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宇
(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心內科 柘城 476200)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腦梗塞效果評析
張景宇
(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心內科 柘城 476200)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療法用于腦梗塞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腸溶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采用腸溶阿司匹林+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梗塞患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腦梗塞;中西醫結合;效果
腦梗塞具有發病急、死亡率高、病情重等特點,屬于腦血管常見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主要由于機體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出現腦缺氧、缺血,引起腦軟化和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臨床表現為語言障礙、行動不便、偏身麻木、口角歪斜、偏癱等[1]。及時有效的治療對降低該病死亡率意義重大[2]。本研究采用腸溶阿司匹林+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腦梗塞,取得良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8.415.27)歲,平均病程(5.622.41)年,合并高血壓病35例、合并糖尿病15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68.525.87)歲,平均病程(5.532.85)年,合并高血壓病36例、合并糖尿病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腸溶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32025901)口服,1次/d,50 mg/次。觀察組采用腸溶阿司匹林+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腸溶阿司匹林用量及方法同對照組。(1)補陽還五湯加減方劑組成:川芎、紅花、桃仁、當歸尾各6 g,地龍、赤芍各10 g,生黃芪50 g;心痛、胸痛者,加用全瓜萎適量;病程長久、肢體麻木者,加用蜈蚣、全蝎、白附子適量;肌肉萎縮者,加用阿膠、鹿角膠適量;言語不利者,加用石菖蒲適量;口舌歪斜者,加用僵蠶、全蝎、附子適量;全身不遂者,加用防風適量。煎服,200 ml/劑,1劑/d,分兩次早晚服用。(2)針灸:取穴極泉、委中、昆侖、沖陽、足三里、環跳、風池、三陰交、陽陵泉、曲池、尺澤、合谷、外關、內關等,1次/ d,10次為1療程,休息2~3 d,再繼續1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主要評分項目為面肌、下肢肌力、步行能力、上肢肌力、言語、意識、手肌力,0~45分,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2)療效評定:患者能夠正常行走,肌力恢復至Ⅳ級以上,且生活能夠自理,為顯效;患者病情逐漸好轉,生活需依靠別人,為有效;患者仍存在行動不便、語言障礙等癥狀,且無好轉趨勢,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表 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28.460.42*對照組 50 28.523.45 11.362.453.66 15.69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腦梗塞包括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屬于缺血性腦卒中的統稱,是由于腦血液供應障礙而引起的腦軟化和腦組織壞死,并伴有相應部位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偏癱、失語等[3]。若患者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滯度增加,影響患者語言功能、視力功能,加重腦神經受損。臨床常用藥物為腸溶阿司匹林,為血小板抑制劑,可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凝聚,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減輕腦組織缺氧狀態,但整體治療效果不佳[4]。
中醫認為腦梗塞屬“中風”范疇,主要由積損正衰、情志不節、飲食不節、勞倦內傷,導致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調、經脈閉阻、淤血痰熱內結而發病,治療原則為扶正補氣行滯、瘀去而生新、氣行瘀除、氣旺血運[5]。補陽還五湯屬理血劑,主要由川芎、紅花、桃仁、當歸尾、地龍、赤芍、生黃芪組成,其中黃芪為君藥,有祛瘀通絡、氣血旺行、補脾胃之元氣的作用;當歸為臣藥,有化瘀而不傷血、活血養血的功效;紅花、桃仁、川芎、赤芍為輔藥,可活血化瘀;地龍為佐藥,可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可達通絡止痛、解痙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6]。
現代藥理學認為[7],紅花可擴張患者腦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外周阻力;川芎可改善腦細胞缺氧狀態,加快血液流動;地龍可擴張患者腦血管,對抗氧自由基;赤芍可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結合針灸,調和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增加療效。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腸溶阿司匹林+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腦梗塞療效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整體療效,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1] 張秋萍,李巧蘭,楊敏,等.中西醫結合抑制腦梗塞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4,35(6):671-672
[2] 張利斌,何蕓.醒腦開竅針刺法配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進展性腦梗塞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6,22(9):1438-1441
[3] 支英豪,黃建平,胡萬華,等.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對腦梗塞療效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0):886-888
[4] 劉瑩.中西醫結合與心理療法治療腦梗塞后遺癥80例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4,4(2):213-214
[5] 楊有文.中西醫結合治療外側裂區腦挫裂傷并發腦梗塞的臨床效果觀察[J].甘肅醫藥,2015,34(12):930-932
[6] 王東曉.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伴高血壓病患者的療效[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14):69-70
[7] 唐寧.中西醫聯合療法在腦梗塞治療中的療效及應用價值觀察[J].醫藥與保健,2015,23(8):47
R255.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72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