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蘭
(河南省周口永興醫院神經內科 周口 461400)
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對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血清血小板水平變化的影響
劉俊蘭
(河南省周口永興醫院神經內科 周口 461400)
目的:分析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對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血清血小板水平變化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劑量環孢素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進行治療,觀察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血小板水平變化。結果:治療后,兩組的血清血小板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血清血小板升高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可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促進患者的預后,效果優于采用常規劑量單一環孢素治療。
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小劑量環孢素;左旋咪唑;血清血小板水平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貧血,對患者的危害較大,可造成患者出血和感染,嚴重的還會對患者的神經和心血管系統造成損害,在明確診斷后需及時治療,降低再生障礙性貧血對患者造成的傷害[1]。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了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與常規劑量單一環孢素治療對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血清血小板水平變化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2.34.1)歲;病程3~22個月,平均病程(14.30.8)個月。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42.54.0)歲;病程4~21個月,平均病程(14.50.7)個月。所有患者根據臨床癥狀、血象、骨髓象等確診為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環孢素(國藥準字H10940007)治療,用藥劑量5 mg(/kg·d),2次/d,口服。觀察組給予環孢素(國藥準字H10940007)2 mg(/kg·d),2次/d,鹽酸左旋咪唑顆粒(國藥準字H12020340)100 mg/d,3次/d,口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6個月,在治療期間做好臨床護理。在治療完成后于清晨空腹條件下抽取患者靜脈血2 ml,及時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鉀作為抗凝劑,充分搖勻后,使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全自動流式細胞分析儀對血清血小板進行檢測,記錄患者的血小板含量。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血清血小板水平;(2)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4 評價標準 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臨床典型癥狀完全消失,血清相關檢測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明顯,血清相關指標有明顯的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血清相關指標變化較小。顯效+有效=總有效。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治療效果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血清血小板水平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血小板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血小板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升高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血小板水平比較(×109/L,)

表 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血小板水平比較(×109/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50 14.22.7 31.322 <0.05對照組 50 14.32.5 30.5 2.2 18.470 <0.05 t 0.204 25.692 P>0.05 <0.052.4 19.2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16例(32.0%)、有效22例(44.0%)、無效12例(24.0%),治療總有效率為76.0%;對照組顯效15例(30.0%)、有效21例(42.0%)、無效14例(28.0%),治療總有效率為72.0%。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較為復雜,因而臨床治療難度較大,該病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傷害,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研究中采用的環孢素就屬于一種免疫抑制劑,在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該藥物能夠調節T細胞亞群比例,對T細胞表達白介素-Ⅱ受體產生抑制作用,對高粒單核細胞集落單位的生長發揮促進作用,通過有效的免疫調節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長時間使用可引起相關的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
左旋咪唑在臨床上具有免疫調節和免疫興奮的功能作用,對T淋巴細胞的成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可使患者機體內產生不同的淋巴因子,較好地調節患者出現的免疫紊亂[3~4]。
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了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治療,減少環孢素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用藥劑量的同時,加入了左旋咪唑藥物,這兩種藥物能夠較好的發揮造血作用。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本身的血小板計數較低,通過這兩種藥物的造血作用,能夠逐步提高血小板計數,改善患者的預后。相關研究結果表明[5],在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中采用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治療,能夠增加血小板計數,調節患者的血清成分。綜上所述,采用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可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促進患者預后,效果優于采用常規劑量單一環孢素治療。
[1] 梁波.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8):3381-3382
[2] 李娟.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8):1463-1464
[3] 張曉南.小劑量環孢素聯合左旋咪唑治療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1):178-179
[4] 蘇雁,鄭杰,張利強,等.環孢素A治療非輸血依賴型兒童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療效分析[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15,20(1):27-31
[5] 李紅藝,李金星,薛民栓,等.分析探討小劑量環孢素A聯合左旋咪唑治療初治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9):140-141
R556.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82
201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