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洲,孫埡莉,王永安,2
?
中越邊境全民健身工程發展現狀及創新模式研究——以廣西防城港市為例
吳俊洲1,孫埡莉1,王永安1,2
1.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9;2.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100191。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國際發展戰略的啟動和推進,促進中越邊境地區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設,加強了中越邊境民族性、群眾性、國際性體育活動的舉辦和互訪。中越邊境區域性聯動與賽事互動模式,發展傳統體育賽事及國際體育賽事;以項目互動,圍繞“體育+旅游”為主題促進旅游消費;以民族性節慶日互動為依托共同開展體育活動;以區域聯動帶動社區和村村互動加快基層體育組織建設,深化“一帶一路”在東南亞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加深拓展中越邊境全民健身工程,培育文體精品,打造低碳、環保、便捷的全民健身運動生活圈。
廣西邊境;全民健身工程;創新模式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體育來往的重要通道。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1]?,F如今,越南與中國海域雖有爭議,但在邊境地區政治形勢相對穩定,群眾體育文化交流廣泛,形成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上與東盟各國全民健身大聯動的體育活動新模式,促使雙邊地區群眾體育事業朝著資源共進、互幫互助、措位發展、合作共贏的方向邁出實質性的步伐,打破地區間行業界限與封鎖,開創中越邊境地區體育發展新局面。共建“一帶一路”符合雙邊群眾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中越邊境全民健身工程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中越邊境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1.1 防城港市區位分析
防城港市位于廣西北部灣邊陲的最南端,背靠大西南與越南接壤,面向東南亞與欽州相接,海岸線580km,是一座濱海、邊關、港口城市,是北部灣畔唯一的全海景生態海灣城市,被譽為“西南門戶、邊陲明珠”[2],鮮明的濱海城市特色、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邊海風情,使廣大群眾和參賽運動員們在參加體育運動和比賽的同時享受著優美的邊海風光。作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區域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
1.2 近年來全民健身工程概況
1.2.1 體育場地的建設變化情況 廣西防城港市共52個鄉鎮與310個村和社區,人口總數達到95.61萬。從2015年政府推進村級76個公共服務點建設,到2016年32個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在原基礎上建有籃球場的32個村鎮,實際增加建設16個,經費占到籃球場(個)/2萬元;另外19個惠民工程建設完成,包括5條群眾健身路徑的建設,5萬元左右的器材建設資金;鄉鎮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資金達20萬。另外,中國東盟青少年足球訓練場新建2個、改造1個,2016年中國足協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東興基地啟動建設,并于2017年在東興市建造占地220畝的足球訓練中心;在“五一”生態園二期工程中建有725畝的森林運動健身區等[20]。
東興市作為防城港市所轄的縣級市,擁有30萬的人口,全民健身工程開展較為突出。在3個鄉鎮和31行政區(市內10個社區)當中建有15 000個座位的大型體育場,基礎場地規劃包括:5人/7人制足球場、羽毛球館、游泳館、綜合館、網球場等工程;在整個東興市公共看臺燈光籃球場總數達500多個,分布在各個村落,而且外加兩張乒乓球臺,一條健身路徑,大型綜合開放性舞臺(個別村),占地面積達到100—150m2。2016年到2017年在全民健身工程原基礎上繼續進行擴大建設,以承辦區運會為目標,促使全民健身工程延伸到村鎮的各個角落。
1.2.2 全民健身工程學校及其場地建設 全民健身工程進學校的規劃中,村內有50%的學校是政府專項??罨I建體育設施,例如:東興華僑學校建有運動場所800m2,第3中學建有總面積45 937m2的運動場、校園體育文化道路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比鎮內的學校設施較完善。新建擴建一批義務教育學校和高中階段學校:理工職業學校、北部灣高中、市實驗高中、市高中、防城中學、上思高中等,建成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凈增學位1萬多個,加快學校體育前進與發展,完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為不同階段人群服務于全民健身工程培養人才,加快防城港地區全民健身工程快速發展,促進中越邊境群眾體育事業友好交流。

表1 全民健身工程賽事互動一覽表
1.2.3 中越邊境體育文化賽事開展 防城港市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文化、體育交流的紐帶城市,已經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標志性城市,許多民族特色活動和國際賽事都會選擇在這里開展。以一年一度的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元宵足球賽為主打,舉辦有:防城港國際海上龍舟節,東盟足球四國邀請賽,中越邊境(東興—芒街)沿邊自行車邀請賽、中國東興—越南芒街文化交流活動(內容包括足球、網球、羽毛球等比賽項目)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互派選手,采取政府主辦、民營企業承辦的辦法,舉辦中國—東盟汽車拉力賽、沙灘排球賽、跨國自駕游等體育聯誼項目,愉悅身心,密切感情。
2.1 宣傳力度有限
防城港市全民健生工程通過地方媒體以官方形式在開幕前進行小范圍的媒體宣傳,在活動后通過電視、報紙、廣播進行短暫報道,不能突出活動的時效性,并且對品牌形象建立、新聞時效性、聯絡渠道等缺乏更新,沒有對活動作出實時跟蹤報道,除當地媒體外其他外界媒體傳播渠道如:省電臺、微博、微信等新用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2.2 體育人才匾乏
中越全民健身工程雖由地方政府組織承辦,但由于當地沒有專門的體育類高校,體育人才匾乏,體育產業管理人才欠缺、不均衡,其組織管理人員專業性不強,理論知識結構儲備淺薄,實踐經驗積累廣度不深;在傳統體育技術人才儲備培養上不平衡,斷層現象明顯,年齡差距大,導致新舊技術人員技術傳承上的失衡;模式單一,缺乏靈活性、主動性、創新性。
2.3 品牌效應低
廣西防城港地區鮮明特色的群眾體育項目眾多。近年來圍繞壯鄉“三月三”、國際海上龍舟節、海釣比賽等一系列的群眾體育賽事和活動,在廣西乃至全國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并集民族性、群眾性、地方性、國際性等于一體,正逐步向特色旅游品牌邁進、優勢獨特邊境體育產業鏈正在形成。
中越全民健身工程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建設階段,品牌效應低,品牌形象的建立不突出,導致品牌在社會傳播與推廣上受限,無法快速被公眾認識并了解,使得品牌的社會效應發展進程緩慢、程度偏低;另外客源主要還是以周邊地區為主。
2.4 片區聯動不緊密
防城港地區民族眾多,但相對人口比重偏少,民族居住區域地理位置相對分散,民族間的特色體育文化局限于本民族之中,民族體育文化活動交流取決于政府政策及地方規劃,造成政府成為區域民族之中合作的壁壘,民族片區的交流聯動不能夠緊密的聯系起來。以民族體育文化造勢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圍繞“體育+旅游”為主題的模式沒能很好與片區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相結合。
以體育創強帶動整個地區全民健身工程的推進;創新區域性聯動模式,以項目互動,圍繞“體育+旅游”為主題促進旅游消費;以民族性節慶日互動為依托共同開展體育活動;以賽事互動,發展傳統體育賽事及國際體育賽事;以區域聯動帶動社區和村村互動加快基層體育組織建設。
3.1 中越邊境區域性聯動與賽事互動模式
中越兩國在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中各有側重,加強中越邊境區域性聯動模式的建立,規劃市場,整合資源,互惠互助,取消一些特殊限制,共筑體育平臺,體現同城效應。輪流舉辦中越邊境全民體育比賽展示活動,例如:圍繞“邊海”為主題,舉辦中越海上龍舟節,海釣比賽,海上帆船等;以“民族特色”為主題,舉辦獅王爭霸賽,民族舞蹈交流賽,民族傳統節日等;以“體育賽事”為主題,舉辦國際青少年足球、籃球、羽毛球邀請賽,環北部灣自行車公路賽等;建立跨邊境的群眾體質監測網絡,在群眾體質研究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加強中越邊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合作,推動整個邊境的教練員、運動員等傳統體育項目人才的合理交流,根據民族特色、環境優勢,項目特點,合理配置資源,從中構建出新的符合全民健身的賽事項目,加速建設中越邊境體育產業發展平臺,以及建設專業性的人才培養高校、大型體育賽事組織及體育品牌博覽會,形成跨邊境聯動市場和休閑旅游園區,以“體育+旅游”的形式促進中越邊境地區的和諧發展。
3.2 中越邊境全民健身運動與體育旅游相結合模式
2016年中越建交66周年,以此為契機,以“體育+旅游”為主題,為群眾打造一個消費、健身、娛樂集一體的健身消費模式,讓健身展示與觀光健身有機結合。例如:今年的國際海上龍舟節吸引了19支隊伍400多名運動員參賽,來自世界各國前來觀看的游客更是創造了歷史新高。在企沙漁港舉辦的港口區疍家民俗文化秀搖艇仔比賽活動更是凸顯了獨特的海邊民俗傳統民間體育特色風情。另外作為防城港市比較有特色的海釣比賽從2013年起已經舉辦了4年,每年均有近1 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釣魚愛好者參加比賽。目前,這項賽事已經成為我市群眾體育活動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防城港市旅游的亮麗風景,也列入了廣西全民參與的重點賽事之一。環北部灣自行車賽也是我市群眾體育活動的一個品牌。我市靚麗的港灣,舒適的賽道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自行車愛好者。環北部灣自行車公開賽從2008年開始創賽,至今已成功舉辦了8屆賽事,賽事為全區各地熱愛環保、熱愛低碳生活、熱愛自行車運動的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健身鍛煉平臺。2016年環北部灣自行車賽共有來自國內外400多名選手參賽,賽事活動情況還上了央視5套《體育世界》欄目。
3.3 鄉鎮體育聯合組織的民族節慶日互動模式
防城港市聚居著漢、壯、瑤、京、侗等19個少數民族,以漢、壯、瑤、京、侗5個民族為主,民族間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一直延續至今并相互交融,出現一民族舉辦,多民族參與的融洽景象。少數民族以聚居的形式選擇靠近在水域便于耕作相對平坦的丘陵之間,民風淳樸,民族傳統節日如期開展,多以固定的傳統禮儀為內容,以體育項目的形式慶祝。例如:京族(越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屬的東興市境內,主要聚居在江平鎮的“京族島”——巫頭島、山心島、萬尾島[9]。京族的傳統節日應屬“哈節”。哈節,又稱“唱哈節”,即唱歌的意思,內容形式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4項活動。2016年京族哈節在雨中開幕,萬人齊聚迎“海神”,不少來自周邊地區其他少數民族的游客及國內外游客前來共同參與,節慶體育項目包括跳竹桿、跳天燈、花棍舞、“踩高蹺”、頂杠、進香舞、進酒舞、斗牛、比武、角力競賽等,讓游客體驗到京族“哈節”獨特的韻味。

表2 廣西防城港地區農村節慶體育概況
3.4 以區域聯動、片區聯動帶動社區和村村互動模式
3.4.1 片區地域性特色 中越邊境地域相連,經濟文化政治體育緊密契合,形成區域性城市化建設特點,為廣西防城港市區域全民健身聯動逐步向片區聯動過渡。把全民健身工程作為建設基礎,針對各個地區及不同人群開展以城市大眾體育、社區聯動體育、城鎮民族體育為內容,形成具有群眾性、民俗性、傳承性的體育活動,把片區地域特色匯集到社區、村委會、體育俱樂部中,彰顯出片區聯動的互動作用,為全民參與體育運動造勢。如東興市年度村與村聯合體育友誼賽、防城港市的農民運動大會、夏秋季中越自行車交流賽、元宵節足球友誼賽等,突出了整個的全民建設工程的特色,使群眾體育活動的形式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特色更加鮮明,外延不斷擴大。
3.4.2 社區全民健身工程建設 廣西防城港市全民健身工程開展以來,建成一大批示范性社區全民健身工程。以東興市河洲村為例,東興市河洲村的體育場所及設施是全市較完善的一個村鎮,一個七人制足球場,兩片羽毛球場地,4張乒乓球臺,一個燈光籃球場,一個文娛表演舞臺,不限時為當地群眾開放;在村委會辦公樓的側面還建有一間小型圖書屋,供村民休閑放松,學習知識,為村民日程生活和健身娛樂提供多渠道的幫助,各個村鎮都在以河洲村為參照,完善自身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促進整個地區的全民健身工程的進程。另外,越南芒街與東興市直接相連,兩國邊境的人民可以通過通行證來往于之間,為兩國邊境地區社會經濟、體育事業及民族融合提供了有益渠道。
3.4.3 推行村級體育俱樂部間的村村互動 廣西全民健身工程選擇率先在防城港市開始,除了其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防城港市“一村一品”體育特色的前衛性,為村鎮群眾性體育俱樂部的建設創造了條件,同時也通過俱樂部的建設增添了群眾性體育項目的開展,完善體育俱樂部建設規劃。防城港市憑借與東盟海、陸、河相連的獨特區位優勢,實施體育“請進來”和“走出去”戰略,與東盟國家體育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積極建立以村為形式的體育協會及體育俱樂部,如今已經成立大型體育俱樂部25家,以村為形式的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42家,另外,對協助市文化委開展專項體育賽事的體育協會、俱樂部,政府都從有限的經費中給矛扶持,充分發揮了防城港市成立體育社會組織的優勢,進一步推動了防城港市社會體育組織建設隊伍及辦賽水平。
體育俱樂部的規劃和籌建成為全民健身工程當中先進性的模式,在這些少數的村鎮體育俱樂部中率先開始嘗試村級體育俱樂部的創建,村級體育俱樂部的概念和形式得到很多地區的認同和效仿。呈現出“政府辦實事、協會(俱樂部)辦賽事、媒體講故事、百姓享實惠”的群眾體育新局面。隨著全民健身列為國家戰略以來,人民群眾對健康發展的要求不斷增高,通過推行村級俱樂部的建設,出發點是普及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使體育健身常態化,推動村與村之間的互動效應。
防城港市全民健身工程開展以來,內容形式不斷的增加,活動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參與的人數也在急劇上升,許多民族特色傳統體育項目經過群眾傳播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賽事。通過實施全民健身工程,深化了與越南廣寧省下龍市、芒街市、韓國永同郡、泰國黎逸市等友好城市間的對外文化體育交流活動,加強了中越邊境民族性、群眾性、國際性體育活動的舉辦和互訪。以“中越友誼大舞臺”為載體,深化“一帶一路”在東南亞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加深拓展中越邊境全民健身工程,培育文體精品,打造低碳、環保、便捷的全民健身運動生活圈。
[1] 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21(05):538~544.
[2] 尹曉洲,梁家田,林麗鋒.防城港市概況[Z].廣西年鑒.2010(12).
[3] 王小娟,黃 曉.浙江省全民健身工程發展現狀與創新模式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09(01):21~24.
[4] 馮國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其財政政策選擇[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6):26~31.
[5] 陳昌盛,蔡躍洲.中國政府公共服務:體制變遷與地區綜合評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2.
[6] 李軍鵬.公共服務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7.
[7] 安彥偉.廣西世居民族體育鄉村歡樂節的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05):66~71.
[8] 安彥偉.廣西農村節慶體育創新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02):75~78.
[9] 王小龍.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調查—兼談我國非遺傳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2,(09):17~22.
[10] 蒙茁芽,葉紹凡,馬小清,劉 創.中越民族地區節慶體育活動開展的現狀研究[J].欽州學院報.2012,(06):81~84.
[11] 謝雄健,黃麗娟. 廣西中越雙邊龍舟賽發展策略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05):88~91 .
[12] 趙 啟.桂越邊境地區體育設施比較研究[J].傳承,2010(04):164~165.
[13] 朱 瑋 .綜合性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設施經營管理現狀、問題及其發展建議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2009.
[14] 崔雪梅.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N].吉林日報.2011.05.
[15] 黃小波,楊 放.廣西與東盟體育交流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03):9~11.
[16] 王翠芳,史國生.南京市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管理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03):155~157.
[17] 孫慧紫. 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在“田徑之鄉”唐山市區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2013(05):43.
[18] 李偉山,孫大英.論中越邊境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帶的開發[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05):117~121.
[19] 廣西全區體育工作會議.[EBOL].[2016-02-24]. http://www.ddgx.cn/html/2016/0224/6848.html.
[20]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信心公開動議平臺--東興市發展和改革局.東興市2016年重點項目建設月報表. [EBOL]. [2016-10-17]. http://219.159.186.211:8090/govinfo/documentAction.do?method=toDocView&docId=15fa3bc2-b5c8-400d-b93b-f58445216a64&moduleId=8a8080d8308d3cdf01308d662f0c0101&orgId=6235.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on Model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in Sino-Vietnamese Border——Fangchenggang City in Gu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U Junzhou1, SUN Yali1, WANGYongan1,2
1.Institute of P.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2.Dept of Graduate,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With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motes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in Sino-Vietnam border areas, and strengthens national, mass, and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s and visits in Sino-Vietnamese border. The model of region linkage and competition interaction in Sino-Vietnamese border is a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n virtue of competition interaction and the theme of “sports plus tourism”, promote tourist consumption. Based on national festivals, implement both sports interaction and activities. With the help of region linkage, accelerate the interaction of community and village-to-villag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port organization. Ultimately, deepen the strategic docking and coupl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lone the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in Sino-Vietnamese border, cultivate cultural and athletic boutique, create a low-carbon, environmental and convenient life circle for national fitness sport.
Guangxi boundary areas;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Innovation model
1007―6891(2017)04―0103―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4.24
G80-051
A
2017-02-24
2017-05-05