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娟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 許昌 461000)
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患者早期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臨床療效
楊亞娟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 許昌 461000)
目的:觀察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患者早期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54例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利尿、鎮靜、吸氧、強心及擴張血管等措施,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對照組患者首先給予無創通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心率、呼吸、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等相關生命征變化 。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3%,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7.8%,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呼吸、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水平較治療前明顯好轉,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患者早期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可維持有效肺通氣,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療效
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是由心肌梗死、高血壓或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引發,表現為心功能受損、心肌收縮力短時間內明顯降低、心臟負荷增加、心排血量嚴重下降、肺循環壓力上升等[1]。臨床癥狀以呼吸困難、肺水腫等為主,病情危急,如未得到有效搶救,可迅速發展為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較高[2~3]。本研究對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患者實施早期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患者54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3例、冠心病11例、高血壓心臟疾病10例、擴張型心肌病6例、感染性心內膜炎4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觀察組:男18例,女9例;年齡40~71歲,平均年齡(59.43.7)歲。對照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9.23.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及相關檢查符合急性重癥左心衰竭診斷標準;無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禁忌癥;已簽署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鎮靜、利尿、擴血管、強心等急救措施。觀察組患者明確診斷、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立即給予經口氣管插管,外接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通氣模式為Pressure-SIMV或Volume-SIMV模式。兩種模式相同參數設置為:呼吸12~18次,吸氣t=1.2 s,I:E為1:1.5~3.0,PSV設置為8~12 cm H2O,Flow Trig適宜流速為1~3 L/min,PEEP為6~15 cm H2O。Pressure-SIMV模式吸氣壓力控制在10~20 cm H2O為宜,Volume-SIMV模式控制潮氣量在8~10 ml/kg,吸氧濃度均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過渡,機械通氣時保證患者PaO2>60 mm Hg,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調整機械通氣時間。對照組患者首先給予無創機械通氣1 h,臨床表現無明顯改善者行有創機械通氣,通氣標準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及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心率(HR)、呼吸(RR)、氧分壓(PaO2)及二氧化碳分壓(PaCO2)變化。療效標準:患者呼吸困難等癥狀顯著緩解,心功能指標明顯改善,意識清晰,為顯效;患者呼吸困難等癥狀減輕,心功能逐漸恢復,為有效;患者左心衰竭癥狀及心功能無明顯改變或加重,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統計采用軟件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HR、RR、PaO2及PaCO2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HR、RR、PaO2及PaCO2均較治療前顯著好轉,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HR、RR、PaO2及PaCO2比較()

表 2 兩組患者HR、RR、PaO2及PaCO2比較()
時間 組別 n HR(次/min)RR(次/min)PaO2(mm Hg)PaCO2(mm Hg)治療前 對照組 27 140 8.4 t 1.942 0.478 0.252 0.478 P>0.05 >0.05 >0.05 >0.05治療后 對照組 27 115 8.5觀察組 27 14618 37.46.2 49.28.6 57.916 38.26.1 49.88.9 56.8 9.2觀察組 27 10429 34.27.6 74.78.4 48.1 9.3 t 2.018 7.360 3.918 3.972 P<0.05 <0.05 <0.05 <0.0521 22.13.9 89.217.3 38.1
急性重癥左心衰竭患者以呼吸困難及肺水腫癥狀為主。機械通氣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氣體分布,增加肺泡通氣量,提升氣道及肺泡內壓力,減少滲出,減輕肺水腫,促進有效的氣體交換,糾正患者因呼吸困難導致的耗氧量增加、呼吸肌疲乏等現象[4~6]。
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HR、RR、PaO2及PaCO2水平均顯著改善(P<0.05)。表明,早期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氣質量,降低二氧化碳分壓和氣道阻力,減輕心臟負荷,促進心排出量的恢復,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1] 付金玉,李科倫.早期應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左心衰竭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8):1142-1143
[2] 楊成彬.有創機械通氣及無創機械通氣搶救急性重癥左心衰竭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2013,33(16):3863-3865
[3] 李斯南,朱述陽,羅濤,等.序貫性通氣治療重癥急性左心衰竭(ALHF)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評價[J].河北醫學,2016,22(11):1802-1805
[4] 陳科.有創呼吸機正壓通氣治療急性重度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40例[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5,27(5):97-99
[5] 邱祖紅,殷樂,居置波,等.機械通氣輔助治療老齡患者急性左心力衰竭并發呼吸衰竭的療效[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5,21(5):650-654,699
[6] 楊召伍,陳澤江,鐘江華,等.無創正壓通氣對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呼吸情況及血氣指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2015,35(12):3289-3291
R459.7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30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