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可,李賀賓
?
平原駐防武警部隊適應高原執勤任務的適應性體能訓練研究
張 可1,李賀賓2
1.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湖南岳陽,414000;2.武警部隊8634部隊司令部,300380。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觀察法、邏輯分析法、對比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結合平原駐防的武警部隊赴高原執勤前期的體能訓練進行了研究,對當前武警某機動團體能訓練現狀進行調查,與其高原執勤所進行的任務、要求、時間、高原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進行分析,明確高原地理、人文環境對武警官兵體能水平的影響,根據高原執勤期間主要擔負的任務類型、戰術要求、體能要求等,結合高原期間的其他條件進行合理分析,使平原駐防的部隊能夠根據高原執勤的各種情況進行有針對性體能適應性訓練,提出切實可行的體能訓練方法和標準,以供平原駐防的武警部隊執行高原執勤任務時進行參考。
武警;平原駐防;高原執勤;體能;適應性訓練
在習近平主席提出“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后,武警部隊全面貫徹執行實戰化訓練要求,在訓練理念、訓練要求、訓練方法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形勢的發展,對武警部隊的機動反恐、維穩處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武警部隊軍事訓練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體能訓練還不能很好的滿足部隊的需要。特別是在平原駐防部隊赴高原執行任務以前的適應性體能訓練還很不完善,平原駐防部隊赴高原執勤前的體能訓練理論還不成熟,不系統,對武警部隊執行各種非戰爭軍事任務的理論支持不足,這都對軍事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過對當前武警某部體能訓練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合其高原執勤所進行的任務、要求、時間、高原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進行分析,明確高原地理、人文環境對武警官兵體能水平的影響,根據高原執勤期間主要擔負的任務類型、戰術要求、體能要求等,結合高原期間的其他條件進行合理分析,使平原駐防的部隊能夠根據高原執勤的各種情況進行有針對性體能適應性訓練,提出切實可行的體能訓練方法和標準,以供平原駐防的武警部隊執行高原執勤任務時進行參考。
本研究將是武警部隊官兵體能訓練體系的有效補充,希望通過本研究,使武警官兵的體能訓練更加科學,合理,更有實際應用價值。其實踐意義體現在以下三點:(1)為今后武警部隊特別是駐平原部隊高原執勤期間的體能訓練提供理論參考;(2)可以使武警部隊官兵在執行高原執勤任務時,參考本研究的內容進行體能訓練,縮短官兵到高原以后的習服時間,使部隊快速投入到生活、訓練和任務中;(3)研究適合本部高原執勤前的適應性體能訓練原則、內容和方法等,為科學訓練進行實踐性探索,初步解決本部高原執勤體能難以適應的實際問題。
1.1 研究對象
天津武警某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收集國內外和軍內外有關高原訓練,特別是部隊高原訓練的有關文獻資料,分析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分析有關內容,為本文的研究起到啟發、借鑒作用,為論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通過中國知網、維普期刊網以及互聯網等搜索引擎,閱讀并下載了大量的學術論文100多篇,優秀碩士、博士畢業論文24篇。從大量文獻資料中提煉出有關高原訓練的理論與方法,總結前人研究的結果,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并奠定基礎。
1.2.2 對比研究法 將武警部隊平原地區訓練內容、體能水平等與高原地區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點,為研究提供依據。
1.2.3 調查分析法 利用自己假期時間與部隊官兵一起進行生活,訓練,在實際中感覺官兵的生活訓練真實情況,實地調查分析駐地情況、執勤任務情況、部隊官兵體能訓練情況,并且與基層干部、士官、士兵進行座談,掌握第一手材料。
1.2.4 專家咨詢法 高原訓練受到各方面條件限制較多,需要考慮兼顧的方面也很多,特別是在試驗過程中,無論是試驗的設計還是過程的監控,對研究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在研究過程中注重對各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使本研究的觀點和方法更加科學合理。
1.2.5 實驗法 利用對照實驗的方法對本研究提出的體能訓練方法進行研究。采用對比的實驗方法進行訓練。對照組按照以往的體能方法進行訓練,實驗組則以高原環境、執勤任務等對體能的需求為依據,在訓練理論、訓練方法、訓練內容、訓練時間安排上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期間進行三次成績測試,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合理分析來驗證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對不可行的內容進行改進完善。
2.1 實驗思路
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在綜合分析武警官兵高原環境和任務影響下的體能需求之后,確定實驗組主要體能訓練項目,使官兵達到高原后,能在短時間內減小高原對官兵身體的影響,使工作、執勤時所需要的重要體能素質下降盡量少。選擇兩組實驗對象,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對照組。對照組按照以往的體能訓練方法進行正常的訓練;實驗組根據高原環境和執勤任務,結合原有體能訓練水平制定新的體能訓練計劃。實驗開始前、上高原前、到達高原后,分別進行一次測試,看兩組之間體能水平是否具有差距性,以此分析實驗組的訓練方法是否有效。
2.2 實驗對象的選擇
在計劃上高原執勤的官兵中選擇2中隊和3中隊兩個中隊,2中隊為對照組,3中隊為實驗組。兩個中隊平時體能訓練水平和軍事訓練水平相當。隨機在2中隊和3中隊各選擇兩個班,每個班10人,共40人,男性,均無高原生活經歷,年齡(19.51±1.87)歲,身高(1.70±4.3)cm,體重(66±1.9)kg,平時身體、心理健康,所有基礎性體能項目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無生理和心理疾病,無身體殘疾。所有人員分組固定編號。
2.3 實驗時間的確定
根據年度訓練計劃安排,武警某部上高原的時間為4月初。每年1月、2月為各部隊復訓、補訓時期,3月份開始進行分業訓練,我們利用3月份1個月的時間進行實驗。2月28日、29日進行第1次實驗前的摸底測試,3月30日、31日進行第2次測試,記錄雙方的考核成績并進行比較。4月5日達到高原后第3天進行第3次測試,記錄雙方成績并進行比較。選擇3月份的理由主要是,此時北方的氣候條件與黃南地區的氣候條件同屬于冬季,官兵在氣候條件上會有一定的適應。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作息時間完全相同,兩組人員所承擔的公差勤務也基本相同。訓練總時間相同,對照組體能訓練主要在早操和每天1h體能訓練時間進行,考慮到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早操半小時的體能訓練時間短、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實驗組訓練將早操和每天1h體能訓練時間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在總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部分訓練課的時間有延長、縮短。對照組與實驗組訓練時間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體能訓練時間安排
2.4 實驗考核標準的確定
根據需要的體能素質以及官兵平時訓練實際情況,確定以5km武裝越野、800m跑、400m障礙、引體向上、俯臥撐等五個內容為考核評定標準。其中,考慮到官兵由班、排執勤點到執勤區域內部的最大距離為4-5km,5km武裝越野訓練可以發展官兵的低氧長距離運動能力,因此將其做為評定標準之一。考慮到小組官兵由執勤哨位到執勤區域的距離為500-1 000m,800m跑可以有效提高官兵的快速反應能力,使其能在第一時間到達事發現場,并有能力進行下一步的行動。400m障礙對官兵的低氧狀態下的快速運動能力和全身力量具有良好的訓練效果,主要用于提高官兵的綜合能力(采用400m障礙的另一個原因是,高原只有400m障礙,沒有高寒山地500m障礙,無法進行成績測試)。引體向上和俯臥撐主要發展官兵的上肢力量,使其在完成攀登越障時具有較強的上肢力量,在完成對抗、隔離人群時具體較強的對抗能力。

圖1 執勤點到執勤區域距離示意圖
2.5 對照組、實驗組體能訓練原則、方法、內容
2.5.1 對照組體能訓練原則、方法、內容 對照組成員的體能訓練由班、排長根據以前的訓練經驗自行安排。在訓練目的上,主要以通過上級支隊組織的階段體能考核為準。在訓練方法上由班、排長根據自已的經驗確定,基本是在體能訓練時間安排幾個訓練內容依次完成,較少考慮到訓練的強度和數量。在訓練內容上,主要是圍繞體能基礎體能考核的五項內容展開,有時會加入5km跑、5km武裝越野等內容。訓練后期,對照組自行組織了幾次長距離負重行軍訓練。
2.5.2 實驗組訓練原則 首先,實驗組體能訓練遵循了軍事訓練的基本原則“練為戰”。“緊貼實戰,一切為打贏”是軍事訓練的基本原則,平時的軍事訓練是為了戰時能夠圓滿遂行作戰任務。實驗組沒有把階段性的體能考核達標作為訓練的著眼點。而是把高原地區的執勤任務作為著眼點。所有的訓練內容、訓練方法和手段都是為了武警官兵在達到高原后能迅速適應高原氣候條件和執勤任務要求,力求官兵的體能在高原低氣壓、低氧含量的條件下發揮到最大的程度。其次,實驗組體能訓練堅持了軍事體能訓練的基本原則,在訓練過程中貫徹了競技(軍事)需要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區別對待原則、適宜負荷和適時恢復原則、動機激勵原則等。如,圍繞軍事任務進行體能訓練,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安排逐漸加大,將實驗組人員按照體能水平進行分組訓練,每周3、4、5做為大強度、大運動量訓練時間,周末進行積極的恢復等。訓練還遵循了周期訓練的原則,每周為1個小周期,1個月為1個大周期。小周期運動負荷由周1、周2的小中強度過渡到周3、周4、周5的大強度,周末進行積極休息。第1個周運動負荷相對較小,第2周和第3周的運動負荷相對較大,第4周強度較小,使實驗組的身體機能得以恢復,以進入高原進行實戰。
2.5.3 實驗組主要訓練內容 實驗組訓練內容則是在深入分析高原環境、高原執勤任務對武警官兵體能需求的基礎上,征求部隊、院校軍事訓練方面的專家進行確定訓練內容和方法。結合高原環境和執勤任務分析發現,武警官兵初上高原,需求最迫切的體能素質有低氧長距離運動能力、低氧快速反應能力、長距離負重行軍能力、對抗能力等,確定適當的訓練方法和訓練內容以重點發展以上體能素質。需要強調的是實驗組并沒有把實驗考核標準作為訓練的主要內容,而是圍繞發展高原執勤所需要的體能素質展開訓練。實驗組主要訓練內容和方法見表2。

表2 實驗組主要訓練內容及訓練方法
2.5.4 實驗組主要訓練方法 低氧環境下的長距離耐力訓練與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統的機能緊密聯系。實驗組低氧長距離運動能力的訓練主要以持續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為主。利用持續訓練法時,實驗對象的負荷強度相對較小,心率控制在145-170次/min。這個強度的訓練主要用于提高實驗組的心臟功能,改進其肌肉的供血能力、改進肌肉的直接吸收氧的能力。持續訓練法主要有三種方式:(1)勻速持續跑。心率控制在160次/min左右,時間堅持在1h以上。(2)越野跑。訓練持續時間為1.5-2h,強度稍有變化,這種訓練可以提高實驗組的興趣,有利于推遲疲勞的出現,有利于訓練效率的提高。(3)變速跑。負荷強度可從較低強度(如心率130-145次/min)提高到較大強度(170—180次/min),持續時間在半小時以上,這種訓練方式可以發展實驗組適應高低不同坡度地形的能力,在上下坡速度變化時使實驗組人員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間歇訓練法主要是指實驗組人員以心率在160次/min以上的強度進行長時間訓練,在訓練間歇以積極的休息進行恢復,在心率下降到120次/min左右的時間進行下一組訓練,使機體在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進行新的刺激[24]。實驗組低氧快速反應能力主要以重復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為主。重復訓練法主要是使實驗組人員在進行完一組接近全力負荷后,進行長時間的休息,使機體得到較大程度的恢復后進行下一組訓練,主要發展其中短距離快速運動能力。長距離負重行軍能力訓練主要利用持續訓練法進行。對抗能力訓練主要用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循環訓練法進行訓練,循環訓練時根據不同的訓練實際,把引體向上、仰臥撐、立臥撐、提拉杠鈴、原地深蹲、拉力器等訓練內容組合成不同的訓練組合。實驗組在完成一個內容后進行下一個內容。為發展對抗能力,還設計了一些小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以提高機體整體的力量水平,防止運動損傷出現。綜合能力的訓練則主要采用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和循環訓練法三種方法為主進行訓練。
2.6 實驗結果及分析
2.6.1 第1次測試結果及分析(1)測試結果

圖2 對照組、實驗組第1次測試成績SPSS17.0處理截圖
(2)測試結果分析
利用SPSS 17.0對兩組各項成績進行分析,兩組各項成績均符合正態分布(僅以表3所體現的5km越野成績為代表,其他不一一體現),如表4-1所示,t檢驗中,P>0.05,可以認為兩組成績差異無顯著性。(僅以表4所體現的5km越野成績為代表,其他成績的t檢驗不一一體現)

表3 第1次測試兩組5km越野成績正態性檢驗結果
a. Lilliefors 顯著水平修正
*. 這是真實顯著水平的下限。
1.表示對照組成績;2.表示實驗組成績

表4 對照組、實驗組獨立樣本顯著性檢驗結果
2.6.2 第2次測試結果及分析(1)第2次測試結果
兩組分別訓練1個月后,進行以上5項內容測試,其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對照組、實驗組第2次測試成績SPSS17.0處理截圖
(2)第2次測試結果分析

表5 對照組、實驗組第2次測試成績組統計量表(1表示對照組;2表示實驗組)
對照組與實驗組在5km武裝越野、400m障礙、400m跑和引體向上4個項目上經獨立樣本顯著性檢驗可知,P<0.05,兩組之間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在俯臥撐項目上,經t檢驗得出P=0.246>0.05,可知,經過1個月的訓練后,兩組在俯臥撐項目成績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4個項目的訓練上,實驗組所取得的成績要明顯好于對照組。只有在俯臥撐1個項目上兩個組的訓練水平相當(表6)。

表6 對照組、實驗組第2次測試成績獨立樣本檢驗表
實驗組自身兩次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比較時,在所有5個項目上P<0.01,差異具有高度顯著性,實驗組第2次的成績都明顯好于第1次的成績,說明訓練方法和訓練安排是有明顯成效的(表7)。

表7 實驗組第1次、第2次測試成績配對樣本統計量表
對照組自身兩次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比較時,在5km武裝越野、400m跑和俯臥撐3個項目上P<0.01,差異具有高度顯著性,但在400m障礙和引體向上兩個項目上P>0.05。因此,對照組經過1個月的訓練,在5km武裝越野、400m跑和俯臥撐3個項目上訓練方法和訓練安排是有效的,400m障礙和引體向上兩個項目上訓練效果不明顯(表8)。

表8 對照組第1次、第2次測試成績配對樣本統計量表
2.6.3 第3次測試結果及分析
(1)第3次測試結果:4月8日,兩組分別進行五項內容測試,其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對照組、實驗組第3次測試成績SPSS17.0處理截圖
(2)第3次測試結果分析:①對照組與實驗組成績對比,從表9、表10可知,對照組和實驗組在5km武裝越野、400m障礙、400m跑和引體向上四個項目上經獨立樣本顯著性檢驗,P<0.01,兩組之間成績存在高度顯著性差異,但是在俯臥撐項目上,經t檢驗得出P=0.11>0.05,可知,兩組在俯臥撐項目成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到達海拔2500m高原后,經過將進4天的適應,兩組在4個項目的測試上,實驗組所取得的成績要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具有高度差異性,但是,在俯臥撐1個項目上兩個組只表現出顯著性差異。

表9 對照組、實驗組第3次測試成績組統計量表(1表示對照組;2表示實驗組)
②實驗組第2次、第3次成績對比。實驗組自身第2次、第3次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比較,成績下降的有三項,分別是5km武裝越野、400m障礙和俯臥撐,成績提高的有兩項,分別是400m跑和引體向上。實驗組后兩次成績對樣本檢驗顯示,在5km武裝越野、400m跑、引體向上、俯臥撐四個項目上,兩次成績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上到2 500m高原后,這4個項目的成績維持在平原時期的水平。在400m障礙成績上,兩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04<0.01),說明上到2 500m高原后,實驗組400m障礙成績下降非常明顯。

表11 實驗組第2次、第3次測試成績配對樣本統計量表

表12 實驗組第2次、第3次測試成績對樣本檢驗表
③對照組第2次、第3次成績對比。對照組自身兩次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比較時發現,在5個項目上第3次的成績均比第2次測試成績下降。其中,在5km武裝越野、400m跑和俯臥撐3個項目上,兩次測試成績之間差異具有高度顯著性(P<0.01),但在400m障礙和引體向上兩個項目上只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對照組上到2500m高原后,5km武裝越野、400m跑和俯臥撐3個項目的水平比平原時期下降非常明顯,400m障礙和引體向上兩個項目的水平下降明顯,但下降的幅度沒有其他3個項目大。

表13 對照組第2次、第3次測試成績配對樣本統計量表

表14 對照組第2次、第3次測試成績對樣本檢驗表
3.1 第2次測試討論與分析
(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平原進行1個月的訓練后,兩組的成績均有提高,其中,實驗組所有五項測試自身配對檢驗結果P<0.01,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對照組5km武裝越野、400m跑和俯臥撐3個項目的自身配對檢驗結果 P<0.01,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在400m障礙和引體向上兩個項目上P>0.05,說明對照組在這兩個項目的訓練上沒有效果。這提示我們,天津地區的武警部隊按照科學的訓練方法,經過1個月有計劃的高原適應性訓練后,能比較全面的達到提高體能水平的目的。說明實驗組的訓練原則、訓練方法和訓練安排是科學合理的。
(2)對照組經過1個月的常規訓練,雖然也能提高武警官兵的體能水平,但這種提高是不全面的。在反應綜合能力的400m障礙和反應上肢拉伸力量的引體向上項目上提高程度不明顯。
(3)在兩組體能水平都整體提高的基礎上,實驗組的提高程度比對照組的提高程度更大。實驗組5項測試中有4項(5km武裝越野、400m跑、400m障礙、引體向上)的成績與對照組的成績有高度顯著性差異。但是,兩者在俯臥撐項目的成績上差異不明顯(P=0.246>0.05)。這說明實驗組在上肢支撐力量的訓練上還有不足。
3.2 第3次測試討論與分析
(1)到達2 500m高原后,實驗組自身成績與平原時期第2次測試成績相比,整體保持平穩,其中5km武裝越野、400m障礙和俯臥撐的成績均值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經配對檢驗得知P>0.05,不具有顯著性差異。400m跑的成績稍有提高,但經配對檢驗同樣也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526>0.05)。經配對檢驗,只有引體向上的成績兩組之間具有高度顯著差異性(P=0.004<0.01)。說明實驗組針對上肢拉伸攀登能力的訓練是不成功的。
(2)到達2 500m高原后,對照組自身成績與平原時期第2次測試成績相比,所有5項測試的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5km武裝越野、400m跑、俯臥撐3個項目經配對檢驗顯示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400m障礙和引體向上兩個項目經配對檢驗顯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提示我們,對照組按常規訓練方法進行的訓練針對性不強,到達高原后各項體能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反而有明顯的下降。
(3)實驗組與對照組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到達2 500m高原后,實驗組俯臥撐成績好與對照組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7<0.05),其他4項的成績均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實驗組的訓練方法和訓練計劃能比較好的適應高原環境對武警官兵體能的需要。
4.1 結 論
(1)長期駐防平原地區的武警官兵執行高原地區執勤任務時,應針對高原環境、高原執勤任務、高原氣候、社情民性等因素進行高原適應性體能訓練。常規的體能訓練方法雖然也能提高官兵的體能水平,但這種訓練方法帶來的體能水平的提高到達高原以后不能得到很好的維持。
(2)對駐防天津的武警官兵來說,圍繞高原任務、環境特點制定的訓練方法更加適合武警官兵的需要,采用這種訓練方法后,耐力素質提高的可能性相對較大,到達高原后的下降不明顯,上肢力量素質的提高相對比較難,特別是引體向上項目到達高原后下降幅度比較大。這可能與平時訓練安排比較少有關。
(3)在進行高原前的適應性體能訓練時,要把綜合體能水平的提高做為重要內容。實驗組400m障礙成績下降說明,各單項素質的提高并不等同于綜合體能水平的提高。
(4)由對照組干部和士官按常規體能訓練方法進行的訓練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訓練效果與付出之間有較大的差距。武警部隊基層干部、骨干的體能組訓水平有待提高。對訓練量、強度、恢復的安排不合理。
(5)平時的每天1h體能訓練可以提高官兵的體能水平,但還不能很好的滿足武警官兵高原長距離、長時間的執勤任務需要。把早操和每天1h體能訓練時間進行合理的搭配組合,可以提高體能訓練效果。
4.2 建 議
(1)武警部隊官兵的體能訓練應該與部隊面臨的各種戰爭、非戰爭軍事任務緊密結合。在制定體能訓練的目標、訓練計劃、時間安排時,要與面臨的任務性質、任務地區環境、任務行動方式等相結合。根據任務、環境甚至任務對象有針對性的進行體能訓練。
(2)長期駐防天津地區的武警官兵赴青海黃南地區執行任務時,在前期的適應性訓練中,重點考慮的兩個因素是高原環境和高原任務需要。適應性體能訓練應著眼提高低氧長距離運動能力、低氧快速反應能力、長距離負重行軍能力、對抗能力等體能素質進行訓練。
(3)體能訓練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武警官兵的作戰技術,體能水平的高低最終要通過作戰技能加以體現。所以,武警官兵在進行體能訓練的同時,不能忽視技術訓練的重要性。只有在作戰過程中,在技戰術的運用中能把體能水平發揮出來,才可以說達到了體能訓練的目的。在體能訓練后期,要加強綜合體能的訓練,以提高在執勤或執行任務時發揮體能水平的效率。
(4)應組織各種方式,通過專家講學、部隊送學、網絡教學等各種手段提高部隊基層官兵體能訓練理論和實踐能力,提高部隊體能訓練效率。
(5)可以對平時的早操時間和下午1h體能訓練時間進行優化組合,特別是進行長時間、長距離的體能訓練時,必須保證體能訓練時間,因為沒有時間的積累就達不到預想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另外,還要注重早操和每天1h體能訓練的效果,不能只是為了完成訓練時間而忽視實際效果,要通過合理的安排達到訓練強度與訓練時間的最佳結合,務必取得實效。
[1] 鄧 軍,薛 峰,魏宜中.部隊赴高原高寒地區適應性訓練保障探析[J].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學報,2013(03):48~49.9.
[2] 袁富華,黃剛建,郭靜東.防空兵部隊高原高寒地區適應性訓練初探,現代兵種 2013(07):25~26.
[3] 郝朝輝.高寒山地環境對軍人體能訓練的影響分析[J].軍事基礎教育,2012(01):19~20.
[4] 張錦賢,鄭國威,劉民生.淺談高原環境對體能訓練的影響及對策[J],軍事體育學報,2001(03):68~70.
[5] 張雨龍.高原官兵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D].第三軍醫大學,2012:05.
[6] 董俊清.不同高原條件下焦慮與睡眠、癥狀及體征的關系[D].第三軍醫大學,2013:04.
[7] 劉曉秋.駐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生活質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第一軍醫大學,2007:05.
[8] 王 剛.青海省煤礦事故特點及救援人員體能訓練方法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2.12:11~17.
[9] 張雨龍.高原官兵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D] 第三軍醫大學,2012:05.
[10] 董俊清.不同高原條件下焦慮與睡眠、癥狀及體征的關系[D].第三軍醫大學,2013:04.
[11] 劉曉秋.駐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生活質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第一軍醫大學,2007:05.
Study on the Adaptable Physical Training of Armed Police Forces before Their Operations at High Altitude
ZHANG Ke1, LI Hebin2
1.Institute of P.E.,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Yueyang Hunan, 414000, China;2.Armed Police Force 8634 Forces Command, 300380,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armed police tactical group, combined the duty of the task, the plateau, time, plateau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make sure the influence of plateau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physical level of the armed police. Then the police can think about the main tasks of the duty type, tactics, physical requirements, reasonable analysis of other conditions and choose reasonable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feasible standard, reference implementation of duty for plateau plain garrison of the armed police forces.
Armed police; Plain garrison; Plateau duty; Physical; Adaptive training
1007―6891(2017)04―0051―08
10.13932/j.cnki.sctykx.2017.04.12
G804.22
A
2017-02-24
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