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丹 李青 梁道臣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院骨二科 中山 528400)
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腰椎結核對患者植骨融合率、VAS評分及損傷神經恢復的影響
范志丹 李青 梁道臣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院骨二科 中山 528400)
目的:探究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腰椎結核對患者植骨融合率、VAS評分及損傷神經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接診的20例腰椎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實施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隨訪1年。分析患者治療前后植骨融合率、VAS評分及損傷神經恢復情況。結果: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者VAS評分顯著降低、損傷神經恢復明顯(P<0.05);隨訪1年,患者植骨融合率為100.00%,平均植骨融合時間為(6.682.32)個月。結論: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腰椎結核患者,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植骨融合及損傷神經恢復。
腰椎結核;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影響
腰椎結核是臨床常見的全身骨關節結核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和功能障礙,給患者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積極作用[1~3]。本研究對腰椎結核患者實施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治療效果較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腰椎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2.757.26)歲;患病時間2個月~3年,平均患病時間(12.652.61)個月;第2~3腰椎結核4例,第3~4腰椎結核12例,第4~5腰椎結核4例。結合脊髓神經功能ASIA分級:B級1例,C級2例,D級5例,E級12例。所有患者均經X線、CT或MRI檢查診斷為腰椎結核,且均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1)術前準備:術前給予患者四聯抗結核治療,異煙肼片0.3 g、乙胺丁醇片0.75 g、吡嗪酰胺片0.75 g、利福平膠囊0.45 g,1次/d,口服,連續治療2~4周。同時給予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當患者白蛋白>35 g/L、血紅蛋白>100 g/L、結核中毒癥狀減輕、血沉<60 mm/h時可實施手術治療。(2)手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全麻;于患者右側或左側髂后上棘取足量松質骨,制成骨粒備用;以病變椎間隙為中心,作一后正中切口,置入椎弓根螺釘;結合術前CT診斷確定置釘方案,若兩個椎體破壞較嚴重,可對其相鄰正常椎體進行置釘操作;若兩個椎體破壞程度較輕,即可對患椎進行置釘操作;若單個椎體破壞較輕,可對該椎體及相鄰椎體進行置釘操作;置釘后,進行病灶清除,以破壞較重側作為手術入路,并在其對側安裝預彎的連接棒,將其適度撐開;切除后部韌帶、棘突、雙側椎板及部分上、下關節突,充分顯露神經根及硬膜囊,向對側牽引硬膜囊;經椎間隙途徑將膿液吸盡,使用刮匙徹底清除壞死椎間盤組織、結核性肉芽組織及死骨,直至無明顯病變組織刮出,若患者椎旁膿腫范圍較廣,可切除全部關節突關節,但應避免傷及椎體前方大血管;病灶清除后,用0.9%氯化鈉注射液(含有雷米封)徹底沖洗術區;將0.3 g雷米封針和松質骨骨粒混合,植于病灶內,如有多余骨粒,可行關節突間植骨;安裝橫連、連接棒,旋緊螺釘,逐層縫合手術切口,給予置管引流。(3)術后處理:術后48 h拔除切口引流管,予以抗感染治療3天,并繼續予以四聯抗結核治療,連續治療12~18個月。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下床活動。
1.3 評估指標及標準
1.3.1 評估指標 隨訪1年,觀察患者植骨融合率及術后VAS評分、損傷神經恢復情況。
1.3.2 評估標準[4]VAS評分采用VAS疼痛評估量表進行,總分為0~10分,評分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明顯,治療效果越差;神經恢復情況選擇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制定的標準進行評定,主要分為A、B、C、D、E 5級,越接近E級,治療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 1 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 1 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VAS評分治療前 20 6.892.35治療后 20 3.520.61 t 6.208 P<0.05
2.2 患者治療前后損傷神經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后,患者損傷神經較治療前均明顯恢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 2 患者治療前后損傷神經恢復情況比較(例)
2.3 20例患者術后植骨融合率 隨訪1年,20例患者平均植骨融合時間為(6.682.32)個月,植骨融合率為100.00%。
研究顯示[5],近些年脊柱結核患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以腰椎結核發病率最高,該病起病較隱匿,早期癥狀不顯著,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使脊柱椎體被破壞,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壓迫脊髓和神經,出現功能受損。
目前,臨床治療腰椎結核以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為主。臨床調查發現[6],保守治療時間較長,患者長期臥床,易增加壓瘡、肺炎等并發癥發生的幾率。手術治療腰椎結核主要以清除病灶、解除神經壓迫、矯正脊柱畸形及重建脊柱穩定性為原則。本研究對20例腰椎結核患者實施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后發現,因其解剖入路方式較簡單,創傷較小,可有效減輕對肺部及腹腔臟器的影響,改善患者疼痛癥狀,且手術矯正畸形及維持效果顯著,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利于植骨融合。綜上所述,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腰椎結核,可有效促進植骨融合及損傷神經恢復,改善患者疼痛癥狀,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吳青坡,劉志平,孫國紹.后路經椎間隙病灶清除一期內固定治療腰椎結核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15):62-64
[2] 趙斌,王浩,趙軼波,等.后路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結核[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2):116-120
[3] 耿曉林,賈金領.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腰椎結核[J].骨科,2016,7(3):172-175
[4] 李娟,王會仁,姜允琦,等.胸、腰椎結核病灶清除聯合應用局部緩釋抗結核藥物的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2):129-136
[5] 楊利斌,李愛國,楊素敏.一期后路下腰椎結核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的療效觀察[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5,10(2):208-212
[6] 崔文寧,陳小艷,錢文杰,等.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長節段固定治療青壯年腰椎結核[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7):777-778
R529.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47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