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郝志勇,吳鴻春
?
中國體育學科近十年研究動態的CiteSpace計量分析
張 濤,郝志勇,吳鴻春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重慶,400715。
本文基于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選定被CSSCI收錄的中國體育類核心期刊10種包括《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等2006-2015年發表的所有論文(最后檢索時間為2016年3月23日)為數據來源,應用citespaceⅢ對關鍵詞、研究作者、科研機構等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用科學知識圖譜的方式直觀呈現近十年來體育學科領域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研究力量和代表,整理學科研究領域演進關鍵節點文獻,并預測體育科學研究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體育科學;研究動態;CiteSpace;計量分析
信息數字化時代下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大數據信息呈現爆炸性倍增態勢,科學研究中如何對海量數據進行有效的信息挖掘,發現隱藏在數據源背后的價值信息以及探索信息本質特征與規律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信息可視化技術的發展為當代的大數據處理與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剛開始源于科學計算可視化和數據可視化技術,通過信息可視化技術和一系列的計算機程序,將大量的文獻信息數據通過科學知識圖譜的方式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揭示科學知識領域發展演進的背景、動力和概貌,探測學科知識領域研究的前沿與熱點等問題[1]。科學知識圖譜就是以科學知識為研究的對象,綜合運用科學計量學、應用數學、信息可視化技術、圖形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揭示科學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2]。通過對文獻數據信息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實現學科知識的可視化,便于對科學增長、科學范式轉換、學科領域的演進以及學科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挖掘與分析學科知識領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對該學科領域的研究和相關研究者的意義重大,可以使研究者及時并準確地把握和跟蹤學科知識領域的研究前沿,研究熱點和研究的最新演化動態,并能夠預測學科知識領域的發展方向和進一步研究的熱點問題。
CiteSpace是美國Drexe1 大學陳超美博士基于JAVA平臺開發的應用于科學文獻中識別并顯示科學發展新趨勢和新動態的可視化軟件。其可用于作者、關鍵詞共現、機構合作、作者共被引與文獻共被引等的分析,分析研究某一研究領域隨時間變化的不同階段研究前沿,以及研究前沿與知識基礎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通過繪制近十年來體育學科領域的科學知識圖譜,對當前研究熱點、研究前沿以及研究力量和代表進行梳理并預測中國體育科學未來研究發展趨勢。
2.1 數據來源
本文所有數據來源于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的10種中國體育類核心期刊包括《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等在2006-2015年發表的所有論文8 478篇,數據最后更新時間為2016年3月23日。
2.2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來源于中國10種體育類核心期刊《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和《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等在2006-2015年發表被CSSCI收錄的論文17 361篇文獻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并對關鍵詞和被引文獻數據進行了規范化處理以便于統計分析,如將關鍵詞“公共服務”“公共體育服務”“體育公共服務”統一合并為“公共體育服務”。
3.1 研究熱點—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
研究熱點是在某一時間段內,有內在聯系的、數量相對較多的一組論文所探討的科學問題或專題[3]。關鍵詞共現網絡可以展現一段時間內相關文獻集中反映出的研究熱點詞匯。熱點是學者關注的一個永恒話題,本文借用此方法和技術對體育學科知識領域的關鍵詞共現網絡進行分析,探測體育學科知識領域的研究熱點情況。
將處理完畢的數據導入CiteSpaceⅢ中,節點類型(node types)選擇關鍵詞(Keyword);選擇時區(time slicing)從2006至2015,年限跨度為,即每5年作為一個時區;閾值選擇為Top 50,即在每個時區中選擇前50個高頻出現的節點;剪枝方式的選擇為尋徑(PathFinder),其可以簡化網絡并突出重要的結構特點且具有唯一解,點擊“GO”運行得到初始知識圖譜。在可視化界面中進行聚類調整,設置參數,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1所示),聚類后模塊值(Q值)和平均輪廓值(S值)分別為0.6979、0.7542。通常當Q值>0.3就意味著劃分出來的社團結構是顯著的,當S值在0.7時,聚類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類一般認為是合理的。本文的Q值和S值完全符合聚類要求,共得到70個節點和84條連線,說明研究的聚類圖示合理的。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其節點越大出現頻次越高,表示該關鍵詞在網絡節點中重要性越高;每個節點之間的連線多少代表節點間的相關程度,社會網絡分析理論里中心性較高的節點在網絡中起連接作用。

圖1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
根據節點和連線將其分為6個研究熱點聚類群(如表1所示:學校體育類、體育理論類、競技體育與管理服務類、體育文化類、運動員與動物實驗類、體育產業發展類。可見中國體育科學研究呈現多元化、多層次,體育本質性研究、實用性研究與功能性研究相結合,研究結構比較合理。
結合圖1所示,在聚類群1學校體育類研究中,前3名高頻關鍵詞分別是“學校體育”(556次)、“大學生”(343次)、“體育教學”(228次)。其次是“體育課程”(178次)。新時代背景下學校體育發展方向以及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探索體育教學包括課程設置與資源開發新方法新思路是該聚類群的研究熱點。學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的基礎,具有基礎性和系統性特征。該聚類研究[4][5]部分針對高校體育教學、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校體育政策的相關研究也是一大關鍵點。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是體育研究中最多的一個群體,相關研究主要涉及大學生鍛煉動機和影響因素、體育消費、體質心理健康狀況以及體育鍛煉對其影響等。
在聚類群2體育理論類研究中,“體育研究”“奧運會”“體育法”為該領域三大高頻關鍵詞。該聚類體育研究涉及面比較多,包括一些體育基本概念類研究。也從不同角度對體育某一領域進行了闡釋。如體育發展研究包括國外體育發展研究和國內體育發展研究,特別是國內體育發展研究,大到整個體育事業、產業發展,小到具體的層面的社區、學校、度假村等發展研究均有探討;自2001年宣布北京申奧成功之后,以奧運會為主題的相關研究呈現暴增趨勢,到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第29屆奧運會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政治、文化效應,圍繞奧運展開的深入探索,包括對于體育強國的重新認識[6] [7]、不同競技項目優劣對比[8-10]等等;隨著現代體育的不斷發展,體育法制建設與完善、公民體育權利、體育仲裁、學校體育傷害等問題備受關注,他是中國體育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重要標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全民健身和體育經濟產業發展這個基礎之上,體育法制建設也將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
在聚類群3競技體育與管理服務類中,“競技體育”出現頻次最高為468次,其次是“公共體育服務”“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競技體育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綜合效能,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經過歲月洗禮和百年奧運的巨大成功之后逐步崛起,新時期如何在崛起的基礎上實現中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必須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議題。多數研究分析了影響中國競技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外因素,提出相關對應措施及實施辦法[11]。體育強國是新時期中國體育工作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與任務,力爭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那么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體育強國的基礎就顯得尤其重要,全面健身與體育強國存在有機聯系[12],圍繞體育強國這個中心點,從3個不同的維度進行相關研究是該聚類一大特點。
在聚類群4體育文化發展類研究中,“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學”的出現頻次分別為271、254、201次。其中“體育社會學”突現率高達20.64。體育文化涵蓋內容比較寬泛,包括與體育有關的思想體系、組織體系、操作體系。除此之外,體育文化中還包含著若干體育亞文化,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又是頗具傳統色彩的文化形態。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針對體育社會學的探討也是近年體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如陳小英在《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若干問題的分析》中認為中國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只是形成了基本架構[13];盧元鎮提出給體育社會學一個準確的學科定位[14]。除此之外,體育社會學作為一個多元理論學科,社會公共體育服務、競技體育社會價值、體育事業改革等也均屬于體育社會學研究范疇。
在聚類群5體育產業發展類研究中,“體育產業”“中國體育”“體育發展”是三大高頻關鍵詞。體育產業是體育經濟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注重市場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其產品與其他產業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其產品的重要功能還在于提高居民身體素質、發展社會生產、振奮民族精神、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體育發展面臨許多阻力和制約因素[15][16],如資源分配不均衡、原有體制的影響等,需要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法制進程,同時體育發展過程中各子因素對其影響也是該聚類群的一大研究亮點。
在聚類群6運動員與動物實驗類研究中,“運動員”是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出現頻率高達460次,其次為“動物實驗”(293次)。優秀運動員是競技體育的第一生產力,也是中國體育競技水平的代表。運動訓練科學監控、訓練方法探索、運動訓練對優秀運動員機體影響以及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特征研究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近年來以有氧運動為中心的動物實驗類研究是體育科學研究的一大熱點。此類文章[17-19]通過老鼠實驗研究有氧運動對不同生化指標的影響,將實驗結果反饋到運動訓練當中以便更加合理有效的通過科學訓練來提高人體機能。實驗動物科學技術在體育科研領域中的應用標志著中國體育科研水平的突破性提高,同時也開拓了體育研究新領域。
3.2 研究與分析
在CiteSpaceⅢ軟件可視化分析操作中,節點類型(node types)選擇作者共被引(Cited Author),時區(time slicing)選擇2(即每2年為一個時區),其他參數選擇不變,點擊“GO”開始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作者聚類圖譜,如圖2所示,其中共得到155個節點和94條連線。這些作者均是中國體育研究領域的學科領軍人物或者相關領域研究的知名學者。檢索CNKI數據庫,對體育學科各研究領域代表發表的代表性論文進行分析以確定其重點研究領域。如季瀏[20-22]領銜的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近些年在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綜合評價、運動干預、體育基礎課程改革研究方面研究顯著,發文量高達138篇,突現強度為6.51;田雨普[23-25]主要從事體育發展戰略、群眾體育發展研究,近十年研究突現率高達6.28,成為中國近年來體育科學研究的突起力量。這些中心作者發文量和發文質量極高,代表著某些領域的前沿性研究。在圖2還反映一種情況:除少量核心型、流線型和雙核型合作網絡結構外[26],許多節點為單獨的孤立點,節點間連線較少,呈現“小聚集,大分散”結構,部分核心作者在相關領域合作研究比較集中,網絡連通性較好,形成了一個個不同大小的核心作者群。但是多數其他領域核心作者合作相對較少,科研資源共享與合作交流較少。

圖2 中心作者共現網絡圖譜
3.3 科研機構分析
在citespaceⅢ可視化界面中,選擇探索(Export),生成網絡匯總表,對研究機構進行數據處理統計。研究機構統計前將獨立以二級單位為發文機構的統一歸為一級單位,如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歸為北京體育大學。結果顯示:中國科研機構排在前3的分別是北京體育大學(1 509篇)、上海體育學院(1 113篇)、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392篇)。高校或者高校中體育院所為中國體育科研的中堅力量,具有其他單位所不具備的得天獨厚的資源、人才、氛圍優勢。北京體育大學作為中國體育的最高學府,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硬件基礎,一直走在國內體育科學研究的前列。上海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利用地域優勢、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積極與國際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建立研究中心,從事前沿科技的研究。結合表1可知,近些年,上海體育學院在學科建設,科研實力上有著突破發展,在體育各個學科領域全面開花,均取得驕人成績。除此之外,華東師范大學的“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自2010年年末立項建設以來科研勢頭較猛,突現強度居首位,是體育研究領域的一大新軍。

表1 前10機構最強引文突現
(1)中國體育科學研究呈現多元化、多層次,體育本質性研究、實用性研究與功能性研究相結合,研究熱點分為6個聚類群:學校體育類、體育理論類、競技體育與管理服務類、體育文化類、運動員與動物實驗類、體育產業發展類,研究結構比較合理。
(2)中國體育研究核心力量呈現“小聚集,大分散”結構,中心作者間僅部分合作緊密,多數聯系合作較少,網絡連通性不夠。
(3)高校是中國體育科研的中堅力量。其中上海體育學院在學科建設,科研實力上有著突破進展;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科研勢頭較猛,是體育研究領域的一大新軍。
[1]侯劍華.工商管理學科演進與前沿熱點的可視化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9.
[2]易高峰,劉盛博,趙文華.《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熱點及其知識基礎圖譜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74~80.
[3]楊淑萍,魏新崗,李德顯.英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的可視化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06):104~108,115.
[4] 張哲敏,孫麒麟.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實施“三自主”教學模式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01):85~87.
[5]曾秀霞,鄢生虎.普通高校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地區高校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09):79~81.
[6]徐本力. 體育強國、競技體育強國、大眾體育強國內涵的詮釋與評析[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02):93~98.
[7]田麥久. 國際競技體育格局的“雅典重組”與中國競技體育的科學發展[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02):1~6.
[8]潘 祥,李 晟. 第28屆奧運會中國男籃與對手得分方式的對比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8):1 123~1 125.
[9]王秀香,鐵 鈺. 世界田徑運動強國優勢項群分布特點與我國田徑運動發展方向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03):412~414.
[10]高寶龍. 對第29屆奧運會中外女子排球隊得、失分的統計與分析——探討中國女子排球隊的優勢和差距[J]. 中國體育科技,2009(02):30~35
[11]邵桂華,滿江虹.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J].體育科學,2010(01):36~43.
[12] 李 柏,鄭秀麗,畢紅星.打造體育強國和實施全民健身戰略目標的理論思考[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03):44~46.
[13]陳小英,商執娜,岳冀陽. 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若干問題的分析[J]. 體育學刊,2014(03):44~46.
[14]盧元鎮,于永慧. 給體育社會學一個準確的學科定位[J]. 體育科學,2006(04):3~8.
[15]中國體育改革的動力與阻力[J]. 體育學刊,2006(04):1~4.
[16]我國體育發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成因[J]. 體育科學,1998(03):37~39.
[17]石麗君,曾凡星,朱一力,李 娜,劉佰林,薛志敏,劉曉東.有氧運動誘導大鼠胸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大電導鈣激活鉀通道活性增加[J].體育科學,2012(02):64~68.
[18] 劉素娟,牛燕媚,袁海瑞,劉效磊,傅 力.6周有氧跑臺運動對胰島素抵抗C57BL/6小鼠骨骼肌全基因表達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0(04):56~62.
[19] 邵 月,陳勝強,漆正堂,丁樹哲,劉鵬啟,陳秋超,胡玉璽,李遠偉.不同訓練方式對骨骼肌P53調節線粒體有氧呼吸軸P53、SCO2和COXⅡ基因表達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0(03):46~52.
[20]季 瀏. 深化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關鍵[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10):1~6.
[21]季 瀏. 論面向學生的中國體育與健康新課程[J]. 體育科學,2013(11):28~36.
[22]季 瀏,汪曉贊,湯利軍.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10年回顧[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02):77~81.
[23]田雨普. 新中國60年體育發展戰略重點的轉移的回眸與思索[J]. 體育科學,2010(01):3~9.
[24]田雨普. 努力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J]. 體育科學,2009(03):3~8.
[25]田雨普,楊小明,劉開運. 我國城鄉群眾體育統籌發展的戰略[J]. 體育學刊,2008(01):9~13.
[26]司虎克,蘇宴鋒,蔡 犁,王 興.體育科學研究合作網絡的演化與特點[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06):1~5.
Chinese Sports Science in Recent Ten Years Research Dynamic CiteSpace Econometric Analysis
ZHANG Tao, HAO Zhiyong, WU Hongchun
Institute of P.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selected by CSSCI, included the Chinese sports core periodicals of 10 kinds of sports science,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journal of Shanghai sports academy, etc all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2006-2015(the last retrieval time is on March 23, 2016)for the data source, application of CiteSpace Ⅲ of key words, the author of the study,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etc., using the metho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intuitive present sports disciplines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 latest research, the research strength and representative, subject research literature evolution of key node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Chines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dynamic; CiteSpace; Econometric analysis
1007―6891(2017)04―000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4.02
G80-058
A
2016-07-14
2016-07-19
重慶市體育局科研課題,項目編號:2015-DK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