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龍,舒小東,沈文周,李 瑩
?
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同舞龍的對比研究
吳海龍1,舒小東2,沈文周1,李 瑩1
1.銅仁學院體育系,貴州銅仁,554300;2.泉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比研究等方法,對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仡佬族的毛龍、土家族的炸龍、苗族的滾龍進行對比研究。主要結論:制作材料都有用竹子和木材,對龍的崇拜程度都非常的高,都相信龍是他們的保護神,能夠驅邪消災,都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且舞龍的程序大致相同。但在舞龍表演時間及套路形式上有所不同,編制的龍身材料有布、彩紙、繩子等形狀各具特色,毛龍主要特點就是身上用紙條編的許許多多“毛”;炸龍需要用繩子連接,突出的特點就是用煙火、鞭炮狂炸;滾龍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龍身上裝滿彩燈。
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龍
貴州銅仁居住著苗、侗、仡佬族、土家族、蒙古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保存著大量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民俗民間舞龍就有:石阡仡佬族毛龍節(仡佬族毛龍節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江土家舞龍(德江土家炸龍燈,于2005年申報獲得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寨英滾龍(寨英滾龍于2007年5月獲得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祖輩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充分顯示了銅仁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舞龍文化的底蘊。當前,有不少學者對仡佬族毛龍、德江土家舞龍、寨英滾龍進行了單個研究,但還沒有學者以區域性對它們進行對比研究。因此,本文將對仡佬族毛龍、德江土家族炸龍、寨英苗族滾龍進行對比研究,找出他們的異同,更完整的認識區域性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遺產中龍文化的底蘊,力求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1.1 研究對象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毛龍、炸龍、滾龍的對比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對毛龍、炸龍、滾龍研究的文獻進行了查閱,從資料和文獻中歸納分析,做好前期理論準備。
1.2.2 對比研究法 運用對比研究法對毛龍、炸龍、滾龍的原材料、方法、步驟、動作套路、演出時間及流程、寓意、演出形式及人數、形貌等問題進行對比研究。
2.1 毛龍、炸龍、滾龍的制作材料及制作步驟

表1 制作材料及制作步驟對比
我們可以從表1中比較出以下兩個不同之處:
(1)從制作材料來看,3種龍主要制作材料是竹子和木材,對竹子和木材的材質沒有太大的異同,但是在龍衣的選擇上卻有所不同,石阡仡佬族的毛龍用的是彩紙,德江炸龍的要繩子、龍衣是彩布,松桃滾龍的布為綢布。而松桃滾龍卻比其他兩種龍多用一種特別的材料——彩燈(用于裝飾滾龍內部)。從選材知道,貴州省銅仁地區的德江縣、石阡縣、松桃縣等地的某個地方盛產竹子,“竹”與“祝”同音,寓意美好的祝福。因此,人們對竹子產生了濃厚的敬意以及對竹子的崇拜。所以貴州省銅仁山區的苗族、土家族、訖佬族先民,受到毒蛇猛獸之害,就用當地的竹、土紙、藍靛等物,制作成一種巨大、體型威猛的“龍”,當地的群眾常以舞“龍”來鎮嚇、驅趕猛獸[1]。
(2)從制作步驟來看,3種龍的制作步驟大體相同,但在選材和制作上有著不同的風俗和嚴格的要求。如毛龍要選竹王,上山燒香紙敬竹王,砍竹子時用手抓住竹子搖幾下,口中要念一些話語。后開始砍竹。在以前,扎毛龍的時候女人不能參與,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也可以參與。德江炸龍制作選材有規矩(如選竹,在砍竹前,先用手搖動最下面的三節,竹子能夠擺動則可用,反之,不能用,當地群眾叫“搖三節”),工序復雜。寨英滾龍需選用上等楠竹來制作,最后通過用紙或者布等材料進行裝飾,賦予龍的靈氣。
2.2 毛龍、炸龍、滾龍的形貌對比
毛龍形貌解說:毛龍之所以稱為毛龍,是因為毛龍身上有許多紙條條,當地人稱這些紙條條為“毛”,“毛”的顏色一般是紅色與黃色,也有五顏六色混合搭配的,這些“毛”就是毛龍身上獨有的特征。毛龍的形貌:“蛇的軀干”“鱷的大口”“虎的王頭”“魚鱗魚尾”“鹿角牛眼”“雞翅羊胡”“鷹爪蝦須”。毛龍還能吞云吐霧,甚是神秘。如圖1。

炸龍形貌解說:炸龍之所稱為炸龍,就是在每年的元宵節,當龍燈來到街上時,人們用鞭炮、煙火進行轟炸,狂轟濫炸是炸龍的明顯特征。龍燈是用木棒加一個像燈籠的竹筐作為一個人的手柄,龍需要用繩子、各種顏色的布條進行連接。炸龍的形貌:紅色和黃色的龍須,一雙牛的大眼,兩個鹿角,鋒利的牙齒,也很漂亮,但是被炸過后,龍就只剩一些骨架啦。見圖2。

滾龍形貌解說:滾龍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夜,光彩奪目。龍頭以竹子做材料扭成龍頭形狀的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繪好龍頭模樣的布料,龍嘴像豬的嘴巴,龍的角像牛的牛角,龍的冠像雞的雞冠,身體像大蛇,有魚的鱗片[2]。滾龍的特別之處在于,龍身都裝滿了五顏六色的彩燈,晚上舞龍時,金光閃閃,尤如真龍現身,活靈活現。見圖3。

從以上3幅圖中可以看出,3種龍各具特色。石阡毛龍是3種龍中外貌最特別的一種,石阡毛龍的主要特點是毛龍身上有許多紙條條,起風時那些紙條宛如動物身上的毛在翻飛,故稱毛龍[3]。德江炸龍需要用繩子連接各座,以防用力過度損壞龍身,手柄上面的竹筐用彩布覆蓋連接龍頭龍尾巴,展現的是德江土家族人民不懼怕困難、危險、暴力的美[4]。滾龍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龍身上裝滿彩燈,為晚上的出龍賦予一份色彩的美和一份真實的活力。
2.3 毛龍、炸龍、滾龍的寓意

表2 寓意對比
從表3中可以看出,3個地方的人民把龍當做是他們的圖騰來進行崇拜,祈求龍神來保護他們。在各族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對龍的崇拜程度都非常的高,都相信龍是無所不能的,能夠保佑自己身體健康,財源廣進,能夠驅邪消災,風調雨順,希望來年有好的收成。總的來說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4 毛龍、炸龍、滾龍的動作套路

表3 動作套路名稱的對比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舞龍套路名稱,特色的舞龍套路是石阡、德江、松桃的各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展現出人們頑強拼搏、蒸蒸日上的精神風貌。
2.5 毛龍、炸龍、滾龍的參與人數及演出形式

表4 參與人數及演出形式的對比
由表4中參與人數來看:(1)3種龍隊在舞龍過程中,分工明確,有專門負責舞龍的、有專門負責樂器的、有專門負責耍寶和說伏事的。(2)舊時3種龍的舞龍的人大多為男性,改革開放后,女性也漸漸融入了舞龍活動,賦予了舞龍新的意義。
從表演形式來看,3種龍都會走村串寨,登堂入室,給家家戶戶送去祝福和安康。3種龍的集中表演時間不在同一天,毛龍節在正月十一舉辦,毛龍能吞云吐霧,展現的是一種神秘美[5]。德江炸龍在正月十五晚舉行,主要特點就是用鞭炮和煙火狂炸,展現出的是一種暴力美。寨英滾龍節在正月十三舉行,滾龍栩栩如生,動如飛龍在世,靜如神龍現身,氣勢磅礴,勢不可擋。如有前去觀看的游客,可以參考時間安排。
2.6 毛龍、炸龍、滾龍的活動時間及整個流程

表5 演出時間及整個流程的對比
從表5中演出時間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舞龍較多時間都在春節期間舉行,但具體時間卻有所不同。從相同之處來看,大致演出時間是在春節期間,正月十六這天都會舉行送龍儀式。從具體時間來看,毛龍從大年三十起至正月十六結束。但是由于毛龍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時逢節日或喜事,毛龍也會出來活動。炸龍每年初四起,重點演出時間在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晚上狂歡,其他時間基本不會出現炸龍。滾龍初二開始,十六結束,但在重大喜慶日子滾龍也會現身。
從表5中的整個流程可以看出,仡佬族毛龍節、德江土家舞龍、寨英滾龍都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這是他們長期的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對于舞龍的程序大致相同,首先,進行祭祀活動,以表對龍的崇拜和敬意;其次,就是去各個寨子進行拜年舞龍活動,龍隊給主人家送去祝福,主人家給予龍隊一定的報酬;最后,進行舞龍比賽,比誰的套路好,難度高,當然也得看各隊員之間的協調配合程度,尤其特殊的是在正月十五的德江要進行瘋狂的炸龍;最后,將龍火化(燒龍),寓意為送龍歸海。
3.1 相同之處
(1)從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驟來看,材料用的都是竹子制作的,制作步驟都有嚴格的要求。
(2)對龍的崇拜程度都非常的高,都相信龍是他們的保護神,能夠驅邪消災。希望來年有好的收成,財源廣進,身體健康。
(3)在過去舞龍的人都是男人或者孩子,現在女性也漸漸融入了舞龍活動,社會在發展,男女平等的觀念也逐漸深入民心。
(4)流程大致相同,仡佬族毛龍節、德江土家舞龍、寨英滾龍都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對于舞龍的程序大致相同。首先,進行祭祀活動,表示對龍的崇拜和敬意。其次,就是去各個寨子進行拜年舞龍活動。最后,進行舞龍比賽。最后,將龍火花,把送龍歸海里。
(5)創編套路的精神相同,都是各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
3.2 不同之處
(1)石阡毛龍與其它龍的區別的主要特點就是毛龍身上有許多條條。德江炸龍需要用繩子連接,炸龍突出的特點就是用煙火、鞭炮狂炸。滾龍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龍身上裝滿彩燈,很是漂亮。
(2)從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驟來看,選材有所不同,如有的用紙、有的用布、有的用繩子、有的有彩燈。
(3)套路不同,各具特色。
(4)眾龍表演時間及形式不同,毛龍節在正月十一舉辦,毛龍能吞云吐霧,展現的是一種神秘美;炸龍在正月十五晚舉行,主要特點就是用鞭炮和煙火狂炸,展現出的是一種暴力美。滾龍節在正月十三舉行,滾龍栩栩如生,動如飛龍在世,靜如神龍現身。
[1] 陳云群,李 韜.寨英滾龍文化調查及發展保護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05):37~40.
[2] 高健生.貴州寨英古鎮彩龍文化[M].北京:中國攝影藝術年鑒,2011.
[3] 張長念,王占坤,唐聞捷.仡佬族舞毛龍探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1~84.
[4]于貴和.土家族炸龍體育活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140~141.
[5] 王道才.仡佬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及民間信仰[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1~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Dragon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One Region
WU Hailong1, SHU Xiaodong2, SHEN Wenzhou1, et al1
1.Dept of P.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2.Institute of P.E.,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In this article,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comparative study and other method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Gelao dragon hair, Tujia fried dragon and Miao long roll was studied. Conclusions: materials are useful for bamboo and wood. The worship of the Dragon degree is very high, believe that dragon is their God and to ward off evil, has the certain religious color and dragon dance program roughly the same. But the dragon dancing and Wushu forms were different, the dragon body material prepared with cloth, colored paper, rope and other shap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features of dragon hair who is with note of many more than the ‘hair’; fried dragon need attached by rope, prominent feature is to use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 bombing; rolling dragon the biggest feature is the Dragon filled with lights.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dragon
1007―6891(2017)04―009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4.21
G80-051
A
2016-12-09
2017-01-15
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課題,項目編號:14BTY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