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梅 陳柳紅 馮雪連
(廣東省云浮市人民醫院 云浮 527300)
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對搶救效果的影響
謝燕梅 陳柳紅 馮雪連
(廣東省云浮市人民醫院 云浮 527300)
目的:探討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方法:將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155例AMI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2016年6月前共接收77例為對照組,為其提供臨床常規搶救護理措施;2016年6月后收治的78例作為研究組,按照急診護理路徑實施搶救。比較兩種護理模式下對AMI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結果:研究組患者在急診科用時均短于對照組;研究組預后恢復時間較對照組快;研究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上述對比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實施急診護理路徑使搶救工作更加規范、準確,可有效縮短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時間,對改善患者預后恢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路徑;搶救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且病情危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致死、致殘率高、預后差等特點。近年來AMI發病率正隨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不斷上升,AMI的治療護理已成為目前臨床重點研討的項目之一。有學者研究發現[1],在搶救過程中把握時機,高質量、高效率實施每項搶救工作,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5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急診護理路徑對AMI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155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2016年6月前接收的77例為對照組,男48例,女29例;年齡45~73歲,平均(59.027.4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270.69) h。2016年6月后接收的78例為研究組,男47例,女31例;年齡46~75歲,平均(60.147.39)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590.48) 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肺、腎功能不全者;合并結締組織病、腫瘤或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臨床常規搶救護理措施。研究組按照急診護理路徑進行搶救工作,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在院內醫學專家的指導下,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與急診科相應制度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由急診科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其余組員為科室內2名主管護士、1名責任護士以及2名護士構成。對小組成員定期進行急救等相應知識培訓,小組組長負責對各成員進行考核,以達到完全落實本院的醫療質量要求和安全制度。(2)急診護理路徑具體實施:快速分診:分診護士在患者入院3 min內進行診斷(分診護士要求經驗豐富,能夠準確判斷病情),排除胸痛等其他疾病后引導送入重癥搶救室A區。協助診斷、救治:患者入院后15 min內,急診科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檢查,并將心電圖等檢查結果及時上傳,醫生根據檢查結果確定搶救措施;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按照急救順序規范進行操作,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吸氧、上心電監護,做好除顫準備,采集心梗血標本套餐,遵醫囑用藥,完成護理評估、記錄;安排護理人員指導家屬完成急診掛號、交費以及辦理入院手續等。轉運準備:患者入院30 min內,急診護理人員完成患者入院時護理評估、以及相應的術前準備。轉運:患者入院60 min內,做好急診患者轉運準備,完成轉運、交接工作。
1.4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患者的急救時間,包括搶救中診斷時間、急救總用時、球囊擴張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統計患者治療后疼痛緩解時間、臥床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3)觀察兩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如AMI再復發、休克、心律失常等。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急救時間比較 研究組急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 1 兩組急救時間比較(min,)

表 1 兩組急救時間比較(min,)
組別 n 搶救中診斷時間 急救總用時 球囊擴張時間研究組 78 0.9714.39對照組 77 3.140.36 38.128.64 69.35 1.28 57.0611.12 124.6750.68 t 14.407 11.850 9.270 P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預后比較 研究組預后恢復時間,包括疼痛緩解、臥床以及住院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 2 兩組預后比較(

表 2 兩組預后比較(
組別 n 疼痛緩解時間(h) 臥床時間(d) 住院總時間(d)研究組 78 3.212.15對照組 77 5.891.84 10.241.68 13.64 4.95 t 11.092 13.235 10.676 P 0.000 0.000 0.0001.06 15.733.25 20.17
2.3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僅有2.56%,而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達14.29%,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 3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冠狀動脈出現閉塞,繼而使心肌血供受阻誘發的一系列缺血表現,一旦發病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時有效的搶救則成為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而在這一過程中,還需配合科學、精準的護理干預,以期提升搶救效果。急診護理路徑是在傳統急救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在入院分診、評估、常規檢查等環節中有主動性、實效性、規范性地完成操作[2]。由于急救的“時間窗”對挽救AMI生命具有關鍵作用,而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可有效減少患者在搶救前的滯留時間,為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搶救效果奠定有利基礎。
研究顯示: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研究組患者在急診停留時間明顯短于行常規搶救程序的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AMI復發率及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等預后指標均優于對照組。鐘麗紅等[3]學者在類似研究中得出結論:使用急救護理路徑能夠較好的穩定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縮短搶救時間與住院時間,對促進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與本文結果高度一致。分析原因可能為急診護理路徑是在對患者實施急診護理時,讓各項護理操作更加規范化、系統化,繼而使護理工作擺脫以往個人護理的限制性,最大限度的展現集體水平,多環節、多部分的緊急護理同時展開,為患者贏得更多搶救時間,從而獲得最佳的搶救效果。綜上所述,急診護理路徑護使護理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縮短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與急診停留時間,為患者贏得有效的搶救時間,對增加搶救成功率、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1] 錢文茹,劉有為,楊春艷,等.結構式心理干預對急診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3,19(1):154-155
[2] 程光文,金秀琴.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治療的效果評價[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5):1070-1071
[3] 鐘麗紅,林巧麗,黃慶芬.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4,25(23):3579-3581
R473.5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96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