀行起步晚、資本規模小、業務發展尚不成熟。首先,監管部門應適當降低對村鎮銀行的監管要求。譬如,對村鎮銀行的部分監管指標降低要求,適當放開對村鎮銀行新增貸款規模限制;降低村鎮銀行分支網點審批門檻,幫助村鎮銀行形成服務網絡,對待村鎮銀行的發起行實施差別化監管。其次,對不同村鎮銀行實施差別化監管政策。各地村鎮銀行在業務模式、資產規模、盈利狀況和經營風險等方面已經出現很大差別。建立村鎮銀行分類評價體系,對村鎮銀行進行分類。在嚴控風險的情況下,區別監管,鼓勵先進村鎮銀行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支持設立村鎮銀行專委會,以規范和指導村鎮銀行的發展、推廣和業務創新。最后,對不同區域村鎮銀行實施差別化監管政策。由于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很不平衡,根據村鎮銀行只能在縣域內經營,不能跨區經營,單個縣域內金融需求非常有限的實際情況,建議對在一定范圍內放開跨區縣經營限制。
(三)積極吸引社會各方資源,加強機構間交流合作
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發起村鎮銀行,充分發揮村鎮銀行這種微小金融機構在落后地區的相對優勢。應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在發起設立村鎮銀行中的作用,積極利用此類機構在開展農村金融業務方面的專業優勢,但要特別注意對這類機構發起村鎮銀行的風險管控。積極引入其他法人機構投資者參股村鎮銀行,鼓勵本地企業特別是涉農企業入股,充分發揮其對于村鎮銀行績效的積極作用。在陜北陜南引導資源向此區域轉移,成立村鎮銀行專業委員會,搭建村鎮銀行之間的交流平臺,在技術、信息、政策等方面實現共享,及時反映村鎮銀行業存在的問題及要求。組織人員對村鎮銀行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幫助村鎮銀行員工提高業務水平。建議先設立村鎮銀行的樣本認證,為后設立村鎮銀行提供模板,促進村鎮銀行業務發展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優化農村金融法律環境,完善農村信用擔保機制
構建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完善金融風險散、分擔與補償機制。加快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公司和農業擔保公司,實現風險分擔,減少村鎮銀行信貸風險,探索符合農村金融特點的新型增信手段。農村企業和農戶普遍缺乏抵押品,村鎮銀行雖已嘗試利用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進行貸款,但這種做法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真正的抵押,一旦出現糾紛,會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建議相關部門在法律層面上探索消除這一障礙的做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抵押品不足的問題。對于農村其他集體資產和權利,也應積極探索抵押質押模式,充分發揮這些資產和權利的價值功能。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開展信用村鎮建設,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信用檔案,加大對存在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或個人的曝光和懲戒力度,提升地方整體信用水平,改善地方信用環境。從法律意義上講,保持和尊重村鎮銀行獨立法人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加大在管理、業務、資金、技術等方面對村鎮銀行的支持力度。村鎮銀行之間要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建立規范的業務關系,使得雙方成為真正平等的交易主體。
(五)逐步完善村鎮銀行的管控模式
隨著設立村鎮銀行數量的增加,發起行應不斷建立完善符合自身特點的村鎮銀行管控模式。發起行發起設立多家村鎮銀行的,應逐步實施對村鎮銀行的標準化管理,統一授權、統一標識,通過流程銀行建設實施標準化管理,為村鎮銀行發展提供可復制的商業模式。發起行應在相對集中的區域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加強資源整合,通過集合的方式形成規模,識別有主導產業的小城市、縣域及農村地區,合理安排村鎮銀行投資布局,避免盲目機構擴張導致機構設立過于分散,以此來降低管理成本。一家發起行在同一地區可以設立多家村鎮銀行,實施規模化經營,通過設立區域的相對集中,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發起行發起設立多家村鎮銀行的,應根據相關要求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管理總部,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管控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改善村鎮銀行治理,促進村鎮銀行業發展。
(六)深化村鎮銀行改革,增強為“三農”服務的實力
針對村鎮銀行存在的突出問題,要以產權、組織制度創新為突破口,明晰產權關系,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強化約束機制,把村鎮銀行真正辦成為“三農”提供全方位服務的金融機構,解決村鎮銀行覆蓋率低、供給量不足、競爭不充分、延伸服務缺位等問題。村鎮銀行需要對農戶資金支持,才能獲得國家支持發展的信貸支持。通過改革和整合農村金融機構,提高資金供給能力,為農戶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和多樣化的金融工具。通過特殊的制度安排,構建規范化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滿足長期性、高風險農村經濟活動對金融的需求。通過不斷完善政府監管體系,增加對農戶的小額信貸投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戶收入;實行貸款利率補貼和免繳存款利息稅的優惠政策,減輕農戶的負擔,扶持村鎮銀行的健康發展。
[1]王新富.農村金融風險:分擔及補償———以黑龍江省為例[J].銀行家,2015,(10).
[2]秦紹娟.多元金融視角下我國村鎮銀行發展探析[J].商,2014,(4).
[3]陸紅軍,王蘭鳳.中國村鎮銀行定位與運作[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101-111.
[4]楊志強.區域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與發展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137-144.
[5]鄭毓盛.小額貸款的理論、實踐和危機[J].中國農村經濟,2013,(3).
[6]張林軍.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商情,2013,(5).
[7]郭婧.推進村鎮銀行發展的必要性及對策分析[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6).
[8]武文超.村鎮銀行業務發展現狀及風險控制探析[J].中國市場,2015,(52).
[9]潘庭庭.村鎮銀行發展綜述[J].財政金融,2015,(7).
[責任編輯 柯 黎]
F832.2
A
1673-291X(2017)20-0113-04
2017-04-20
王慧(1955-),男,研究生,教授,從事區域經濟與金融研究;王旋(1986-),女,碩士,講師,從事金融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