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康
?
費德勒網球技藝體系及特點解析
楊志康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費德勒的網球技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該體系由基本技術、戰術、戰略3個部分組成。技術環節:(1)發球落點精準、穩定、變化,是其與其他優秀運動員最明顯的差別;(2)技術全面嫻熟。戰術環節:①壓縮時間。縮短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在擊(接)球技術環節,擊打球的上升期的中段而不是末段高點,在很好地借到來球力量后,使擊出的球盡量低平過網,縮短球在空中的飛行時間,擾亂對方的節奏。②延伸空間。依靠不斷變換的一、二區底線低平球(而不像絕大多數運動員回擊半高球、高球)和中后場兩邊線落點(inside out),盡最大限度延伸球前后左右快速低平飛行的空間,讓對手在前后左右更大范圍疲于奔命地回擊球。(3)配球(或稱技戰術群配合)。從發球開始就為下一進攻鋪墊;上一接(擊)球為下一回擊作鋪墊。環環相扣,步步緊逼。他的所有戰術的展開如底線防守進攻,底線進攻上網,發球上網,放短球等戰術的轉換都是技戰術群的配合和轉換(4)全面戰術之上的因人而異變化戰術。戰略環節:用最小體力精力,最短時間獲得最大效益。對每一局、每一盤、每一賽事、每一賽季,均以最小體能代價獲得最大效益。從發球局開始,力保能發球局,破對方發球局。特別是在一盤比賽的后半程如3比3、4比4時力破對手發球局。在大師賽、巡回賽、四大公開賽中,我們均可看到費德勒貫徹其以最小體力代價獲取最大效益的戰略思想。
費德勒;網球;技藝體系;戰術
截止2014年10月6日,費德勒職業生涯戰績是979勝225負。費德勒到2014止已經獲得四大網球公開賽的17個冠軍,其中溫網7個,美網5個,澳網4個,法網1個。2004年初在澳大利亞網網球公開賽后費德勒取得網球積分排名世界第一,并237周連續保持世界第一。
看費德勒打球,令人賞心悅目,外行者看其熱鬧,其動作瀟灑流暢,高壓、網前截擊干凈利落,放短球隱蔽致命;內行看其技術的實用全面嫻熟,落點的精準,線路的清晰,配球的精道,技戰術搭配的多樣變幻。他由此獲得不少獎金獎杯,并曾長期保持網球積分世界第一的地位.其優異的成績而謂之天王。因此,不少研究者對其網球進行研究,產生的科研成果不計其數,用統計學、心理學、運動訓練學方法進行研究者不乏其人,其成果既惠及網球業余愛好者、也惠及從事網球的專門人員,這包括教練員和運動員。但有些研究,就事論事,或就某一單一技術,競賽過程中的某一得分手段,進行算術加權平均或統計學處理,或僅就主動失分,被動失分進行規納總結,如把費德勒的戰績僅歸為發球,歸為直臂東西方握拍擊球,歸為正手側身,其結果就是讓教練員和運動員僅知道他某些技術的結果、效果、后果,但是就內在原因造成則不勝了了,一般只能改進單一的某項技術。本文暫從系統結構的角度較全面分析其技藝體系。
1.1 研究對象
2003—2014年費德勒的網球技藝體系。費德勒的網球技藝體系是在漫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網球啟蒙時代,此處僅選取他獲得四大公開賽第一個冠軍開始到2014年止。選擇這一時段:(1)因為他奪得四大公開賽冠軍都集中在此。(2)從網球運動發展的歷史規律來看,杰出運動員的鼎盛期均集中在20—30歲左右。這一時期是體能,注意力集中度,技戰術水平,競賽經驗最容易高度最優化組合時期。網球運動與絕大多數競技運動一樣,技戰術水平均建立在相應的體能,心理水平之上的。(3)費德勒在相同的時段獲得了比別的優秀運動員更多的戰績。就足以說明其技藝體系的優劣。網球技藝體系,因為它既不是單一的技術體系,戰術體系或戰略體系,而是3者完整結合的有機體,甚至還帶有美學意義上的審美成分。故謂之網球技藝體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收集法 中國期刊網站CAJ、ATP網站、騰訊、新浪、搜狐體育網站收集費德勒網球及相關資料。
1.2.2 實地考察、觀摩、調研 于2005-2013年7月前分別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澳網,法國羅蘭加洛斯法網,倫敦溫布爾登溫網公開賽及中國上海大師賽現場觀摩、調研。
1.2.3 錄像,視頻觀看,統計 觀看四大公開賽、大師賽、ATP巡回賽電視直播,錄像回放。
1.2.4 數據處理 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1.2.5 邏輯分析,歸納,綜合推理法。
他的網球技藝由3個部分組成,它函蓋了技術、戰術、戰略3個層面。這3者體現在每一場比賽中,又體現在某一賽事,賽季中,如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法國網球公開賽、美網球公開賽、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不間斷的賽季,如ATP巡回賽、大師賽……他的技藝體系體現出:(1)全面的技術。費德勒技術的全面是迄今我們所見到的網球運動員中最為全面的,其全面性涉及到以下技術:它包括發球,網前球,截擊,中場,底線球;正反手側上旋轉,正手側身攻,平擊球,削球;高壓,放小球,反彈球;放高球等等技術全面嫻熟。(2)靈活多變的戰術。(3)效率最大化的戰略。
3.1 費德勒技術全面性制勝能力
費德勒所具備的技術水平高,發展全面,而且各種技藝(除反手對付強烈快速前沖,側上旋外)的水平幾無高下,均衡發展,技術技能發揮穩定,持續時間長。這是當今別的優秀運動員不能比擬的,有的運動員或一二項,二三項突出,但他項卻明顯較弱,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費德勒技術體系的全面性最終體現在制勝能力上即得分的效率上,它包括發球,正反手底線抽球進攻,中場擊球;上網截擊;高壓球;隱蔽突襲放短球。這些環節也是網球界公認的得分手段環節。網球運動發展到今天,其打法或稱技術體系有全攻型即發球上網型,底線防守進攻型,全面型。進入20世紀后,隨著底線防守進攻體系的空前發展,像桑普拉斯、埃德伯格那樣全發球上網型選手已基本上不存在。全面型選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但其發球上網和回擊球上網更多的是作為戰術組合使用,且多用在關鍵時刻,如破發點,挽救被破發點,勝賽局,盤點,賽點,而不作為頻繁進攻的得分手段。費德勒的網球技藝體系也是如此。所以,重點討論分析費德勒的發球,正反手抽球進攻環節。
3.1.1 發球環節 通過對費德勒2004—2006賽季四大公開賽、大師系列賽、年終大師杯對陣對手為ATP最佳排名在前10名以內的13場比賽(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進行錄象分析統計(見表1)。

表1 2004-2006賽季費德勒13場比賽發球得分能力表
上表可以準確的反映出:在比賽中,費德勒不光ACE的產量高,他發球直接得分的能力也高的驚人。13場硬地比賽,費德勒一共發出了103個ACE球,獲得209個發球直接得分(包括10個發球非ACE制勝球)。312個發球總得分使費德勒的局平均發球得分數達到1.93個,換句話說,在費德勒的發球局,費德勒平均每局會有幾乎兩個發球得分。有47.34%的得分來源于他的發球,這個數字幾乎占了他發球局總得分率的50%。在費德勒的ACE球方面,103個ACE有99來自于他的一發。另一更長時間連續對費德勒發ACE球的統計更說明費德勒發球得分能力的穩定性。從2003年費德勒第一次奪取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冠軍到2011年止,他參賽988場,發ACE球數7 171個,一發成功率62%,得分率77%。二發得分率57%(僅居當時排位第1的納達爾58%之后)[1]見表2。
3.1.2 發球—接發球—挽救發球局被破發環節

表2 羅杰·費德勒(2003-2011)網球技術得分數據統計
3.1.3 正反手擊球環節

圖1 費德勒正手擊球得分數據

圖2 費德勒反手擊球得分數據
3.1.4 小球,高球,高壓球,截擊使用率

圖3 小球,高球,高壓球,截擊使用率
通過表1、表2、圖1、圖2、圖3可以看出,(1)發球與正手攻擊是費德勒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反手次之;(2)他的得分手段全面,除了發球,正反手外,還包括截擊,放小球,挑高球。
3.2 技術特點
3.2.1 發球的落點,角度,旋轉(平擊、相對不旋轉)多變 在費德勒的網球技術中,發球技術就是其戰術進攻的開始,其落點主要有3:即外角、內角及中路追身。這3個落點不斷變化,使對手難以揣摩。前兩者使用最為頻繁,中路追身是在對手站位靠近球場底線是采用。大多數情況下,其一二區第一發球均集中在內外角,比例基本均分而略偏內角,因人而異。二發則以外角和中路偏外為主。一發球多平擊盡量接近甚至壓發球區邊底線,T點或中線。在費德勒發球直接得分中,費德勒一發的發球直接得分還是較為集中的體現在內外角上。見下圖1。

圖4 費德勒一區第1第2發球落點分布圖

圖5 費德勒二區第1第2發球落點分布圖
3.2.2 不追求最大速度和力量而追求落點精準和較高穩定的發球成功率 費德勒的發球時速算不上ATP里的頂級選手。諸如羅迪克、安西奇、卡洛維奇,甚至當今ATP排位前10名的絕大多數網球選手的發球時速要遠遠高于費德勒,不管是發球最高時速還是平均發球時速。但根據數據統計,可以發現:費德勒的發球得分能力絕對是當今整個ATP里排位很靠前的。不管是ACE球、還是發球直接得分,都在費德勒自己的發球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往往不用自己的最大力量、速度來發球,以保證發球落點的準確性和發球成功率的穩定性,他偶爾也發出200km/h以上的球速,但絕大多數球速均在180—195km/h左右,對2013年ATP世界排名前5的德約科維奇,穆雷,費雷爾,納達爾比,他的一發時速(135mph)與一二發平均時速(95mph)均排第3位這是他與別的運動員的極大區別。費德勒長期較穩定的發球成功率(一發62%,得分率77%,二發得分率57%)和較高的得分率是他制勝的重要武器。
3.2.3 在球的上升期而不是最高點回擊球—快節奏 正反手側上旋回擊球的基本環節中,他選位,側身轉上體,引拍、揮拍與運動員基本相同外,其最大的區別在于擊打球的上升期,但并不是在上升期的最高點擊球,而盡量是在球上升期的中后期。這樣就在自己不需發最大力量時借來球力量把球擊出。從效果上看,有兩大優點,(1)自己節省體力的同時,保證回球的力量和速度,(2)縮短了回球時間,加快了球場上屬于適合自己而不利于對手的節奏。更加上費德勒大部分的回球比絕大多數一流選手的球低平而旋轉(這與他的姿勢,動作技術有關),使其回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明顯較短,而縮短了對手預判,移動和準備的時間。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不少與費德勒對壘的職業選手總是疲于奔命,望球興嘆的主要原因。而大量的運動員只適應打上升期最高點,或上升期后程甚至下降期的球。這樣既浪費了來球的力量和速度,更難以借力,又延長了擊球時間,有利于對手重新選位,延緩了比賽節奏,結果是每球還要發全力去回擊來球,耗費大量體力,十分不經濟,這叫擊球的效益最低化。
4.1 回擊球的進攻球線路,落點有:
(1)正手交替攻擊對方一,二區兩底角,球路為斜線與反斜線。
(2)正手連續攻擊對方正手一區外底角。
(3)正手連續攻擊對方反手,球落點靠近對方反手外側底角。
(4)正反手斜線變直線,直線變斜線
(5)在B與C中突然變換線路并上網截擊。
(6)在上述球路中,球路不變,但突然變換落點,由原來的深落點球變為斜線或反斜線的淺落點球,使對方在長距離移動中來還擊球而轉入被動防守。
(7)在快速連續抽擊中突然改正反手側上旋抽擊動作為網前側回旋短小球。
4.2 防守及相持球
(1)正反手側上旋、前沖攻擊對方中路。
(2)削對方反手深底線過渡。
(3)正反手上旋、側上旋擊對方深底線,制造較高彈跳,滯空時間較長的球,便于自己調整位置。
4.3 技戰術群協同調配
如是自己發球局,從發球開始就考慮發完球后下一拍的進攻,對發球落點和旋轉都為下一拍進攻考慮。而下一拍的進攻又為再下一拍作準備,環環相扣、步步緊逼,使對方始終處于被動,疲于奔命的境地。一般而言,費德勒在進入1/4決賽前的比賽絕大多數過程都是如此。
由于費德勒配球的合理性,他在絕大多數比賽中,腳步行云流水,輕松自如,碎步、前后交叉步、跨步、后撤步都有板有眼,無懈可擊。因為在擊打后一拍時,已在前一拍作了鋪墊。在費德勒的運動生涯巔峰時期,其發起進攻的那一拍后所選擇的移動方式,移動路線及卡位,絕大部分都更適合他展開下一拍的進攻。因為費德勒給球的落點、角度、速度和節奏迫使對手在極大概率上把球只能回到他預先設定范圍,而他卻早已埋伏在那里。我們很少看到費德勒,匆忙應對,疲于奔命的場景。這是在做定量分析時很難發現的。
4.4 技戰術變化充分體現博弈論“混合策略”
關于這一點,是絕大多數現代網球職業運動員也難以辦到的。費德勒有各種嫻熟的技術和多變的戰術,既可發球上網截擊,也可底線防守進攻或底線防守轉上網攔截;既可抽球過渡也可削球過渡。時不時依對手不同放出小球讓對方連滾帶爬地接回來,卻又挨他一高球。他的鼎盛時期主要在紅土上遜于納達爾。在當今不少優秀運動員當中,其網球技戰術模式單一者不少,如以底線防守進攻著稱的穆雷,雙發成功率高而直得分率較低,卻往往底線回球拉鋸數十個的網球長跑模范費雷爾……他們不少是第一,二梯隊,網球排名也不錯,但客觀地講,觀賞性不強。全世界的網球運動員若干,網球進攻、防守的方法千變萬化,那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競賽手段當然難以勝率極高。
費德勒技戰術組合的多樣性、突變性、不確定性都是基于其全面、穩定、嫻熟的基本技戰術基礎之上的。面對不同的選手,面對同一選手比賽的不同時段,他可以相對任意選取自己技戰術武器庫中的幾項形成新的戰術組合,讓對手重新面對并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費德勒的技戰術體系及其戰績就是“‘博弈論’的理論思想在網球博弈行為中驗證過程,證明了‘混合策略’理論與預期的一致性。同時序列獨立的檢驗與經驗相符即網球運動員都意圖隨機化自己的行動,使對手難以預測。”[3]
費德勒的網球技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該體系由基本技術、戰術、戰略3個部分組成。(1)技術環節:發球落點精準、穩定、變化。在基本技術的發球環節,不最大限度地追求力量和速度,而追求發球落點的精準,穩定性和變化是其與其他優秀運動員最明顯的差別。技術全面嫻熟。它包括發球、網前球、截擊、中場、底線;正反手側上旋轉、平擊、削球;高壓、放小球、反彈球;發球上網等。(2)戰術環節:壓縮時間。縮短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在擊(接)球技術環節,擊打球的上升期的中段而不是末段高點,很好地借到了來球的力量,與此同時,使擊出的球盡量低平過網,縮短球在空中的飛行時間,這是他技術環節擊球部分中又一特點。這不同于絕大多數職業網球運動員,這一特點在非常節省自己體力的同時,反而加快了比賽節奏,破壞了對方的節奏。延伸空間。依靠不斷變換的一、二區底線低平球(而不像絕大多數運動員回擊半高球、高球)和中后場兩邊線落點(inside out),盡最大限度延伸球前后左右快速低平飛行的空間,讓對手在前后左右更大范圍疲于奔命地回擊球。配球(或稱技戰術配合)。從發球開始就為下一進攻鋪墊;上一接(擊)球為下一回擊作鋪墊。環環相扣,步步緊逼。他的所有戰術的展開如底線防守進攻,底線進攻上網,發球上網,放短球等戰術的轉換都主要是在上述兩個基本技戰術環節之上進行的。全面戰術之上的因人而異變化戰術。這是建立在費德勒非常全面的網球技術之上的。(3)戰略環節:用最小體力精力,最短時間獲得最大效益。對每一局、每一盤、每一賽事、每一賽季,均以最小體能代價獲得最大效益。從發球局開始,以極高、極快的得分效率,非最高點的回接球點,低平的回擊球,加速了比賽的節奏,擾亂了對手的節奏,縮短了比賽時間,節省了自己體力.在力保能發球局后,破對方發球局。如遇對手實力較強,在一盤比賽中的后半程如3比3、4比4后,運用各種戰術組合,力破對手發球局。在大師賽、巡回賽、四大公開賽中,費德勒貫徹其以最小體力代價獲取最大效益的戰略思想。他所有比賽的展開都建筑在上述環節基礎之上。
在當今世界優秀網球運動員中,李娜是值得稱頌的。她有她非常優秀的一面:力量、速度、清晰的球路、刁鉆的落點,都使不對她球路的對手膽擅。但她的打法略顯單一了些。球路要是再多一點,力量、速度、落點變化再豐富一點,能提升她雖致命但卻不穩定的發球和正反手回擊球。她比賽時的發揮會更精彩。英國人莫雷也是如此,打法單一、球路枯燥。然而,除了民族的情感得到了滿足,卻少有網球的審美價值。費德勒這樣的天才網球運動員幾十、上百年才有一個,人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可能所有的網球運動員都像他那樣優秀。但我想強調的是:教練員、運動員應該盡量學習全面的技術和靈活多變的戰術,不能用一種技戰術打遍天下,否則,網球就只剩下獎杯和獎金了。網球發展到今天,他所走過的歷程經歷過全攻全守,曾叱咤風風云發球上網型的典型桑普拉斯、埃德伯格、拉芙拉蒂諾娃都已成為往日的輝煌,而攻防結合、技術全面、戰術多變的網球星星正在網壇升起,他們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民族情感的滿足,也不僅是獎杯和獎金,而是豐富多彩的,技戰術,戰略高度統一,禮儀、道德高尚人格盡顯的、作為表演產品的現代網球。其產品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其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如果質量不高,那就只有被社會所淘汰。于是乎,當我們在討論運動員是否值得尊敬、尊重時,其評價的標準恐怕應該將杯子、獎金和網球場上的技藝作為統一體來衡量,才是更合理的。
[1] 金 路.NUMBERICAL DATA 數據四巨頭[J]. TENNES.2011(DEC.):94~99.
[2] 李巖飛,等.職業男子網球運動員發球速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J]. 2014,13(1):60~64.
[3] 劉文明,等.網球戰術行為“混合策略”理論驗證.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8):124~130.
Analysis of Federer’s Tennis Skill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YANG Zhika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Federer's tennis skill is a complete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basic technique, tactics and strategy. Technical links: (1) the service point is accurate, stable and varied. Is its most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other outstanding athletes; (2) technical skills. Tactical links:(1)compression time. Shorten the time the ball flies in the air. In the hammer(then)ball point, hitting the rise of the middle and not very well in high end, borrow the incoming ball power, try to make the ball flat over the net, shorten the time of flight of the ball, disrupt each other's rhythm. (2) extended space. By changing a two bottom line low ball (unlike most athletes back semi golf, golf)and back in the line on both sides (inside, out) placement to maximize the extension of the ball around fast low flying around in space, let the opponent more scope to return the ball constantly on the run. (3) match the ball (or tactics and tactics). Ser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next attack; take the ball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next return. Closely linked, pressing step by step. His bottom line all launched as the defensive attack tactics, attack the bottom line Internet, Internet service, such as short conversion tactics are complex and conversion tactics group(4) on the tactical change comprehensive It differs from man to man. Strategic link: use the minimum physical energy,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For every game, every game, every event, every season, the greatest benefit i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the most body. From the beginning to serve, to serve each other, breaking serve. Especial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a game such as 3, 4 than 4 than 3 when breaking opponents serve. In the masters, the tour, and the four open, we can see Federer carry out his strategic thinking of getting the maximum benefit at the minimum physical cost.
Federer; Tennis; Skill system; Tactics
1007―6891(2017)04―0075―05
10.13932/j.cnki.sctykx.2017.04.17
G845
A
2016-11-11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